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反对浮伪自饰、悲叹不遇的文学主题。徐幹反对浮伪的社会风气,尤其对文过饰非的文人痛下针砭。他在《中论·考伪》中说:“名之系于实也,犹物之系于时也。物者,春也吐华,夏也布叶,秋也凋零,冬也成实,斯无为而自成者也。若强为之,则伤其性矣。名亦如之。”
再次,秉持君子自守之道、温婉博通的赋风。徐幹以儒家君子为人格目标,他在《中论·考伪》中说:“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最后,取鉴风雅,哀而不伤、质实清老的诗趣。徐幹诗文的哀伤色彩较为显著,《文心雕龙·哀吊》就说:“建安哀辞,惟伟长差善。”
综上,徐幹的儒学文艺思想可大致概括为志、学、才(艺)、德四者交互作用的范畴。言辞的口头与书面表达均属于才(艺)的范围,其以儒家经典为核心的学识为基础,以儒学价值观构建的德性为旨归,这一切又要以勤勉、博达的心志为实现的前提。徐幹较先代论述重学、重言、重德等传统儒学命题有了进步的地方在于,一方面他对先秦儒家经典及儒家子书的相关观念进行了整合,从而为我所用;另一方面,则强化心志这一主体性要素,使立德、立功、立言等道德修养及审美创造活动带有了自觉、自为的主体精神。这种精神不但表现为对既有文化资源的接纳与吸收,更表现为批判继承的当下意识。徐幹不但批判烦琐经学不得要义的弊端,更在较大程度上脱离了天人合一政治神学的论证体系,他在《中论》中专立《智行》一篇强调“圣人贵才智之特能,立功立事益于世”,更在《中论·慎所从》中指出“王者之取天下也,有大本,有仁智之谓”,在《中论·爵禄》中指出“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
王肃儒学文艺观与曹魏文坛yipindushu.com
曹魏经学研究代表了三国儒学学术发展的最高成就,其首推人物自然是王肃。历来王肃为人所重的也是其经学家的身份,
一、王肃儒家文艺观的渊源及构成
王肃儒家文艺观的形成,一方面有其家学渊源,其父王朗著有《易传》、《春秋左氏传注》、《春秋左氏释驳》、《孝经传》、《周官传》及《论语王氏说》等。《论语王氏说》是马国翰据皇侃《论语义疏》辑出王朗注《论语》的四条,从中可以看出王朗对“立言”及《周易》的重视。如他注《论语·为政》“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句说:“鄙意以为立言之谓乎?《传》言:‘太上立德,其次立言。’明君子之道,言必可则,今后世准而从之。”
首先,以历史的眼光考察作品产生年代,与《孟子》知人论世的观念暗合。在注《周书·金縢》过程中,他以周公生平事件为线索,确定《大诰》、《康诰》、《召诰》、《洛诰》四篇作品的创作时间,这对理解它们各自的内容也极具参考作用。他说:“文王年十五而生武王,九十七而终,时受命九年,武王八十三矣。十三年伐纣,明年有疾,时年八十八矣。九十三而崩,以冬十二月,其明年称元年。周公摄政,遭流言,作《大诰》。而东征二年,克殷,杀管、蔡。三年而归,制礼作乐。出入四年,至六年而成,七年营洛邑,作《康诰》、《召诰》、《洛诰》,致政成王。然则文王崩之年,成王已三岁。武王八十而后有成王,武王崩,成王已十三。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三国文士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2: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708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19309-12
2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21709-12
3 经典句子,展现人性善良的话语09-12
4 德国美学与儿童文学关系--文学与读者09-12
5 经典句子,挖掘智慧的无尽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