两位擅长于战争题材儿童小说创作的获奖作家
(一)阿历克赛耶夫
谢尔盖·彼得罗维奇·阿历克赛耶夫(1922—2008)一生除两次获得过苏联和俄罗斯共和国国家名义颁发的文学大奖以外,还获得过三次高级别的大奖。阿历克赛耶夫生于俄罗斯温尼察州普利斯科夫市的医生之家。在航空预备教导团当过教官,1945年复员。毕业于奥伦堡师范学院历史系。1946—1950年在儿童读物出版社当编辑,1967年后长期担任评介性刊物《儿童文学》月刊的主编和苏联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书记。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20世纪50年代末逐渐成名。阿历克赛耶夫历史题材作品的巨大成功,既有思想丰实的原因,也有艺术形式上成熟、完美却新异的原因。阿历克赛耶夫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成了儿童文学文坛的一位优秀代表,到20世纪80年代已被文学史家公认为是当今头面作家。他为儿童文学文体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打开了一个新前景。阿历克赛耶夫作为一位大师级的儿童故事杰出作家,其名字被列入了安徒生儿童文学荣誉名册,并被授予了荣誉证书。
作为一个创作历史题材小说的巨擘,阿历克赛耶夫为孩子写的作品其数量之多可以自成一个图书馆。这些作品涵盖了三百年的历史。每个历史的关键时刻他都有作品:《威严的骑士》(1968)写的是斯捷潘·拉辛的起义;《干前人没干过的》(1958)写的是彼得大帝(彼得一世)时代的伟业——俄罗斯和瑞典的战争、彼得大帝的改革;《一个农奴男孩的故事》(1958)写一个牲口般被买卖的男孩的非人生活,写他终于在叶梅利扬·布加乔夫领导的农奴战争中成为一个性格刚强、信念坚定的人物;《苏沃洛夫和俄罗斯士兵的故事》写的是俄罗斯古代名将苏沃洛夫的多次征战;《光荣鸟》写的是1812年的俄罗斯抵抗拿破仑的卫国战争。这些作品都收在1980年莫斯科出版的小说集《干前人没干过的》。这些作品表现了俄罗斯数世纪所积累的政治、文化和道德经验。1975年出版的《人民战争在进行》取材于苏联卫国战争中的真实事件,以浪漫主义格调和传奇手法写战争参加者可歌可泣的勋绩。 阿历克赛耶夫的小说故事作品的格调与民间故事传说相近似,却比民间故事传说更动人,更和谐,更富有散文节奏感,可以朗朗上口。 阿历克赛耶夫集教育家、历史学家与作家三种身份于一身。他的作品既有较强的知识性、资料的科学性,又有高品位的小说艺术性。这种品格尤其鲜明地反映在他的表现苏联历史经验的短篇和中篇小说中:如表现十月革命历史经验的作品《巨人之子》(1960)、《十月大步走向全国》、《秘密申请》、《列宁的故事》;如表现国内战争的《小兄弟》(1963)、《红和白》(1980);如表现苏联卫国战争的《勇士的姓》(1978)。孩子们津津有味地读着这些小说故事作品,关于苏维埃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凭借它战胜了许多欧洲国家所不能战胜的法西斯德国等知识,就了然于胸了。《巨人之子》的年轻主人公莱什卡在十月革命火热的斗争中与布尔什维克工人安德烈·卓托夫相识后,就以卓托夫为导师,在卓托夫引导下,认清了力量和未来在人民之中,认清了做一个人民巨人的儿子乃人生之一大幸事。最后他投入了攻打冬宫的行列。卓托夫在攻打冬宫的战斗中牺牲,莱什卡毅然接过卓托夫的枪,在革命的熔炉中锤炼从而变得成熟起来。《小兄弟》写的是游击队长的女儿妞达因其父母被高尔察克匪徒所杀害,她成了孤女后被波罗的海水兵收为义女,不久就成了军舰上的“小兄弟”。妞达在舰上受到水兵瓦西里慈父般的关怀。作品写得很有人情味并富于幽默情趣。列宁同妞达拉家常似的边喝茶边聊天,当列宁听她讲述水兵们争论要是列宁在舰队里他该当个什么时,列宁差点儿笑出了眼泪。《红和白》共分六部分。第一分册讲红军的创建,其他几分册分别写国内战争的几个阶段:同尤节尼奇匪帮作战,同高尔察克匪帮作战,同节尼凯内匪帮作战,同弗朗格尔匪帮作战,最后写到远东全部解放。