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维诺在《〈意大利童话〉序言》中说:“书中那些所谓‘真正的童话’,即以虚构王国的国王为题材的奇异故事有很多。我从它的各类型中选出一则或几则最有特色、最不落俗套并最富有地方色彩的故事作为代表。”又说:“专作儿童读物的民间故事显然存在,但作为一种独立的体裁,它遭受到大多数有进取心的讲述人的冷遇,只得以更为粗俗的形式在民间流传。这类故事往往具有以下特点:恐怖残忍的主题,诲淫猥亵的细节,诗与文相互穿插,这些诗仅是些顺口溜(见第三十七篇《彼得斗女巫》)。这种粗浅、残忍的特点与今天的儿童读物完全格格不入。”596
从上面的引述可以看出,卡尔维诺辑录这部《意大利童话》,对所谓“真正的童话”“专作儿童读物的民间故事”的特征是有自己明确的界定及其辑录原则的。他是从各类型中选出一则或几则最有特色、最不落俗套并最富有地方色彩的故事来作为儿童文学作品的。他明确表示,原始的民间故事中那种粗浅、残忍的特点与今天的儿童读物完全格格不入。为此,他对那些与今天的儿童读物不符的原始的民间故事进行了改写。
当然,卡尔维诺的改写是在充分尊重原作的精神及其风格的前提下进行的。
《彼得斗女巫》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彼得去学校的路上有一个花园,里面有一棵梨树。彼得经常爬上树去吃梨子。一天,女巫比·威奇从树底下经过,她馋得直流口水,让彼得给她一只梨子。彼得知道女巫不是想吃梨子,而是想吃掉他。他不肯下来,就先后摘了两只梨子扔给女巫,可是两只梨子不是掉在牛粪上就是掉在马尿里。女巫继续央求彼得给她一只梨子吃。彼得只好摘了一只梨子,爬下树来给女巫。女巫一下就把彼得装进了袋子。女巫背着彼得走了一段路后,把袋子放在地上,自己到树丛后面解手去了。这时,彼得用牙齿咬断了袋口的绳子,跳出了袋子,接着搬来一块大石头装到袋子里,然后逃走了。女巫解手回来后,背起袋子朝家走去。回到家后,她让女儿玛格丽特烧一大锅水,以便煮彼得吃。谁知大石头把锅砸碎了,开水还烫伤了女巫的脚。女巫气得不得了,让女儿再把火烧起来,发誓一定把彼得带回家煮着吃。女巫换上衣服,戴上假发,拿着那只袋子又来到了梨树下。女巫想尽办法,终于又把彼得骗下树,装进了袋子。走了一段路后,女巫又把彼得放在地上,自己到树丛后面解手去了。这时,彼得在袋子里装鹌鹑叫,一位猎人牵着猎狗走过,彼得得救了。猎人将自己的猎狗装进了袋子。回到家后,女巫拎起袋子正准备往锅里倒,谁知跳出只猎狗。女巫气得不得了,让女儿再把火烧起来,发誓一定把彼得带回家煮着吃。女巫换上衣服,戴上假发,拿着那只袋子又来到了梨树下。女巫想尽办法,再一次把彼得骗进了袋子。这一次,她没在路上停,背着彼得回到了家。她把彼得关进了鸡棚。次日早晨,她让女儿去把彼得剁了油煎着吃。谁知笨女儿反被彼得剁了扔进了煎锅。女巫发现彼得坐在壁炉顶盖上,就摞起锅当梯子爬上去捉彼得,可是刚爬到半空,锅哗啦坍下来,女巫掉进火炉里烧成了灰。 关于这个故事,卡尔维诺在后附的注释中如是说:“由于原始材料丰富,因此我能自由地改编、重述这个故事。‘彼得’和‘比·威奇’这两个名字是我选定的,而‘玛格丽特’这个名字则是来自弗留利地区的民歌。在整篇故事中,我让每个人物都说了一些顺口溜似的诗句。我对这个故事的改动之处还有:鹌鹑的叫声和猎人(原故事中,那个小孩喊叫,其他几个打弹子的孩子跑过来救了他);用锅子摞起来当梯子(原故事中,女巫用调羹、刀子、叉子摞起来当梯子,想爬到壁炉架上去捉那个孩子)。小孩子被装在袋子里的故事在整个欧洲、意大利北部和中部都很流行。” 这一改写显然保留了作品原有的韵味(原作中的主要人物、主要内容、情节发展、结构框架等皆未有改变),但很明显又加强了儿童情趣(顺口溜诗、学鹌鹑叫等)。