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最能体现特定文学时代发展潮流或倾向的作家作品看作是这个时代的文学代表或象征——例如在本书中,我们把夏尔·贝洛及其童话作品判定为法国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一个历史标志,这是十分自然的。但是另一方面,“孤掌难鸣”。一个时代的文学变迁之所以能够形成一种潮流,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作家的共同参与和艺术贡献。在17世纪法国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过程中,就有不少作家以不同的艺术方式为这一历史进程做出过自己的艺术贡献。这些作家主要由两部分人物组成:一部分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名家,如拉辛、费纳隆以及贝洛等;另一部分则是当时的一些贵族妇女作家,如前面已经提及的多尔诺瓦夫人、勒里蒂埃等。
让·拉辛(JeanRacine,1639—1699)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与高乃依并称为古典主义悲剧的两大代表作家。他出生于法国北部拉费·泰米隆的一个中小资产阶级官吏家庭,父母早死,由祖母抚养成人。1658年,他结束学业后在巴黎从事文学创作。1667年,他的第一部剧本《安德罗玛克》上演,轰动巴黎,但遭到保守派的攻击。第二部剧本《菲德拉》上演时,反对派的攻击更为激烈,拉辛被迫搁笔达十余年之久。1673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后任国王侍臣及秘书。在搁笔12年之后,拉辛应路易十四宠幸的曼特侬夫人之请,替这位夫人所主持的圣·西尔学校(一所贵族孤儿学校)的女学生写了两个剧本《爱斯苔尔》(1689)和《阿塔莉》(1691)。这两部戏剧的故事均取材于《圣经》,被认为是“为孩子们写的戏剧”,也是拉辛一生中所写的最后两部戏剧。其中《阿塔莉》也是拉辛整个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阿塔莉》是一出五幕诗剧。阿塔莉原是以色列王之女,嫁给大卫七世孙犹太王若拉姆以后,她让若拉姆改信了自己母家的拜太阳教。她的母亲被她丈夫前妻之子杀害后,她发誓要杀绝大卫的后裔,把她的几个孙子杀死。幸亏若拉姆前妻之女若莎伯忒救出若亚斯,交托给丈夫若亚德,藏在庙宇内,一过9年。全剧从这里开始。若亚德祈求上帝报仇,他向妻子透露报仇时机已到。这时阿塔莉做了一个噩梦,梦中见母亲预言她将被一个男孩杀死。在噩梦困扰之下,她闯进庙内,撞见若亚斯,认出梦中杀死她的男孩就像他。于是她要召见若亚斯来详细盘问。她派人索取若亚斯做人质,否则就要带领人马闯进庙内。若亚德觉得此时应该向若亚斯讲明他的身份了,他布置停当以后,在长老们面前宣布若亚斯是犹太人的国王。此时阿塔莉带领军队围困了寺院。她要求交出若亚斯和庙中宝库。若亚德假装同意了。等阿塔莉一进入庙里,抬头一望,只见若亚斯坐在王位上,周围簇拥着武装的人民。阿塔莉手下的士兵这时也反叛了。阿塔莉成了孤家寡人,被赶出寺院处死了。
这部作品宣扬了人民起义反抗暴政的民主思想。虽然现在从内容上看,它不是最适合儿童读者(观众)欣赏,但从当时的时代条件看,作为一部与儿童有关的剧本,它仍然是值得我们提及的。法国儿童文学史家认为,该剧中的若亚斯是拉辛塑造的一个“儿童英雄”形象。这是法国早期儿童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值得重视的形象。 在作者生前,《阿塔莉》并没有获得广泛的演出。只有圣·西尔学校的女学生们为国王和宫廷中少数人演出过几次。因此,这部作品实际上可以说是为儿童演出所写的,而不是为真正的儿童观众所写的。 弗朗索瓦·德·萨利雅克·德·拉莫特·费纳隆(FrancoisdeSalignacdelaMotheFénelon,165l—1715)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个代表,同时也被一些儿童文学史研究者认为是儿童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出身于佩里戈尔的贵族家庭,约1672年入巴黎的一所神学院,1676年受神职为司铎,任新立公教学院院长。