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贡斯基、左欣科、索特尼克和郭利亚甫肯的小说
(一)德拉贡斯基:《杰尼斯卡的故事》
维克多·尤绥佛维奇·德拉贡斯基(1913—1972),童年生活凄楚,17岁进入剧院谋生,22岁开始了演员生涯。生活给了他写作的丰富素材,1940年开始发表讽刺小品、幽默故事、歌词、幕间小喜剧、舞台和杂技表演的小剧本。1965年出版的《他活着并且发光……》引起文坛注意。1959年开始以自己的儿子为摹本,陆续创作喜剧小品式故事链《杰尼斯卡的故事》,问世后大受儿童读者欢迎,后来被编拍成电影《杰尼斯卡奇遇记》(1979)。杰尼斯卡·科拉布廖夫这个儿童形象被从各个角度成功塑造,从此德拉贡斯基就陆续发表以同几个主角连缀起来的短篇小说。杰尼斯卡的伙伴米沙,他的爸爸妈妈,他的老师、辅导员等等,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人物从他的书里走入儿童读者群中。德拉贡斯基著名作家的地位遂而由此奠定。
杰尼斯卡是个小学低年级男孩。写了许多年,德拉贡斯基总是不让自己笔下的孩子长大。作家的文学睿智表现在,他总是善于从幼小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闪光点,总能用这个年龄段男孩本真的思维逻辑、言语行为方式写出其性格的活泼好动和自由自在,始终把描写的重心放在展现特定年龄段男孩的生活世界和内心世界,每一笔都扣住男孩独具的特性,用男孩的个性来显现男孩们的共性。 德拉贡斯基故事的字里行间活跃着他童年生活的影子,其中有许多就是他自己的亲历回忆,他作品的小主人公来自广泛的领域:家庭、学校、交谊、课外活动,还有初恋。德拉贡斯基沉浸在充满温暖的家庭中,他的父母各以自己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儿子——妈妈是严厉的,却常常陷入可笑的境地,爸爸是聪明的,但是每每发现自己也还是像孩子一般的天真。弥漫在这些故事里的氛围都真诚、自由、快活和幽默,没有成人本位,没有成人立场,没有成人眼光,没有成人指责,没有成人呵斥,没有成人说教。这些人物没有一个“生人”。所有的对话和所有的内容都儿童味十足,都地道地表现出了男孩子们爱玩爱闹的本性。《杰尼斯卡的故事》里各种令人发笑的故事毫无向壁虚构之嫌疑,它们取自孩子的生活,是纯粹属于孩子的故事,是小家伙杰尼斯卡的观察和思考。每篇小说的主人公都是“我”(杰尼斯卡)和米沙。由于他们天真幼稚,所以产生了许许多多喜剧性情节。往往是,杰尼斯卡认真地讲他的故事,愈认真,读者愈忍不住要发笑。譬如《米沙喜欢什么》,勃里斯老师分别向杰尼斯卡和米沙提出这一问题的用意,显然是希望听到孩子一些高尚的爱好——肖邦,舒伯特,帕格尼尼,达·芬奇,列宾,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珍品之类,然而米沙却没有这些高尚的爱好,他数说了一大串又一大串他爱吃的食品,接着说:“我对蒸香肠也喜欢得很,我敢打赌,我能吃整整一公尺。我一等喜欢的是熏腊肠!……” 德拉贡斯基的小说也揭示人与人之间坦诚而友善的关系,然而作者有时也让孩子明白:生活中还有坏人,也劝大人多替孩子设身处地地想想。 《杰尼斯卡的故事》里写得最富喜剧性从而被评家与史家赞佩有加的是这样几节:《从上往下,再斜着来一次》《床下二十年》《鸡汤》《穿靴子的猫》《米沙喜欢什么》《特级象棋大师的帽子》《好像什么地方见过,什么地方听说过》《鹅喉》《骑士》《不是房子着火,就是冰窟窿里救人》《蝶泳第三名》…… 《从上往下,再斜着来一次》是《杰尼斯卡的故事》中第一个让人一读就眼睛发亮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孩子们借油漆女工离开工地去吃午饭之机,尽情地喷油漆玩和闹,喷了上身喷下身,喷了前胸喷后背,接着作家这样写: 阿廖沙通身都是咖啡色油漆,只剩头上的头发还是淡淡的亚麻色。 