比原作更具有了儿童文学的特征。 下面是另一个彼得的故事——《彼得和牛》。有个妇女正在煮鹰嘴豆,一个穷姑娘向妇女讨豆吃未果,就诅咒说,愿锅里的鹰嘴豆变成许多孩子。果然,炉火熄灭后,锅里爬出一百个像鹰嘴豆大小的孩子。妇女吓得不知所措,把他们扔到臼里捣碎了。之后,妇女开始给丈夫做饭。做着做着,她哭了,她后悔没留下一个孩子,否则这个孩子就可以把饭送到他父亲的铺子里去了。可就在这时,妇女听到有一个微弱的声音叫她妈妈。原来这个叫彼得的儿子藏在壶柄下面幸免于难。妇女高兴地叫彼得顶着篮子给父亲去送饭。因为彼得太小了,到了父亲的铺子,父亲好半天才发现自己的儿子。彼得留在一户农夫家干活。晚上有两个小偷来偷牛,彼得坐在牛角上大叫。小偷又从农夫那里要来了彼得。小偷带彼得去国王的马厩里偷马,彼得不小心被马吃进了肚子。小偷把马杀了,一只饿狼路过,把马吃进肚里,彼得又到了狼的肚子里。这以后,狼只要去吃羊,彼得就会在狼肚子里喊“狼来了”。狼只好把彼得从肚子里拉出来。三个强盗抢来很多钱,彼得学着他们的声音说话,强盗吓得丢下钱袋跑了。彼得顶着钱袋回到家,母亲高兴极了。 关于这个故事,卡尔维诺在后附的注释中如是说:“这一篇跟通常的民间故事在风格上稍有不同(不仅我所选用的这个版本,而且这个故事的其他意大利版本,甚至这个故事的外国版本也是如此——参看《格林童话》第三十七、四十五篇故事):它像一幅儿童画,画着很矮小的人和哞哞叫的大牛,一个动物被另一个动物吞掉,但作画时没有考虑到这些动物之间的大小比例。这篇故事的各种版本的共同点就是十分粗糙,我在重述时还是尽量保留了这种特点。对于佛罗伦萨地区所流传的这篇故事,我只改动了它的开头部分,采用了其他地区流传的说法,即蚕豆变为小人儿是那位姑娘作为对那个妇女的诅咒,而不是作为祝福。原来故事的结尾是彼得掉到池塘里淹死了。为了使结尾更好一些,我删去了这个情节。” 《彼得和牛》其实就是世界很多地区都流行的“小拇指”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儿童文学作品。这类作品的最大特色在于大与小、现实与幻想的巧妙转换。而这恰恰吻合了儿童的阅读心理。“儿童与成人不同。在成人那里,大就是大,小就是小,现实中是什么样子,作品中也应该是什么样子,即或是发生变化,也是有相当现实参照的变化。而儿童则不一样,对他们来说,世界更加充满了未知数,什么是幻想,什么是现实,本身就没有一个明显的界线。因此,儿童并不看重艺术对象与现实之间的那种直接对应关系。他们所注重的是一种他们认为可能的东西。”597卡尔维诺充分利用并把握了《彼得和牛》的上述特色。他虽然认为“矮小的人”与“哞哞叫的大牛”的大小比例十分粗糙,但他在重述这个故事时,还是尽量保留了这种特点。换句话说,卡尔维诺对这个故事的框架并未做何改动。当然,卡尔维诺对这个故事也做了自己的改动。比如,将故事一开始姑娘对妇女的祝福(佛罗伦萨地区流传故事)改为诅咒(其他地区流传故事),将故事结尾彼得掉到池塘里淹死改为母亲高兴地看到彼得顶着钱袋回家。只是很显然,这些改动更吻合儿童读者的意愿。因为从实际效果来看,卡尔维诺前者的改动增添了儿童读者的阅读情趣,而后者的改动则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读者的美好愿望。 我们再来看看《无畏的傻瓜》这个故事。一个人有个愚蠢透顶的侄子,这孩子什么都不懂,可他也什么都不怕。一天,叔叔要外出,叮嘱侄子留神强盗来抢家里的东西。强盗来了,侄子说:“还等着干什么?来抢吧。谁不让你们抢啦?你们以为我害怕吗?”于是,强盗们把家里抢劫一空。叔叔把侄子送到了自己当神父的弟弟那里。