他根据主持新立公教学院的经验,撰写《论女子教育》(1687),主张女子除了受宗教教育外,还应接受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女子的良善本性。1689年,费纳隆被国王路易十四任命为王孙德·布高涅公爵的教师。为了教育王孙的需要,他撰写了对话体的《已故者对话录》(1690)、传奇故事《忒勒马科斯历险记》(1699)等作品。他主张限制王权及实行经济改革,并主张教会摆脱政府控制以便针砭政务时弊。在《已故者对话录》中,他让孔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已故者”聚在一起,展开关于德行、幸福、荣誉、爱国等的对话,并提出了“国王是政府的仆人”的进步思想,来对抗路易十四的“朕即是国家”的专政主张。1693年,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695年,他被选为坎布雷大主教。1699年,一个出版商未经同意就出版了他为教育王孙而写的教材《忒勒马科斯历险记》。费纳隆因此触怒了朝廷,被撤了王孙教师的职务,回到坎布雷教区,继续从事著述并度过晚年。 《忒勒马科斯历险记》是使费纳隆在法国儿童文学史上享有声誉和地位的一部作品,也是一部富于传奇性和童话色彩的教育小说。作品采用了古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故事,假托是其续篇,同时也从其他古代作家的作品中汲取了一些情节。史诗原来讲述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从特洛伊回国途中,漂流到卡里普索岛,被女神卡里普索留住,但他不忘情祖国和妻子,终于离开。《忒勒马科斯历险记》以此为故事缘起,叙述忒勒马科斯因父亲奥德修斯下落不明,而离家出去寻访父亲的经历。他在孟铎尔——智慧之神的化身的引导下,周游了地中海的许多国家。小说从主人公漂泊到卡里普索王后的岛上写起,再倒叙他以前的经历,然后写他在回家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险,甚至到过地狱。在此过程中,他结识了许多生活中的人和希腊神话中的神和英雄,了解了那里的社会制度,懂得了许多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导师孟铎尔的提醒使他免于危险,而孟铎尔的搭救又使他摆脱了不幸。整部作品的情节就是在脱离一个险境后又遇到一种不幸,脱离一种不幸后又陷入一种险境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并通过智慧之神在漫游过程中对主人公的教导以及他的所见所闻,来表达作者的政治观点和治国主张的。 《忒勒马科斯历险记》否定绝对君权:“一旦国王们习惯于只知道他们的绝对意志,不再知道还有别的法律时,一旦他们不再遏制自己的感情时,他们就会胡作非为。”费纳隆还反复描绘了一个坏国王的形象:“他只想到满足自己的欲望,只想到挥霍他的父亲千辛万苦积攒起来的巨大财富,只想到折磨人民和吮吸穷人的血。”由于他只听信逢迎之词,因而“每个人都想欺骗他,每个人在热情的外表下隐藏着野心”。这样下去,只会“引起臣民的反叛和燃起内战烽火”,“只有突然爆发一场激烈的革命,才能把这越轨的强权回复到自然的轨道”。作者还通过孟铎尔对忒勒马科斯的训导,表达了对“好国王”的看法:“他的一切时间、一切操劳、一切爱都放在人民身上:公而忘私,这才配做一个国王……他爱人民胜过爱自己的王室。”作者还含蓄地批评了路易十四的内外政策,描述了专制王权压迫下的民众的苦难,提出了他自己的理想国。所以,从内容上看,作品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情绪、观点和愿望。通过这部作品,作者把希望寄托在王孙身上,希望王孙将来能实现他的那套“统治术”,并成为一位理想的君主。 但是,从艺术上看,《忒勒马科斯历险记》的结构形式与拉伯雷的《巨人传》有相似之处。