我问: “米沙,你看,头发要不要也喷喷?” 米沙回答: “当然要喷!快喷!” 用不了几下,我就完成了任务,说: “阿廖沙,你到阳光下去晾干吧!还有什么地方要喷?” 米沙说: “你看,我们的背心还没有喷呢。快喷!” 我三下两下就把背心都喷了个遍!两条毛巾和米沙的衬衣,我不到一分钟就大功告成,而且十分完美。 米沙越干越上瘾,气泵压得更加起劲,就像上了发条的机械玩具。边干边喊: “快喷,快!还有这个新大门,快!快喷!” 我把胶管转向大门。从上往下!从下往上!从上再往下,再斜着来喷一次! 喷到兴头上,他们忘乎所以地把出现在工地的房管员也给喷了一身,结果一连几天都在用松节油洗衣服上的油漆,还赔房管员一套衣服。德拉贡斯基把男孩的玩闹写到极致。 《鸡汤》的故事发生在对厨务一窍不通的一对父子之间。故事喜剧性地着意让死鸡滑进柜子下方去,又戏剧性地着意把喜剧情节高潮——已经放进锅里准备炖汤的鸡却未除鸡内脏这一细节放到最后来揭示,把父子两个逗乐人物的无知和笨拙写得淋漓尽致。故事把着墨不多的妈妈写得很可爱,她知道父子两人的尴尬后,不数落,不嘲笑,这样才使故事的戏剧性不被冲淡,于是也才更含蓄、更幽默和更有意味。 《不是房子着火,就是冰窟窿里救人》说的是两个男孩为上课迟到而编故事,两个男孩编故事的主张本来就不同,这不同主张就预埋了后来在教室里发生的精彩情节:先进教室的一个男孩撒谎说因为他们参加救火所以才迟到,后进教室的男孩撒谎说他们参加冰窟救人,结果本该讲同一个故事的两人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讲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子虚乌有的英雄故事。这样的情节当然很令人喷饭。但是孩子在课堂上当众编造事件,还编得有声有色、活灵活现,这样的事总是需要严肃对待的,所以,“教室里静静的,静得甚至让人受不了”。没有这样的结尾,故事就没有作家的立场,作品也就没有了核心的力量。这个故事的喜剧效果是毋庸置疑的。但德拉贡斯基动用的只是细节、表情、对话、动作来构成悬念,结成“包袱”,即使在谜底被揭示,“包袱”被抖开,作家也仍是不动一点声色,把笑留给读者——作家只讲故事。他的故事都扣合着“无意思的有意思”“无意义的有意义”这条同历史上的儿童文学作品比较已是蕴含新质的创作路子,它们向人们提供着“有意味的笑”,提供着不承载规训负担的趣味,它们没有矫揉造作,更没有教律的灌输,没有训诲尾巴的拖拽。自然、单纯,孩子和成人都喜欢德拉贡斯基的故事其根本道理唯在于此。 如此,德拉贡斯基的故事作品已具有历史的标志性意义,可以作为里程碑区划出俄罗斯儿童文学的既往与现今。它们的出现和存在,象征着俄罗斯儿童文学的审美标准和艺术旨趣在悄然发生着吻合世界潮流的改变。 维克多·德拉贡斯基与尼·诺索夫、索特尼克、梅德韦杰夫被称为俄罗斯儿童文学中的幽默文学四杰。杰尼斯卡的形象与尼·诺索夫塑造的米夏、柯利亚一起,已经定格为俄罗斯机灵、可爱的男孩子形象。 (二)左欣科、索特尼克和郭利亚甫肯的小说 米·米·左欣科(1894—1958),是一个很有文学天赋的人,阅历非常丰富,在彼得格勒部队里服务期间开始创作。1921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了出版机会。20—30年代,他连续发表的讽刺短篇小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充满伤痛和悲哀的生活到了左欣科笔下,眼泪经过他的艺术处理都被化成了有意味的笑。