每一部分前面都有一段当时历史背景的简括介绍,接着就是该阶段中的英雄人物和战功描述。作家的描述在读者眼前展现同黑暗势力进行殊死拼杀的崇高斗士的形象,诸如勃留海尔、拉卓、伏龙芝、图哈切夫斯基、法勃里齐乌斯等名将的形象。作为两个世界不可调和的对垒,其黑暗势力的头目杜霍宁、柯尔尼洛夫、卡莱金等等也被表现得生动而真实。在这由六分册组构而成的作品中,作家通过故事向孩子们讲述了以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国内战争,什么时候和为什么创建红军,为什么14个资本主义国家要联合起来颠覆苏维埃政权,为什么红军能粉碎14国所支持的白军,在国内战争中涌现了一些什么样的红军将领和英雄人物。《俄罗斯历史故事100则》(1966)也是用这样的笔法写成的,它于1974年获得俄罗斯联邦共和国克鲁普斯卡娅国家奖金。 阿历克赛耶夫的《勇士的姓》,是以卫国战争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故事集。作家因此于1979年获得列宁主义共青团奖金,于1984年荣获苏联国家文学奖金。这部小说故事集分七部分——《伟大的莫斯科战役的故事》《伏尔加河两岸的伟大战斗的故事》《库尔斯克要地战役的故事》《英雄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列宁格勒人和列宁格勒功勋的故事》《向西,挺进!》《柏林战斗、攻克柏林和苏军大获全胜的故事》。像他以前出版的故事一样,开头都用一段简要的文字扼要介绍战事发生的地点、时间、该战役对整个卫国战争进程发生的作用和意义,接着描述将领们的英雄功绩,诸如茹科夫、楚科夫、柯涅夫等元帅的故事,以及参战的普通士兵的故事,例如卓娅·柯斯莫杰敏斯卡、维克托·塔拉利欣、潘菲洛夫军团英雄们的故事,还有工人、农民、少年儿童的英雄故事。作品不回避叙述战争的艰辛和苦难,其中《勇士的姓》描述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一位姓鲍格蒂里的机枪手在一次战斗中消灭了100个德国鬼子,自己却身负重伤。指挥员授予他英雄勋章时说:“你有一个勇士的姓。”(“鲍格蒂里”意为“勇士”)他回答说:“这里没有普通的姓,我们所有的人都姓‘勇士’。”在这部书中,作家通过故事同孩子们讲述了诸如“法西斯匪徒入侵了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为什么只有苏联人能粉碎他们的进攻”这样的问题。作家在文中实际上回答了这一问题的三个方面:第一,苏联人民深深懂得自己是为保卫祖国保卫苏联各民族人民的劳动、文明成果而战,所以能赢得战争,群众性的英雄主义即由此而产生,它在书中都有鲜明而直观的描写;第二,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如《共产党员们》《政委之死》《康斯坦丁诺夫要塞》《共青团员们》等故事专门表现了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英雄业绩;第三,苏联军民团结一心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在书中有《一幢有名的房子》《一个南方的苹果》《军医院》《公共图书馆》《胜利》等故事专门表现了这方面的内容。《胜利》写的是苏联红军最后攻占柏林,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的故事。叶戈罗夫中士和康塔里亚中士受命将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这座象征法西斯血腥瘟疫的大楼。战斗在激烈地进行,国会大厦四周枪声繁密。所有为攻克国会大厦而战斗的官兵都注视着红旗,他们很想一同前往,但需要的只是两位中士。康塔里亚掩护叶戈罗夫穿过广场,上了国会大厦的台阶。 叶戈罗夫要把红旗插在国会大厦的入口处。 “哎呀,要插高些的呀!”注视着两位中士的战士们不约而同地迸出了大叫声。 叶戈罗夫和康塔里亚似乎听见了同志们的叫声,就又拔出红旗继续往里跑,跑近了大厦,身影消失在大门里。 