作者在谈论人生道德或治国之道等时,总是借助一节一节的故事来加以形象化的演绎和传达。这些穿插其间的故事,大多源于希腊的诗歌和历史。也许正是由于作者为王孙而写作的创作动机,加上作品本身情节生动,故事诱人,所以人们普遍将《忒勒马科斯历险记》视作法国儿童文学的早期历史文本,并一直将其作为儿童文学读物不断出版。 费纳隆留给法国儿童文学史的遗产还有他的一些十分精彩的童话作品。由于这些作品有着十分明显的道德意念和寓意,所以通常被认为是寓言作品。但是从文体特征看,这些作品实际上更接近童话。从1690年开始,费纳隆开始写作这些散文体寓言。它们有的取材于希腊或罗马的传说,有的则出自于作者的想象和创作。在作者去世后不久的1718年,他的部分寓言得以发表。但完整的《寓言集》则是到了作者去世一百多年后的1823年才出版的。其中《年老的女王和年轻的农妇》《茯洛丽丝的故事》等,都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作品。 《年老的女王和年轻的农妇》中的两位主人公有着极大的反差:一位年老体衰,一位青春焕发;一位王权在握,一位僻居乡村。年老的女王对一位在她出生时曾经在场的仙女说:“让我变成一个20岁的姑娘吧,我可以把我的全部珍珠宝贝都给你。”结果,一位“长得像阳光一样美丽”的乡村姑娘贝罗内尔与女王交换了一切。此时,原来的女王觉得很难堪,而原先的农妇更觉痛苦。她们又进行交换,但立即又后悔了,可是,仙女已经注定了她们不能再改变命运。最后,女王在烦恼痛苦中死去,而农妇则认识到:不求王位不仅是明智的,而且也是幸福的。作品结尾处,作者借仙女之口表明其寓意:在草地上跳舞比在宫廷里跳舞更快活,在乡村里当一个贝罗内尔比在上流社会做一个不幸的贵妇人要好得多。 《茯洛丽丝的故事》说的也是一位美丽的乡村姑娘的经历。茯洛丽丝由于倾国倾城的美貌成了王后,却遭到了王太后的嫉妒和陷害,险遭杀身之祸。这应验了她诞生时仙女的预言:她的美丽和成为王后,会给她带来不幸。最后还是仙女营救了她,而茯洛丽丝也“心甘情愿地抛弃了美貌,庆幸自己在乡村里过着默默无闻的清贫生活,继续放牧自己的羊群”。 这两篇童话具体情节不同,但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是一致的,即对表面看来荣华富贵的宫廷贵族生活的反感与抗拒,对清贫而快乐的民间生活的肯定与向往。 这些童话作品叙事质朴,形象鲜明,都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来表达和揭示主题,具有浓郁的民间童话色彩。因此,它们也十分典型地显示了早期童话创作的艺术特征。 除了上述古典主义作家的艺术贡献之外,一批贵族妇女作家创作的童话作品对法国儿童文学的艺术自觉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17世纪上半叶,在法国开始形成了一种经常由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等光顾的场所——沙龙。由于最初还没有客厅,所以主人与客人就分别坐在床上、椅子上、凳子上,或床边的空处。这些空处叫室内沙龙,因此室内沙龙成了沙龙或接待的同义词。到了17世纪末叶,也许是受到当时重视民间传说风气的影响,一批贵族妇女常常聚在沙龙里以讲述童话故事为时髦,并陆续写下了一批童话作品。其中有《时髦的仙女们》的作者多尔诺瓦夫人、《仙女——童话中的童话》的作者拉福斯(LaForce,1654—1724)、贝洛的侄女玛丽·贞德·勒里蒂埃、《仙女童话集》的作者缪拉夫人(Murat,1670—1716)等。在这些贵族妇女作家中,以多尔诺瓦夫人的创作成就和历史知名度为最高。 多尔诺瓦夫人(D’Aulnay,1650—1705)出身于一个高贵的诺尔曼家庭。从1690年开始,她陆续出版了爱情小说《杜洛拉公爵依波利特的故事》以及《西班牙宫廷回忆录》和一本关于在西班牙旅行的书。她的写作使她出了名,以致有些不是她写的书也被归到了她的名下。 多尔诺瓦夫人以讲故事引人入胜、机智灵活著称,是个人人都欢迎的伙伴。她喜欢让朋友们一边在身边谈话,一边写作。她成了当时在沙龙里讲童话故事取乐这种风尚的中心人物之一。