晚上,神父叔叔让侄子到教堂去熄灯。他说等灯熄灭后,教堂司事会放下一只点着蜡烛的篮子,如果想看天国,可到篮子那边去看。侄子熄了灯,去篮子那边看天国。他想自己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天国,就掏出一把刀,把绳子割断,篮子掉到了地上。第二天晚上,神父叔叔叫司事钻到一口棺材里装死,想吓吓他的侄子。神父叔叔又对侄子说,让他去把教堂里的死人弄醒。侄子来到死人身旁,见死人抬起了头。死人说话了:“你在那边呀!我还活着呢!”侄子答话说:“如果你还活着的话,你马上就要死啦。”他说着抓起了一只熄烛的铁器,朝那个人的头上砸去,把装死的人真的砸死了。接着,他回来告诉神父叔叔说:“那个死人还没有完全断气,因此我把他结果掉了。” 卡尔维诺在这个故事后附的文字中做了如是说明。故事的材料来源:乔赛普·皮特里编《托斯卡纳民间短篇故事》(罗马,1941年版)第三十九篇;收集地区:佛罗伦萨;讲述者:鲍丽娜·萨塔——“在里窝那听人讲这个故事,后来心不在焉地重述了一遍。” 在后附的注释中,卡尔维诺说:“跟本书第一篇中的勇敢的小约翰不同,这篇故事的主人公是佛罗伦萨的一位无畏的傻瓜。他不懂得什么是危险,也不惧怕稀奇古怪的事情,但他总是喋喋不休地胡言乱语。这篇故事的鲜明特征是主人公所说的那些充分体现他的性格的话——这样的描述在口头文学中是不多见的(参见《格林童话》第四篇故事)。皮特里所收集的这篇故事原来的结尾是:主人公将头割下来,但再装上去时却装倒了,面孔朝着身后……然而,在我看来,这样一篇现实主义的故事加上这样一个离奇的结尾,显然是不恰当的,还是把它删去为好。” 将卡尔维诺上述注释和这篇作品做一对照,我们便不难发现,卡尔维诺对《无畏的傻瓜》所做的最大的改动在于故事的结尾。卡尔维诺将讲述者鲍丽娜·萨塔“心不在焉地重述了一遍”的故事中“主人公将头割下来,但再装上去时却装倒了”的结尾做了删除处理。卡尔维诺明确表示:这样的结尾是“离奇”的,是“显然不恰当”的。在辑录《意大利童话》时,卡尔维诺就认为,粗浅、残忍的特点与今天的儿童读物完全格格不入。看来,卡尔维诺的初衷与具体的实践是统一的。当然,原始作品的故事情节本身是十分适于儿童阅读的。卡尔维诺没有将所有作品都混为一谈。卡尔维诺有自己明确的儿童文学立场。 可以说,卡尔维诺对所有具有儿童文学特征的民间文学作品的辑录与改写都是在上述儿童文学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我们不妨再看看他对自己辑录作品的注释。 他对《第一把剑和最后一把扫帚》如是注释:“着魔的小马在原故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一主题在本书第七十五篇《龙和着魔的小马》中得到了发展)。为了有所变化,我把这个故事中的小马改写成不开口的顾问,并扩充了两个主人公从那不勒斯到巴黎路上的一些插曲,这些在原故事中的描写是很简略的。” 卡尔维诺在这里所做的是:改写、扩充和对简略部分的详写。 他对《萨拉曼卡学校》如是注释:“讲述魔法师的学生的民间故事起源于印度。的确,它似乎来自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那里能够以芭蕾舞式的敏捷和节奏来任意展现各种形变。这个传说在意大利广为流传,内容十分丰富,充满了欢乐,斯特拉佩鲁勒的那篇引人入胜的故事就是它在意大利存在的最古老的证明。我采用的阿普利亚版本有中世纪色彩,它使人马上联想到那所著名的萨拉曼卡大学。关于故事中的形变,我借鉴了其他版本,特别是卢卡尼亚版本(见多曼尼柯·坎帕雷蒂编《意大利民间故事集》第六十三篇),这主要是考虑到节奏问题。” 