战斗已经在二楼进行。过不了几分钟,入口处的上方窗口又出现了红旗。红旗全看见了。红旗在晃动。接着又不见了。 战士们都提着心哪。去插旗的两位同志怎么样了?没被打死吧? 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十分钟过去。忧虑越来越紧地揪住战士们的心。过了30分钟,可连叶戈罗夫、康塔里亚,连红旗全没见到。 骤然,上百个战士同声欢呼起来。旗还好好的。每个朋友都活着。他们俯着身直往上跑,跑到最高层,他们直上楼顶。这不,他们这时站直身子,手里举着红旗,向同志们挥舞哩。 接着,他们走向突起在国会大厦楼顶的玻璃圆拱,开始小心谨慎地一下一下往圆拱上爬去。 “对极了,插到那上头,红旗才能往蓝天上飘!”战士们大声说。 “上去,好伙计,再往上!” 广场上和大厦里枪声依旧。而在德国国会大厦的最高处,在被战胜的柏林上空,在春日的蓝天上,已经自如地飘扬着标志胜利的红旗。两位苏联士兵,一位是俄罗斯工人米哈依尔·叶戈罗夫,一位是格鲁吉亚青年米利通·康塔里亚,和他们一起的是成千上万个来自苏联各民族的士兵,他们穿过战争的黑风恶雨,把红旗举到这里,举进这法西斯巢穴里。作为苏联武装力量不可战胜的象征,红旗,它是敌人望之丧胆的东西,此时此刻却飘扬在法西斯巢穴之巅! 《勇士的姓》还有一些国际主义的内容。国际主义的教育对儿童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像《我们的伊巴鲁里》写的就是西班牙女共产党人朵露莱丝·伊巴鲁里的儿子鲁勃兹逊,他在保卫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了。像《高高耸立的青铜像》写的是一个拯救德国女孩的苏联士兵,为了纪念苏联红军的功绩,在柏林矗立着他们的青铜纪念像。 1984年,当阿历克赛耶夫被授予国家文学奖金时,他写道:“我为我《勇士的姓》能在伟大的卫国战争胜利40周年前夕获奖而感到高兴。这本书讲的战争故事是我们都无法忘怀的。孩子从小就应当真实地了解这场战争。”“我努力用短小故事的形式重现人民战争,不让一个重大的战役漏掉,反映出各兵种、所有战斗参加者们的情形——从普通士兵到高级将领。历史是最好的教材,尤其是如此英雄的历史。”(1984年11月14日苏联《文学报》) 阿历克赛耶夫的故事作品从不用自己的话转述事件以致降低艺术品位,他的故事语言既简练、明了又充分文学化,仿佛是一位见多识广的人同读者一无拘束地生动活泼地交谈,又像是一位浪漫气质很浓的诗人把催人奋进的诗意向读者的心灵倾注。阿历克赛耶夫还特别能体贴年幼的孩子,他知道孩子的注意力不能耐久,所以为他们写的故事总是很简洁短小,把长的作品分成许多部分。 阿历克赛耶夫1981年被授予了劳动红旗勋章。到20世纪80年代其作品已被译成40来种外国文字出版。 (二)巴鲁兹金 谢尔盖·阿历克赛耶维奇·巴鲁兹金(1926—1991)是俄罗斯崛起于20世纪后半期的著名诗人,小说、散文、论说文作家,是俄罗斯广为人知、享誉读者的作家之一。法捷耶夫在世时曾对年轻的巴鲁兹金说:“您将成为咱们苏联为小朋友写大文学的优秀继承者。您已经在技巧上下了些功夫,但尚需完善诗艺。”(《费定:我们的同时代人》1963年3月号) 巴鲁兹金战前十来岁时被吸收为莫斯科少先宫文学班的学员,接受良好的文学教养,其时,他的头一批诗作《莫斯科》《公鸡》《初雨》等在1936年的《少先真理报》《少先队员》《友好儿童》等报刊发表。克鲁普斯卡娅首先发现了他是一个大有希望的诗人苗子,正是她把他推荐到了莫斯科少先宫,嘱咐将其编入文学班。 巴鲁兹金还是15岁少年时就志愿参加了保卫莫斯科的战斗,后进炮校学习,离校后随部队反攻到柏林,转而到布拉格。他在著名长篇小说《重现往事》(1953—1964)中记述了他的成长而后参军参战的情形:还是少年的巴鲁兹金就在开赴反法西斯战斗前线的列宁格勒公路上走着,他行进在军列里,而身旁有父亲在对出征的未成年儿子殷切嘱咐。柏油公路两侧,到处都是战壕、铁丝网、高射炮、行军锅,在发黄的秋草上,锅底下不住冒出烟来。 巴鲁兹金的自传性小说时间跨度拉得很长。他所在的队伍从莫斯科城下一直打进了柏林城,他把当时刻骨铭心的喜悦记录、再现了出来。 