事实上,多尔诺瓦夫人对法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一个贡献,就是她组织了一个文学沙龙,专门谈论儿童文学作品。当时,一些热心童话创作的贵族妇女都经常出入她的文学沙龙。这对推动当时儿童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早在1696年之前,多尔诺瓦夫人创作的《金发美人》就已经在人群中流行。1697年,也就是《鹅妈妈的故事》问世的同一年,她的《童话故事集》的前三卷出版了。接着在1698年,她又出版了《新故事,或流行童话故事集》,总共有8卷,其中包括《格拉修丝和贝尔西内》《青鸟》《淘气小王子》《金树枝》《橘树与蜜蜂》和《机灵的桑德隆》等作品。这些作品中有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如她的代表作《青鸟》《金发美人》《森林中的牝鹿》等。 与许多民间童话和古典创作童话一样,多尔诺瓦夫人的童话大多表达的也是人类长久以来形成的一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信念,描述人类生活中最基本的道德冲突故事,如善良、勇敢、诚实、守信、坚韧、机智等美好品质以及美丽、多情的人们与邪恶、阴险、残暴、狡猾、贪婪、伪善等丑恶品质以及丑陋、嫉妒的人们之间的冲突和斗争,而最后昭示的总是惩恶扬善的主题。在她的作品中,人物形象通常都离不开国王、王后、王子、公主、仙女、仆人、小动物等;善良、美丽的主人公常常会遭到嫉妒、痛苦和磨难;主人公面临困难或危急关头常常会得到仙女或王子的魔法的保护;结局常常是美好圆满的;好人赢得胜利或忠贞纯洁的爱情,恶人受到严惩而自食其果。 例如,在《格拉修丝和贝尔西内》中,善良、美丽而又柔弱的公主一次次受到丑陋、凶残的新王后郭罗侬的陷害,而深爱着公主的王子贝尔西内也总是一次又一次地巧施魔法予以解救。最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公主嫁给了王子,而残暴的新王后则被曾受她驱使去迫害、折磨公主的仙女杀死了。在《青鸟》中,美丽的公主芙罗丽娜被善妒、偏心的新王后关了起来,而爱着芙罗丽娜的夏尔芒国王则被罚在7年里成为一只青鸟。故事的最终结果是,“青鸟”又变成了人,新王后的女儿则变成了一头母猪!而两位主人公“在经历了如此漫长而痛苦的遭遇以后,现在感到多么幸福”。此外,像《森林中的牝鹿》《白猫》等作品也都十分类似。很显然,与当时的其他童话作者一样,多尔诺瓦夫人的这些作品也很可能从当时的一些出版物及民间传说中借用过一些情节。但要追寻这些故事的完整来源显然是困难的。同时,应该看到,多尔诺瓦夫人的童话也融入了作者的创造。作者本人就曾经表达过这样的愿望:尊重她在转述古老故事时所赋予它们的新生命。336 与贝洛童话的纯朴、精练相比,多尔诺瓦夫人的童话情节构架通常都显得较为宏大,其中的故事发展更曲折,细节描写更丰富,篇幅也更有长度。这些作品能流传至今也在客观上显示了它们的艺术价值。正如有的评论者所说的那样,与贝洛相比,多尔诺瓦夫人的原著故事似乎非常迂回曲折和过分复杂,但它们成功地在不时地复述中流传了下来,不管是单个故事还是故事集都是如此。337这些作品还为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灵感。如比利时著名象征派戏剧家梅特林克(1862—1949)就写了一部6幕的童话剧《青鸟》(1908),其妻子莱勃伦克则创作了中篇童话《青鸟》。 夏尔·贝洛的侄女玛丽·贞德·勒里蒂埃是经常出入多尔诺瓦夫人组织的文学沙龙的贵族妇女作家之一。她发表于1695年的童话《菲耐特遇险记》一直流传至今。作品描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年代里,欧洲一位不知名的王国的国君准备出发去跟异教徒作战。国君的三位公主各有优缺点,百姓给三人取的绰号正好揭示了这些优缺点。大姐绰号的意思是懒虫,二姐绰号的意思是长舌妇,小妹妹叫菲耐特,意思是小机灵。国君出征前将三位公主安置在荒僻角落的一个城堡的塔楼里。为了约束三位公主(其实主要是为约束两位姐姐),国君请仙女分别做了三个玻璃纺锤,它们具有特殊的魔力:谁做了损害自己荣誉的事,谁的纺锤就会立刻破裂。作品以较大的叙事长度描述国君出征后三位公主的故事。