卡尔维诺在这里所做的是:综合、故事节奏的考虑和把握。 他对《鸽子姑娘》如是注释:“故事的男主人公把天鹅姑娘或鸽子姑娘的衣服拿走,迫使她不能飞跑,而作为女人留下来,这是众所周知的题材,而且常跟这样一个题材结合在一起:魔法师的男仆人必须爬上一座陡峭的高山。我采用了巴勒莫版本的故事开头:‘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伙子’在寻找工作,遇到一个来自地中海国家的希腊人。接着,我离开了原故事,让小伙子爬上高山,但他不是骑着长翅膀的马,而是裹着马皮,让鹰叼上山去。其他南方的版本也是这样处理的(特别是一个卢卡尼亚版本——见拉罗卡编《皮斯蒂奇民间故事》第九篇)。故事的结尾,我还借用了隐身衣这个情节——也是一个流传很广的题材——以使故事完整。” 卡尔维诺在这里所做的是:综合、改写和借用。 《意大利童话》对意大利儿童文学的贡献 在《〈意大利童话〉序言》中卡尔维诺开宗明义道:“本书是应出版之需编选的。要编选一部意大利的童话集,使之在世界宏伟的民间文学宝库中占有应得的地位,问题是应该选哪些内容,有没有能与格林兄弟的童话相媲美的意大利童话?”598 从《意大利童话》出版后,世界各地所给予的热烈反响看,我们认为《意大利童话》是可以与《格林童话》相媲美的。 《意大利童话》的出版不仅对意大利民间文学,对意大利儿童文学的贡献也是十分明显的。 其贡献至少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其一,再次强调了民间文学对于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在本书中,我们曾论述过民间文学对于意大利儿童文学所具有的“源头”意义。事实上,意大利儿童文学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吸收和利用一直是十分注重的。卡尔维诺认为:“在意大利,民间传说却被儿童文学作家所利用,其代表人物是卡洛·科洛迪。他在写《木偶奇遇记》之前,就曾翻译过一些法国十七世纪的童话故事。”599《意大利童话》的出版无疑强化了民间文学对于儿童文学的重要性。 其二,提高了意大利儿童文学的整体地位。《意大利童话》的出版向世人表明,意大利不仅拥有科洛迪、亚米契斯、罗大里等著名作家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更有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不朽的民间儿童文学作品。它们共同构成了意大利儿童文学的整体形象。 其三,以民间文学特有的艺术手段为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与经验。 其四,为儿童文学创作如何更好地拥有民族特色提供了重要参照。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意大利童话》中儿童文学作品的辑录与改写: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622.html
推荐文章
09-05
1 感动的瞬间作文250字09-12
2 化寻常为神奇:特拉弗丝的“玛丽·波平丝阿姨”09-12
3 经典句子,书写人生百态的墨宝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语句的文学价值09-12
5 经典句子,沉淀智慧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