如今我们走得更来劲了。萨夏舒了口气儿,嘴里不由得吐出压抑不住的喜悦: “真的,咱们得好好瞧瞧这里的一切。到柏林不好好瞧瞧柏林岂不蠢到家了,是吗?好像,那边,就该是德国国会大厦了。” …… “我一直在寻思。”萨夏接着说,“多有意思:我们在柏林了!要知道这可……这美气儿,简直没说的了!” …… 萨夏好像没听见别人说话,他自说自听: “好像暖和多了!得脱军大衣了……” 确实暖和多了。天空万里无云。只见战火的硝烟向太阳升延,把阳光遮掩了。这只是往前望去所见到的情景,而我们头顶上则是一片的湛蓝。蓝天倒映在水池里,蓝天倒映在碎玻璃上,蓝天倒映在萨夏的眼镜里——萨夏老爱从鼻梁侧往上抬眼镜,尤其是他得意、舒心的时刻。 可这是怎么回事?眼镜飞到了人行道上。萨夏莫名其妙地撞在了墙壁上。 “萨夏,怎么啦?萨夏!” 我们抱住他,可他依旧往地上爬去,爬去,嘴里轻声嘟哝: “眼镜,我的眼镜……” 我们一直没弄明白,这是发生了什么事。 ……他一只手紧扪胸口,只说一句话: “眼镜,眼镜……那度数挺合适的……又没了……我还怎么站岗放哨啊?……眼镜又没了!我还怎么看柏林啊,我可倒霉透了……” 巴鲁兹金在战争年代里写了许多颂扬战功的文章,但是他系统地写作却是在战后即1946年后。战后,他修完了高尔基文学院的函授课程,写作技巧大有提高,1947年参加了全苏青年作家会议。1950年、1954年、1956年分别出版了他的诗集《这房子是谁造的》《今天谁在学习》《步步紧跟》。在这些诗作中,诗人叙述了俄罗斯年轻公民的成长,成人的劳动和孩子的学习,以及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1956年出版的《有轨电车的故事》,诗人用迷人的诗句把电车写成了活物:早早醒来,洗过脸就赶忙上班,沿铁轨向人群驶去。著名作家康·阿·费定(1892—1977)曾这样称道过这首年轻诗人写的童话诗作:“我看,写得蛮好。您的诗歌的优势在于您能用儿童的新鲜视角直观地看待今天的事物。” 巴鲁兹金为低龄儿童写的小说类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中篇小说《我们家的小阿廖沙》(1959),写的虽是一年级学生的事,提出的却是儿童个性形成期的重要精神情操问题。他从不为俯就小读者而回避成年人对儿童所关注的问题,《三十年》《她叫叶尔卡》《大海,它是什么样的?》《但不是明天》《要相信,并且要记住》《大燕子和小燕子》都是如此。前述中已提到的长篇小说《重现往事》初为成人出版,继而又为孩子出版。这种现象并非偶然,巴鲁兹金曾就儿童文学读物的“特殊论”和“童性论”作过批驳。他对著名儿童文学批评家依·莫佳肖夫这样说:“我算什么作家,算成人文学作家还是算儿童文学作家,我不知道,也从未细想过。在我看来,儿童文学是你们批评家给杜撰出来的。文学只有一个。诚然,文学分好的和不好的,我,不言而喻,是想尽我最大的努力写得好些。我为之写作的读者时时刻刻不离我眼前。我的读者既是学龄前的,也是少年人、青年人、成年人。然而我,一个作家,任何时候都是我行我素的,我努力写得让读者充分理解,却不讨好读者,任何‘专门的儿童文学’我都不写。”(苏联《学前教育》杂志1975年11期)就其艺术本质来说,这样看确实具有真谛意义。然而,从总体文学中划分儿童文学还是有客观的需要、分类的需要、评述的需要。有眼力的人都能看得分明:巴鲁兹金不折不扣是位天赋很高的儿童文学作家,无论就他视野之广阔,就他乐观的天性,就他艺术形式的朴素和畅朗,就他作品的陶冶作用而言,均是如此。 巴鲁兹金的长篇之作《大斯薇特兰娜》和《重现往事》有其代表性。 《大斯薇特兰娜》把一个年轻人精神世界的成熟写得让读者为之迷恋。它分三部:《讲讲斯薇特兰娜》《女少先队员斯薇特兰娜》《斯薇特兰娜——我们的赛吉什》。 《讲讲斯薇特兰娜》写一个三岁的莫斯科小姑娘。家,幼儿园,妈妈干的活——这就是斯薇特兰娜世界的内容,它们有快乐的,也有严肃的。“幸福的童年是安稳的童年”,作者确信这一点。而同时作者告诉读者:小孩学会生活可不简单,他得点点滴滴积累经验,得克服自己的弱点(怯懦,懒散)。在集体中,斯薇特兰娜初步获得处理人与人之间复杂关系的经验。