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柯林·蒂尔(1920—2006)
柯林·蒂尔出生在南澳因顿达地区一个德国移民家庭,学龄前的蒂尔只说德语,德国背景日后构成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因子。1941年,蒂尔毕业于阿德莱德大学。二战期间,他曾在澳大利亚军队和RAAF服役,战后则任教于南澳的几所中学,也曾在沃特帕克教师学院担任过英文讲师,并在莫雷·帕克高等教育学院做过一段时间的校长。1980年,蒂尔从莫雷帕克教师中心主任的位置上退休。
蒂尔一共写了一百多本书,其创作生涯从20世纪早期一直延续到他2006年去世前夕。他的作品,主要以南澳乡村生活为背景,其中不少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在创作小说的同时,蒂尔也写诗和戏剧剧本,不过最重要、最著名的是他的儿童文学作品,特别是儿童小说,其中1963年出版的《暴风雨男孩》(StormBoy)如今已被看作是一部澳大利亚经典。
蒂尔为儿童和青少年创作了40多本小说,其中至少有15本获得包括澳大利亚童书协会图书奖在内的各类奖项和提名。影响比较大的有《残茬上的太阳》(SunontheStubble,1961)、《岩石中的火》(TheFireintheStone,1973)、《蓝鳍》(BlueFin,1969)、《暴风雨男孩》(StormBoy,1963)、《喜鹊岛》(MagpieIsland,1974)、《二月龙》(FebruaryDragon,1966)等等。 《残茬上的太阳》是蒂尔的第一本儿童小说,它基于作者在因顿达地区度过的少年时代。故事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讲述了敏感的男孩布鲁诺准备离家去阿德莱德上学之前的心理波动。布鲁诺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人定居点,在这个有着不寻常的人和丰富文化的乡村,他度过了自己自由自在的童年时代。现在要把这一切抛在身后,这令布鲁诺感到痛苦,“他从少年时代的阳光山坡上走下来,迈向灰雾蒙蒙的成年生活”。 对童年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使得蒂尔日后还创作了一系列以此为基础的小说,比如《古斯塔夫叔叔的鬼魂》(UncleGustav’sGhosts,1974)、《山坡上的影子》(TheShadowontheHills,1977)、《山谷之间》(TheValleyBetween,1981)、《农夫舒勒兹的鸭子》(FarmerSchulz’sDucks,1986)、《农夫佩尔兹的南瓜》(FarmerPelz’sPumpkins,1991)和《埃玛·开普勒》(EmmaKeppler,1991)。在这个系列中,蒂尔以幽默温馨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少年时代就已经熟识的那些人物和位于澳洲山村的那个德国农庄的朴素节俭、诚实守信和相互友爱的传统。 《暴风雨男孩》可能是蒂尔最著名、最受欢迎的作品。小说讲述一个叫“暴风雨”的男孩与他的塘鹅的故事,聚焦于男孩与父亲、塘鹅以及一个被遗弃的叫“手指骨”的土著人的关系。暴风雨男孩和他的父亲,遁世的海德威·汤姆(他的名字“Hideaway,海德威”是“隐藏处”的意思)住在库容地区,他唯一的朋友是“手指骨”比尔。暴风雨男孩喜欢沿着面朝南海的荒凉沙丘岸漫游,有一天,他救了三只小塘鹅,悉心抚育着它们。他还给它们起了名字:骄傲先生、沉思先生、帕西瓦尔先生。后来,暴风雨男孩把它们放归野地,他最喜欢的帕西瓦尔先生却回来,留在了他的身边。这只塘鹅变成了他的好伙伴,这是暴风雨男孩期待已久的一种伙伴关系。一场海上风暴中,帕西瓦尔先生还在营救一艘受困拖船上的船员时帮了很大的忙。暴风雨男孩热爱这样简单自由的生活,父亲却要求他外出上学,小说的后半部分便集中在暴风雨男孩的生活方式与外界要求的冲突中展开。 《暴风雨男孩》自问世以来一直再版,其中以1974年的版本最为精致特别,插画家是后来(1986年)赢得澳大利亚首个安徒生大奖(插画类)的罗杰·因格朋(RogerIngpen)。1976年该书改编成的同名电影获得多项大奖,1994年,它又被改编成广播剧,1996年贝尔莎士比亚戏剧公司把它搬上了舞台,并在澳大利亚各地巡演。 在这本小说中男孩与大自然的亲近联系也出现在蒂尔的其他小说中,有些还发展出环境保护的主题来。比如《喜鹊岛》描述了一只喜鹊被其同伴挤飞到一个孤独小岛上的悲惨生活,作者写道:“喜鹊可能快乐或是悲伤。有时候,他那么快乐,栖立在一棵很高很高的桉树上,阳光照在他的喉咙里像粉色的光珠在翻滚;有时候,他又那么悲伤,以至于你好像都能看到泪珠从他的嘴喙滑落。” 《莫雷河的玛丽》(RiverMurrayMary,1979)中,11岁的女孩玛丽用一双满怀同情的眼睛观察着莫雷河周围的自然世界;《信天翁二号》(AlbatrossTwo,1974)则描述了一个采油矿对小渔村涟漪港环境和生活的影响,特别写到一场石油泄漏事故;《小汤姆李都》(LittleTomLittle,1981)则通过男孩汤姆在国家公园被一头野猪袭击的事件传达了一种人类负有保护自然的责任的观念;《锤头之光》(TheHammerheadLight,1976)则把环境保护的主题与澳大利亚历史遗迹的保存联系在了一起,讲述了南海一个叫啮鱼港的小镇渔民试图保留他们年代久远的老灯塔的故事;《库容捕猎》(CoorongCaptive,1985)则通过叙述一场鸟类走私活动,展示了荒原遭受的暴力;而《企鹅品库》(Pinquo,1983)则探究了人与动物友好交流的可能性。 