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吴、蜀儒学与文学的发展状况是不平衡的,曹魏毫无疑问胜于后两者。兹从曹魏选取徐幹、王肃、何晏、阮籍、嵇康,东吴选取薛莹,蜀汉选取秦宓与郤正,着重对这些文、儒两重身份叠合文士的思想与创作进行分析。
《中论》与徐幹儒化文风
徐幹的人格修养与文风旨趣在曹魏时期就受到曹丕、曹植、王昶与刘桢等人的推崇,如刘桢《赠徐幹诗》说:“猥蒙惠咳吐,贶以雅颂声。高义厉青云,灼灼有表经。”
一、《中论》与徐幹儒学文艺思想的构成
首先,注重个人创造的艺德观。徐幹在论述“艺”时表现出三层含义:其一,将其定义为六种基本技能,即“五礼”、“六乐”、“五射”、“五御”、“六书”、“九数”;其二,与“六仪”等上古礼仪联系,即“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纪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其三,延伸为弦歌舞蹈、讲习诵诗等文艺美育活动,即“大胥掌学士之版,春入学舍,釆合万舞,秋班学合声,讽诵讲习,不解于时”。yipindushu.com
其次,以言为贵、言为德藻的重言观。徐幹相对以前重言观念较有创获的地方在于,发挥言辞察人的功能,认为君子不妄与人言,且讲求言辞艺术。他说:“君子将与人语大本之源,而谈性义之极者,必先度其心志,本其器量,视其锐气,察其堕衰。”
再次,徐幹以立志为先、博达中正的才学观。徐幹才学观较其艺德观更为宽泛,自然包括文学才能的因素。它主要针对才能与学识的关系立论,突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知识论和价值论。《中论·治学》中说:“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二、徐幹儒学文艺观对其文风渗透及影响
徐幹《中论》中所体现出的儒学文艺观,在其文学创作中有着或隐或显的作用。当然,除了《中论》,徐幹其他诗文创作并不是他儒学文艺观所包涵的几大相对范畴的直接再现,而是体现了由理智判断到情感启悟、意象经营继而形诸笔端的过程。同时,徐幹的作品残佚较多,就现存作品与其儒学文艺观相对照,自然只能起到窥豹一斑而难见全身的效果。然而无论如何,还是能够通过其作品个案的分析得到他儒风与文风互渗互融的线索。
首先,《中论》体现出近宗《荀子》、远摹六经的文风特色。曹魏佚名所作《中论序》就已提到“予以荀卿、孟轲怀亚圣之才,著一家之法。继明圣人之业,皆以姓名自书,犹至于今”,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三国文士儒学文艺思想与创作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708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少年维特的烦恼》:少年的钟情与忧郁】09-12
2 经典句子,感悟生命的精彩言辞09-12
3 经典句子,描绘生活的动人场景09-12
4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5109-06
5 描写立秋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