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对孩子讲了许多有趣的事,如斯薇特兰娜怕山雀独自在家孤单,所以她要把山雀带到幼儿园去;她觉得帮大人做事很有趣、很愉快,所以在幼儿园她特别愿意帮阿姨做事;幼儿园小朋友阿廖沙好打架,斯薇特兰娜就一把揪住了他的额发,等等。 《女少先队员斯薇特兰娜》中的女主人公已是三年级学生,生活天地比她在幼儿园要宽阔多了。她成了爱劳动、善解人意、能关心他人的小社会活动家。许多认真严肃的事被写得快快活活,富有喜剧性,如《墨迹》《少先队公鸡》。 三部曲中的第三部,其中出现的斯薇特兰娜已是离莫斯科十分遥远的天山脚下在吉尔吉斯人中间工作的一名护士了。她的岗位在学校里,她和吉尔吉斯孩子情同手足,牧民们奖给她一头小毛驴。在小说结尾处,姑娘见义勇为,在一次雪崩事故中抢救了牧民。她感到救人助人是她的天职,她一生都将这样做,始终不渝。牧民给她取了个吉尔吉斯姑娘的名字“赛吉什”。 巴鲁兹金写卫国战争的作品有:《她叫叶尔卡》(1965)、《小河华里亚》(1967)、《塔西亚》、《要相信,并且要记住》、《重现往事》、《从塞缪诺夫卡来的托妮娅》(1978)、《救火义勇队》(1980)、《为了祖国》等。在这些相同题材的作品中,获得最高评价的自是《重现往事》这部长篇小说。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依·莫佳肖夫1974年在《一个制造善的工场》一书中写道:“《重现往事》这部长篇小说完全可以在‘儿童文学’出版社出版(指它在此前已经在成人出版社为成人出版——作者注)。这部小说,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少年,对于那些思考着像谁那样生活的少年是一部极好的文学读物。……这部小说以格调明快而诗意葱茏的笔墨写了他笔下主人公的兴趣爱好,以及他都有些什么样的好伙伴。小说用吝啬却勇敢的笔触写了他怎样失去了朋友和亲人,怎样在杀敌的战场上在悲痛的袭击中锤炼一个军人的性格,一个为人类和平幸福而斗争的战士的性格。”“这部小说所表现的火线情谊、善美心灵深深打动了读者并在读者的记忆深处烙下印象。” 巴鲁兹金极富艺术感染力的很受读者欢迎的知识性散文多以画书形式出版,内容广涉革命传统、战斗传统和劳动传统,读者读着它们恰似一泓清泉往心里汩汩流淌。流传最广的是《共青团》《我们居住的国家》《大街上走着一个士兵》。 《共青团》(1968)由少先队员阿廖沙讲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克拉娃的青春时代,他从其中认识了共青团是什么,他的亲人们都受到过祖国哪些崇高的奖赏。男孩在这个富有诗意的梦境中创造了自己的光荣。类似的作品写得更成功的是《大街上走着一个士兵》(1985),写的是一部苏联红军的成长史、功勋史——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这支军队所涌现的英雄人物无以胜数,如今它仍担负着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每个男孩读到这样的句子就激情满怀,心潮澎湃:“过些年……你也将成为一个士兵。”“你将成为一名英雄的苏联军队的士兵!”《我们居住的国家》写的是京卡和自己的爸爸引领小读者游历了莫斯科、列宁格勒、普里巴尔蒂克、伏尔加河、中亚细亚、高加索、远东,看到了野牛,看到了苏联人齐心协力地劳动,激发了孩子的爱国主义热情。巴鲁兹金的这类作品赋予习以为常的事物以新意——国家主人翁感,集体主义感,同志情谊,关爱公益事业。快活故事集《两个一样的人》写两个六七岁的乡村孪生兄弟,他们的爸爸把他们接到莫斯科,莫斯科很好玩,莫斯科百货商店“一年有11000万顾客——差不多一半苏联人都到那里买过东西”。可憾的是沙皇时代留下的大炮不能把他们打到月球上去。 1959年出版的中篇小说《我们这幢楼的阿廖沙》叙述一年级学生阿廖沙入学后学习不开窍,他决定不在学校读书而去干活了,然而没有知识是不能干活的。阿廖沙爱吹牛。他做了一辆玩具自行车就吹个没完没了,把大家都吹烦了。而当他为班上做了一只储钱箱时,大家高兴了,都夸阿廖沙有一双“巧手”。