在蒂尔的有些作品中,自然,特别是丛林,被建构为一种对立的力量,在其中,本来处于相对安全的家庭中的儿童主人公,将要面对自然所展示的残酷挑战,在这种对抗中,主人公将迈向成年的门槛。比如在《二月龙》中,潘家的孩子和他们的朋友与“二月龙”——一场可怕的丛林大火展开搏斗;《乔蒂的旅程》(Jodie’sJourney,1988)中的乔蒂也面临如何在丛林大火中生存下来的挑战;《闪亮的洪水》中的孩子们在洪水中挣扎;《碎带》(Shatterbelt,1987)则是一场地震。 在这些小说中,自然环境是叙述的一种情节推动力,而人物与环境的抗争是一种他们从童年跨越青少年,并最终朝向成年的途径。不过尽管自然被建构为一种威胁性的力量,这些小说还是倡导着一种对环境的尊重,从一个侧面表达了人类应该认识自然环境危险的方面以及其值得保护的价值的观念。 总之,自然环境在蒂尔的小说中,是“某种支持性的东西,可以在其中生存,可以容忍它,也可以与之对抗或是否定它”。802 家庭关系也是蒂尔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话题。在少年成长的过程中,不光自然环境会“制造”挑战,有时困境也可能是家人造成的:《蓝鳍》中的男孩,12岁的斯蒂夫·帕斯寇因为长着一张又瘦又长的像锯盖鱼(Snook)似的脸,被条纹港的所有人称作“钓鱼”。他在学校里不擅长运动,在家里,又被父亲看作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笨蛋,常常遭到责骂。一天,斯蒂夫跟随父亲和其他渔夫一起出海打鱼,不幸遇上了暴风雨。斯蒂夫救了失去意识的父亲,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岩石中的火》背景设置在库贝尔派迪地区,主人公艾尼的父亲对他非常冷漠,而艾尼的土著朋友维莱和他的家人之间的温馨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场矿难中,勇敢又足智多谋的维莱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最后却因自己的土著身份被忽视。艾尼后来伤心地离开了小镇。 新世纪以来,蒂尔出版了4本儿童小说:《海洞》(TheSeaCaves,2000)、《潘尼肯和品它》(PannikinandPinta,2000)、《天鹅之歌》(SwanSong,2002)和《楔子头》(Wedgetail,2003),这些作品延续了蒂尔小说中的自然和环境主题。其中《潘尼肯和品它》讲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位于澳大利亚中部的爱尔湖通常干涸贫瘠,但是洪水充实了湖床,湖岸变成了许多野生动物的家,其中也包括一对塘鹅潘尼肯和品它,他们在湖边安了家。可是当洪水退去,爱尔湖再次开始变得干涸时,这些动物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或者饿死在这里,或者冒着生命的危险返回他们惯常的家园。塘鹅母亲品它带着她的孩子踏上了返回海岸的旅程。《天鹅之歌》讲述的是住在南澳的库容国家公园的男孩米奇的生活。米奇的父亲是一位护林员。在这个野生森林公园里,米奇过着快乐的日子,他在林中探险,在水边钓鱼,把自己住的地方弄得温馨可爱。不过,这并不是米奇生活的全部,他还有两年就小学毕业了,还得帮家里干活,这些都不是那么自由自在的。一天,米奇和父亲登上塘鹅岛,发现那里有许多被遗弃的塘鹅巢,其中一个还有两只刚孵化出来不久的小塘鹅,还有一个里面有一只天鹅蛋,米奇恳求父亲带它们回家。后来,在米奇和母亲的悉心照料下,天鹅蛋成功孵出了小天鹅。现在,米奇有三个“子女”要照顾啦!蒂尔用他一贯的从容恬淡的风格书写了这个男孩长大成熟过程中的某个阶段。 在蒂尔的小说中,男孩和女孩都表现出他们的勇敢和足智多谋,《岩石中的火》中的艾尼、《朱蒂的旅程》中的朱蒂、《蓝鳍》中的斯蒂夫等等,都是如此。他笔下的成人,大都辛勤劳作,生活简朴,而其在叙事背景的设置描写方面表现出强烈现实感,也为其他作家树立了一种标杆。803 澳大利亚当代作家马克斯·法晨(MaxFatchen)对蒂尔的评价可能代表了众多读者的心声:“柯林·蒂尔是一个安静的人,也是一个温和的人。那是一种蕴藏着强大力量的温和,那是一个内心充满自信和平和的人所拥有的安静。不喧不闹,他用他温暖的才气抵达并触动了无数人的心灵;不带任何夸大的言辞,他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人类的精神是鲜活生动的,所有的人能够共存,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友善地探讨和检视,我们不必为了给社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互相倾轧。”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重要的小说家12: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74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20世纪俄罗斯的创作童话09-12
2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21009-12
3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16709-12
4 经典句子,书写情感的真挚华章09-12
5 北欧儿童文学的发展和成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