两位姐姐由于各自的缺点而被邻国最阴险的一个青年王子所陷害,最后受惩罚而死去。只有菲耐特凭着自己的善良、谨慎、机灵、勇敢,最终不仅惩治了恶人,而且获得了幸福的爱情;也只有她的玻璃纺锤完好地保存到了最后。这篇童话故事情节曲折,结构较为复杂,与多尔诺瓦夫人的童话一样,显示了悠闲的沙龙贵族妇女的童话创作相对细腻、繁复、密丽、精巧的艺术特点。 此外,法国科学文艺在17世纪也已萌芽。16世纪以前,封建教会一直统治着欧洲,自然科学受到神学的羁绊。1543年,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发表,打破了千百年来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推翻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地心说。17世纪,开普勒和伽利略又对这一学说加以完善。从那时起,欧洲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便呈现出空前繁荣兴盛的景象。科学的发展为人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因此,便出现了科学幻想主义的端倪。在法国,17世纪写科幻小说的作家寥寥无几,较著名的大概要算西拉诺了。 西拉诺·德·贝尔热拉克(CyranodeBergerac,1619—1655)出生于巴黎。在他身上,有着对科学及哲学情人般的热情,体现出不向任何强权屈服的自由和大胆的思想。他的代表作《月球国的喜剧》(L’HistoireComiquedesEtatsdeLaLune)是法国最早的科学幻想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他一任自己的想象纵情驰骋:月球是地球之天堂。在那儿,人们用诗句来支付膳食费用,一首十四行诗足够一周的珍馐美味。那里人们的衰老方式是与我们相悖的,因此,老年人得向尚小的小孩致意。西拉诺渴望参观天体,向天体移民,提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是魔术般和滑稽可笑的建议,还有热空气气球与多级火箭一类的东西。他当时描写的多级火箭与我们现代的多级火箭已非常相似。 另外,在这一时期进行科学幻想创作的还有夏尔·索雷尔(CharlesSorel)及拉富瓦尔(LaFoire)。后者的小说《月球王阿尔甘》(Arlequin,empereurdeLaLune)于1684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以致使人们忘掉了一个月前刚死的高乃依。338 除了处于萌芽状态的科学文艺创作外,虽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来,无论是古典主义作家还是沙龙贵族妇女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都散发着古老的、相对单调的艺术色泽,与今天人们丰富多彩的欣赏趣味不尽符合。但是历史地看,这些作品的出现,构成了17世纪法国儿童文学走向自觉的一股文学潮流,为法国儿童文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起点和艺术开端。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17世纪:法国的自觉-其他作家的贡献: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887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记录情感的深情诗篇09-12
2 经典句子,点亮思想的智慧明灯09-12
3 经典句子,描绘心灵的美丽画卷09-12
4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2209-12
5 传统与创新:苏珊·库珀和她的《灰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