他奇怪地去问爸爸:为什么他以前做了玩具没人夸,现在给班上做了一只储钱箱大家就都高兴了呢?爸爸告诉他:这是因为他以前做器物只是为自己。这部小说用朴素、从容的笔墨展现一个孩子良好品性的形成过程。 巴鲁兹金还有一批很讨儿童喜欢的动物故事,让儿童认识大象、老虎、鳄鱼、毛驴、鹈鹕、河马、松鼠、狗、刺猬、羊驼、斑马、毒蛇等(《拉维和沙希》《小雪花熊怎样来到了印度》《患了感冒的刺猬》《野象》《奇怪的小毛驴》《勇敢的小猪》《会调温的山羊》《狡猾而讨人喜欢的小家伙》《不同寻常的邮递员》《两米长的不幸》《为什么我怕蜥蜴》《松鼠用尾巴做什么》,等等)。作家的这些短作不是一般的介绍动物,而是写它们对人、对它们自己的孩子最机敏、最友爱、最温柔、最亲切的可爱时刻。这些作品中所写到的动物有些是苏联有的,有些则只在国外才有,但无论写国内国外的动物,都能让孩子们读了高兴,并增强了善的感情。 《患了感冒的刺猬》写的是卫国战争进行到最后一个年头,苏联士兵们在波兰森林里找到一只患感冒连连打喷嚏的刺猬。战士们把它带回来给它喝温热的牛奶,当刺猬的感冒好了之后,就被放在捷克的林子里的故事。作家通过这则故事传达了一个国际主义主题。同样是国际主义主题,在《拉维和沙希》《小雪花熊怎样来到了印度》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内容:印度总理给苏联人民送礼,送了两头小象——拉维和沙希,而作为回赠,苏联人民给印度人民送了一只小雪花熊。许多动物故事是作家在各国游历时写成的。《奇怪的小毛驴》写的是一头毛驴会帮主人擦皮鞋,以此招徕顾客的故事。这是作家在索马里的旅馆里看到的奇观。《野象》的故事更奇:一群要饭吃的野象把鼻子伸进了旅馆的客房里。巴鲁兹金的动物故事能使读者产生一种与大自然息息相通的感觉,激扬小读者的人道主义感情。苏联当代最有威望的著名作家谢·米哈尔科夫1969年为巴鲁兹金《从七到十》所作序文《讲讲这本小册子》中说:“初一看,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倒确实是动物,然而究其实,它们最重要的主人公不是动物,而是一种崇高的思想:善和友谊的不可遏制的力量。” 巴鲁兹金已出版的作品迄今早已超过100种,它们都有深刻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它们呼唤着使人类变美的善。但作家也总是提醒读者:善需要卫护,需要警惕地保卫使之免遭破坏。巴鲁兹金写给孩子读的作品实际上很能帮助成人去进一步理解孩子。而理解孩子是很重要的,因为唯有理解孩子才能培养好孩子。巴鲁兹金坚持认为应该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公民意识,作家曾将好公民喻作“优质材料”,而“造就一块优质材料须从母亲给孩子讲的第一句话、大人供孩子读的第一本书开始!” 巴鲁兹金全心全意关怀少年儿童文学的发展,他常作为一个批评家和文艺家进行各种理论指导工作,《儿童文学评论集》(1975)、《人和书:文学评论集》(1978)、《作家·生活·文学》(1984)就是他理论指导工作的成果。 巴鲁兹金一生除为成人写作外,为儿童写了《患了感冒的刺猬》等21本书,其作品已被译成许多种外国文字出版。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俄罗斯60年代后重要儿童小说作家及其作品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17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世界经典名著名句名段合集精选大全5309-12
2 经典句子:触动心弦的传世名言09-12
3 现实主义: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主潮109-12
4 经典句子,充满幽默的生活真谛09-13
5 充满幽默的正能量,让你活力四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