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以茅盾(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叶绍钧)、冰心(谢婉莹)等为代表的文学研究会诸作家发起的“儿童文学运动”,是现代中国的重要文化事件与文学现象。对于这场运动,朱自清于1929年在清华大学执教新文学时,就已在其编写的《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中明确提出,并在《文学研究会》的栏目里,特别标明了“儿童文学运动”六个大字。《纲要》虽只是一份纲目性的章节提要,尚未形成完整的文字,但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早期学者,对文学研究会发起的“儿童文学运动”的特别关注与高度评价。
团结在文学研究会旗帜下的文学青年
文学研究会作为新文学史上第一个完备而成熟的文学社团,有着比较统一的文学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和创作方法(“写实主义”)。“为人生”的精神方向使他们以清醒的目光关注着丰富复杂的社会百态,关注着“当代人类的苦痛与期望”“奋抗与呼吁”55,并促使他们必然把目光投向人生的初步、民族的希望——年幼一代,极端关心与重视年幼一代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食粮。他们看到了中国儿童长期被遗忘在社会最底层,既没有社会地位也没有独立人格,许多人甚至还“未曾发现儿童”56;“蔑视有所谓儿童时代,有所谓适合儿童时代的特殊教育”57。他们看到了中国儿童精神食粮的严重匮乏,“儿童读书的福气,在我们中国是最坏”58;“中国向来以为儿童只应该念那经书的,以外并不给预备一点东西,让他们自己去挣扎,止那精神上的饥饿”59。“为人生”的文学理想决定了文学研究会关心儿童、重视儿童文学的必然性,促使他们自觉承担起“为儿童而艺术”的神圣使命。就在文学研究会筹备之际,该会发起者之一、《文学研究会宣言》的起草者周作人(入会号数第3号,以下出现的文学研究会成员入会号数均标明号码),即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系统论述儿童文学的重要文章《儿童的文学》,热情鼓吹倡导儿童文学,“希望有热心的人,结合一个小团体,起手研究”儿童文学,并提出建设儿童文学应从采集民间童话歌谣、改编传统读物、翻译外国作品三方面入手。1921年3月,文学研究会刚刚成立两个月,该会另一位发起者叶圣陶(第6号)在《晨报》副刊发表的系列文章《文艺谈》中,多次谈到创作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这是新文学面临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伟大的事业!”他用自己当小学教师的切身体验,强调儿童对于文学作品饥渴的需求,指出新文学有供给孩子们文学作品的义务与责任。是年7月,文学研究会成员严既澄(第57号)在上海国语讲习所暑假专修班上,向来自全国15个省的500多位教师作了《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之价值》的演讲,强调“真正的儿童教育,应当首先注重这儿童文学”,呼吁学校教育都来重视儿童文学60。时隔一年,1922年7月,文学研究会的两位中心人物茅盾(第9号)与郑振铎(第10号)应邀去浙江宁波暑假教师讲习所讲学,郑振铎讲演了《儿童文学的教授法》61,对儿童文学的性质、作用、特点、原则等作了全面论述。他认为“文学是普遍的,成人和小孩子都有这种需要,不过儿童期似乎更需要些”。他特别强调儿童文学应当与社会人生密切结合,认为“儿童文学为传达道德训条和儿童期必要知识的最好的工具”。同年1至4月,赵景深(第81号)与周作人以书信的形式在《晨报》副刊展开了一场童话讨论62,这场讨论扩大了童话的地位与影响,纠正了当时文坛对童话的一些错误看法。为后来者着想,为将来的世界着想,这是与文学研究会“为人生而艺术”的思想完全一致的。茅盾明确提出: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要能给儿童认识人生”,“构成了他将来做一个怎样的人的观念”,引导未来一代“到生活之路去”63。正是这种清醒的文学意识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高度关注着年幼一代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发起“儿童文学运动”的重要思想根因与精神资源。
文学是对世界的艺术把握。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文学创作,虽然是由各种广阔的社会过程决定的,但是任何一个作家的文学实践,总是这样或那样地跟自己的生活经历、精神气质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儿童文学实践,也是如此。文学研究会的不少成员,尤其是骨干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以至年龄特征,都与儿童文学有着非常直接的密切联系,为他们投身“儿童文学运动”提供了特别的有利的因素。文学研究会两大台柱——茅盾和郑振铎最早从事的文学活动都是儿童文学,他们先后进入商务印书馆,担任《童话》丛书的编辑工作,从而走上文学道路。从1916年到1920年,茅盾为少年儿童编纂了《中国寓言初编》、《童话》丛书第一、二两集近百种,并亲自动笔写了27篇童话,还有科幻读物、传记故事等。1921年1月,茅盾接手主编《小说月报》后,郑振铎续编了《童话》丛书第三集;次年1月,他着手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纯文学的儿童周刊——《儿童世界》。中国艺术童话的奠基者叶圣陶,曾在江苏乡镇当过10年小学教师,由于长期生活在孩子们中间,他熟谙儿童心理,深切体验到儿童对文学的兴味与需求,教师和作家的双重责任感促使他拿起笔来,为孩子们写作。后来成为文学研究会重要干部的赵景深,最初从事的文学活动就是翻译西方童话,从翻译入手,走上了创作、研究儿童文学的道路,撰写了《童话论集》(1927)、《童话概论》(1927)、《童话学ABC》(1929)等著作。女性与儿童文学有着情感上的天然联系。文学研究会女作家冰心(第74号)、庐隐(第13号)、高君箴(第131号)、张近芬(第83号)等,都十分喜爱儿童文学,以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爱心,努力为孩子们写作。冰心还多次写信建议《晨报》副刊设立《儿童世界》专栏,该报正是采纳了冰心的意见,才于1923年7月开设这一专栏的。尤应指出的是,当文学研究会发起“儿童文学运动”时,他们都相当年轻。1921年,茅盾25岁,郑振铎23岁,叶圣陶27岁,冰心21岁,王统照(第8号)24岁,俞平伯(第53号)21岁,赵景深19岁。青年时代那炽烈的青春情感,活跃的形象思维,丰富的想象和好动的性格,都十分适合于从事儿童文学。正由于他们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着共同的“为人生”的文学理想与“为后来者”的文化担当,又加之在生活经历、文学道路、精神气质上有着许多共同之处,因此,当他们集合在文学研究会的旗帜下,自然更能联络感情,协同合作,集中力量,推动儿童文学向前发展。这批青年作家的集聚,为“儿童文学运动”作了充分的人才准备与组织准备,在1922年与1925年文学研究会鼎盛时期掀起了一场以创作为中心,以《儿童世界》、《小说月报》为阵地,译介、研究、编辑同步发展的“儿童文学运动”,迈上了拓展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光荣的荆棘路”。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20年代文学研究会的“儿童文学运动”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892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探索心灵的深邃海洋09-12
2 经典句子,承载希望的梦想之舟09-12
3 经典句子,蕴含思想的智慧结晶09-12
4 经典句子,编织生活的温暖画卷09-04
5 防溺水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