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亚米契斯的儿童文学活动
艾德蒙杜·特·亚米契斯(EdmondoDeAmicis,1846—1908)出生于今意大利北部里古利亚的奥奈季亚小镇。曾在陆军学校就读。后从军,从士兵升至军官。1866年参加了著名的反抗奥地利统治者的库斯托札战役。服役期间,亚米契斯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其最初的一些作品即发表于军队报纸《战争的意大利》上。这些作品中的散文后结集为《战斗的生活》出版。该书从饥饿、疾病、跋涉、战争、死亡等不同的方面描述了艰苦的军旅生活。1872年,他又集结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说》和《波热梯》。他的这些作品感时忧国,出版后受到读者的欢迎,曾连印数次。此后他脱离军营,专事创作。此时意大利已经获得了统一。
亚米契斯初以意大利都灵为创作基地,后漫游世界各地,写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如《西班牙》(1873)、《荷兰》(1874)、《伦敦杂忆》(1874)、《康士旦丁堡》(1878)和《巴黎杂忆》(1879)等。这些游记涉及地域广阔,内容新颖,景物描写细致,体现出作者极大的热情和同情心。作品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普遍的欢迎。
亚米契斯提倡人道主义,追求人性善良的一面。他十分重视母语的承继性。由于意大利长期处于分裂的状况之中,意大利语的发展受外来语的影响很大。亚米契斯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极力倡导一种“温雅”规范的意大利语言。他深信这同样可以唤起人们对母语的爱,唤起同胞的相互团结,进而爱自己的祖国。因此他又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亚米契斯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大多强调教育对于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性。晚年出版了短篇集《学校和家庭之间》(1892)和《众人的车厢》(1899)。这两部作品明显体现了他的“社会主义”倾向。他在作品中呼吁社会应该对被压迫者们给予起码的同情关心。他认为唯有此,大家才会团结一致,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 1886年,亚米契斯推出重要作品——长篇小说《心》(Coure)。《心》采用日记体形式,以一个三年级小学生的口吻,讲述了书中主人公一年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亲情、友情、师生之情、爱国之情,将自己所提倡的人道主义精神推向了极致。他期望人道主义精神能深入孩子之“心”,从而最终使孩子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世界公民。由于该作是专为九至十三岁刚开始学习语言的小学生看的,为此作者采用的语言十分规范,属标准的意大利语。明白流畅,通俗易懂。 《心》是亚米契斯的创作中最具影响、最受欢迎的作品。该书仅初版至1904年间,就已重版三百次587。一直畅销不衰。是世界儿童文学范围内发行量最多的作品之一。 《心》于1922年由夏硏尊介绍到中国,译名为《爱的教育》,先在《东方杂志》上连载;1934年由开明书店作《世界少年文学丛刊》之单行本行世。 二《心》的艺术形式 从篇幅上看,《心》约合中文十五万字,算不上鸿篇巨制,但颇具容量和内涵。这除了作者鲜明的思想倾向和强烈的情感力量外,还与作品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直接的关系。 《心》采用的是日记体结构的形式。整个故事围绕着小学生安利柯的日记展开。写实性十分突出。作品共写了整整一百个故事。即从十月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写到次年七月年级期末考试结束。时间是顺向发展的。换句话说,作品所写的是一个小学生整整一个学年的学习生活和感受。 作品中的一百个故事明显是经过作者精心安排的。从每月故事的实际安排看,除最后一个月的故事略少,其余基本上接近。即十月十二个故事,十一月十一个故事,十二月十个故事,一月十一个故事,二月十三个故事,三月十二个故事,四月十个故事,五月七个故事,六月十个故事,七月四个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这一百个故事,分开来可以单独成立,合拢来又彼此形成一个整体。所谓分开来可以单独成立,是说作品中的每一篇日记本身是相对独立的,它所记叙的是一天之内安利柯的学习生活和感受。这容易理解。所谓合拢来又彼此形成一个整体,是说作品中的这些故事又具有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主要得益于作品中时间、空间和人物三要素的设置。在时间上,如前所述,作品写的是十月至次年七月一个学年的学习生活,时间是共同的。在空间上,作品写的是同一所学校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相同的空间里。作品中时间和空间的同一性决定了故事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人物的设置。在作品中,首先“我”(即安利柯)是自始至终贯穿全篇的一个人物;此外,像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等又不时地在作品中出现,形成一种点和线的照应关系。这样,通过“我”,及其父亲、母亲、老师、同学等人物,作品中的一个个故事便联系了起来。 一般来说,以日记体形式来展开情节,作品的情节性多少要受到一些影响。《心》也不例外。但作者亚米契斯巧妙地对“日记体形式”进行了改造。亚米契斯在总共十个月的故事中精心安排了九次“每月故事”。即,十月的《巴杜亚的爱国少年》,十一月的《伦巴底的小侦察员》,十二月的《佛罗伦萨小抄写匠》,一月的《少年鼓手》,二月的《爸爸的陪住人》,三月的《费鲁乔的血》,四月的《公民勋章》,五月的《万里寻母记》,六月的《难船》。这样一来,全书的情节性便大大加强了;不但如此,全书的内涵又因此大大扩展了。因为“每月故事”可以完全不受记日记人(安利柯)特定的时空限制。它完全可以按照作品中小学生们的喜好来安排故事类别。事实上,亚米契斯也正是这样做的。这些作品中像《万里寻母记》《巴杜亚的爱国少年》《少年鼓手》等本身就是异常精彩的短篇故事。亚米契斯很好地把握住了小学生的心理。 作品以叙述为主,但也不乏议论。像《学校》《万灵节》《我的母亲》《穷人》《初雪》《小石匠》《感恩》《爱国》《希望》《街道》《我的姐姐》《加富尔伯爵》《要爱劳动人民》《畸形儿》《诗》《意大利》《我的父亲》《母亲的话》等几乎整章都是在议论,但由于这些议论总是出现在叙述的过程之中(这些议论总是由叙述的事件自然引发),议论人(父亲、母亲或姐姐)的身份又十分符合议论本身所涉及的话题和深度。因此当这些议论与整个故事的情节融为一体的时候,议论反过来又增添了故事的情节性,可谓夹叙夹议,相得益彰。议论反而成为了作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这些议论也大大深化了作品的寓意。 《心》还有一个颇为明显的特点,这就是叙述视角的变化。作品中作者采用的叙述视角有二,即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第一人称视角所叙述的故事为作品中除“每月故事”外的所有故事,即小主人公的日记;第三人称视角所叙述的故事为作品中的“每月故事”(第一个“每月故事”由于是全书从第一人称到第三人称的过渡,尚不能算作第三人称),基本上是每月一次。 作品中,作者采用得最多的方式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这也是作品的基本叙述方式。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的第一人称叙述又并不全是直接通过记日记者“我”(安利柯)来完成的,虽然作品以小学生安利柯的视角(日记)来构架全篇。细细阅读作品,我们便不难发现:在许多情况下作品的人称虽然未变,但具体的叙述者已发生了转换。 这就涉及了作者所采用的大视角套小视角的叙述了。比如在十一月的日记中,作者就安排了两次大视角套小视角的叙述。第一次是叙述到第四个故事时作者插入父亲的第一人称叙述《我的母亲》,第二次是叙述到第十一个故事时作者插入了母亲的第一个称叙述《穷人》。由于父亲和母亲的叙述均是在安利柯的日记中出现的,因而我称它们为大视角套小视角的叙述。我们且看第二次母亲的第一人称叙述《穷人》。 安利柯啊,像伦巴底少年那样为国献身,的确是一种伟大的品德,但是你也必须从一些小事注意起。今天早晨从学校回来的路上,你在我前面走着,有一个穷苦的女人抱着一个瘦弱苍白的孩子,伸手向你乞讨,你看了看她,什么也没有给她就走开了。当时你的衣袋里应该是有钱的。安利柯啊,当穷苦的人向你伸出手来乞讨的时候,千万不要当作没有看见似的走开啊!尤其是对一个为自己的孩子乞食的母亲。那孩子也许正饿着肚子,你想那做母亲的该有多么难过!你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有一天,你的母亲不得不流着泪对你说:“安利柯啊,今天我没有面包给你吃了!”那时你的母亲该会感到多么绝望和痛苦啊! 每次给了乞丐一点钱的时候,他都要对我说:“上帝保佑你和全家人身体健康!”听着他的祝福,心里那种甜蜜的滋味你是体会不到的。你也不会明白我对那个穷苦人会多么感谢。我好像觉得,他的祝福真能使人永远健康呢!这种时候,我心里总是非常满足和快乐,我觉得那穷苦人报答我的,比我给他的更多! 但愿我有时能听见你从穷人那里得来的祝福。你要常常从钱袋里拿出钱来,把它们放到一个无衣无食的盲人手里,放到一个没有面包给孩子吃的母亲手里,放到一个失去母亲的孩子手里!穷人更喜欢孩子的赐予,因为从小孩子手里得到东西,不至于使他们觉得低下,因为小孩子也需要向大人们要东西, 这和他们有些相像。你不是也常常看见,穷人们总是喜欢在学校附近乞食吗?大人的施舍不过是一种慈善的行为,小孩子的给予除了慈善外,还有一种亲切的意味——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这就好像从你手里落下来的既是钱,又是花。你想想那些人的处境吧,你是要什么有什么,他们却是什么也没有。你总是想更快乐一些,他们却是只求不死就满足了。你再想想,在繁华的大都市里,在那么多的公馆大厦之间,在车马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在穿着丝绒绸缎的孩子中间,竟有许多无衣无食的妇女和孩子,这实在叫人觉得可怕!许多像你一样好,像你一样聪明的孩子,在这大都市中却没有饭吃,竟像荒野中的野兽一样饿着肚子!安利柯啊,今后再碰到向你乞讨的母亲,千万不要不给钱就走开啊! ——你的母亲 这里所讲的道理是明明白白的。但所有的道理均出自母亲之口。这就弥补了作品“说理”的局限和不方便。因为作品中所要表达的道理让一位没有社会阅历的小学生说出来就会显得非常做作和不真实。而改由母亲来说则恰如其分,准确到位。这样大视角套小视角叙述的意义就显示了出来。“说理”有了正确和有效的途径。 第三人称叙述,在作品中出现得虽然不多,但它所起到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如前所述,第三人称叙述主要是指作品中的“每月故事”。由于第一人称叙述是通过“我”的视角展开的,其叙述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先天性的制约。而相比起来,第三人称叙述则就“全知全能”灵活多了。事实上也正因为这些以第三人称叙述的“每月故事”的插入,作品才变得更加丰富和深刻起来的。像《万里寻母记》写十三岁的马尔可万里迢迢从意大利到阿根廷寻找母亲所体现出来的母子亲情;像《伦巴底的小侦察员》写小侦察员为法意联军击败奥军只身勇闯敌营所体现出来的英勇气概;像《公民勋章》写市长给少年英雄授勋所体现出来的公民自豪感等等,莫不如是。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交替使用显然为作品思想内容的最佳传递创造了良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亚米契斯和他的小说创作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54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体会经典句子的韵味09-12
2 经典句子:记录时光的经典语句09-12
3 经典句子:感悟生活的经典言辞09-12
4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13609-12
5 经典句子,记录心灵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