左欣科曾强调说:他所写的都是生活中的裸真实,不掺一滴水的。当时的权威作家费定说:“左欣科发出了他个人独特的声音,写出了独特的人物,写出了独特的主题。”然而就是这份独特,为斯大林权威政体所不容,随之给他带来了万劫不复的灾难。1946至1956年,他不能发表任何作品,他不幸成了斯大林权威政治祭坛上的一个牺牲品。但是他停笔前的许多短作如《环球旅行》《廖丽娅和尤尔卡》《奶奶的礼物》《不用撒谎》《30年前》《捡到的东西》《金玉良言》等成了俄罗斯儿童文学的重要遗产,在儿童文学宝库里闪光。 尤·索特尼克(1914—1997)原本是个演员,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直参与文学圈内的各种活动,他的作品甫一问世就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他是尼·诺索夫以外的又一位能给孩子提供快乐的开心天使。他一出道就显示了他是一位擅长于快乐的奇思妙想的想象力极为丰富的作家。他与诺索夫的不同之点在于,他的作品更能给孩子以快乐给孩子以积极思想品德、理想情操的引导。后来他除了写小说也写电影剧本。他的作品和尼·诺索夫、德拉贡斯基、郭利亚甫肯的作品一起,用一个个洋溢喜剧意味的人物、结构和故事场景,用蕴爱童之情于幽默格调的作品,大大加强了俄罗斯本已有之的喜剧幽默小说传统,使之成为小说的一种流派。 索特尼克的代表作有《格鲁中的“阿基米德”》《驯狗师》《舞台底下》《探险家》《见所未见的鸟》《我怎样成了独立的人》(1958)、《游泳教师》《探险没有成功》(1961)等。索特尼克怎样像诺索夫一样善于和长于捕捉儿童生活中的喜剧因素,可以以《舞台底下》为例。短篇小说《舞台底下》是索特尼克很普通的一件作品,但仍可见其一斑。它写两个五年级学生记者,一个文字记者季拉,一个摄影记者谢尼亚,要求参加盛况空前的“本校历届校友联欢会”,却因要求参加的“记者”太多而未得校长批准的故事。历届校友中佩了勋章来参加的就有63个之多。季拉和谢尼亚想了个鬼点子,事先早早进了礼堂,躲在为上演《傻瓜依凡》而做的三合板炉子的道具里。“他们躲在炉子里,在炉壁上抠了几个小窟窿眼,打里面往外偷看礼堂的情形。”可是后来炉子被搬走了,这下他们只好跟着炉子一块走。他们找了个适当机会从炉子里钻到舞台底下。他们在舞台底下老忘了自己不能抬头,所以脑袋总是砰砰撞在舞台台板上。后来又来了一个同学,这个同学从舞台底下爬出来,别人看到他脸上有“a2+”,还有括号、等号和“a2—2ab2”,原来这是他抄写在手掌上的公式,在舞台底下一冒汗,用手一擦公式就印在脸上了。文学家和批评家勃·沙尔诺夫在评论索特尼克的作品时这样写道:“对于索特尼克来说,童年是无比珍贵的赐物。他用自己的作品表明着,他坚定地、自信地、热诚地以为孩子有权做孩子,譬如,他们有权淘气、疯闹、瞎使劲,动不动弄出你料想不到的越轨行动。他用他欢快的作品证明:渴望淘气,这是一种规律,瞎使劲这是自然又正常的。”(1964年为索特尼克作品集所作序文)。他用幽默的文笔揶揄、戏谑和调侃孩子,明显有帮助有不良倾向的孩子纳入正确轨道的用心,但他从来不在自己的作品里讥讽和嘲笑孩子。“我们感到索特尼克笔下跑出来的孩子好笑,也恰恰因为好笑,才让我们觉得他们是活生生的、是真实的,仿佛他们就跟我们在同一个小区里同一个院落里住着,生活着。”沙尔诺夫在评论索特尼克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时这样说。 维·符·郭利亚甫肯(1929—2001)以写幽默小说著称。20世纪50年代崭露头角,到1964年出版了小说《我好心肠的爸爸》方得名声大震。1959年出版的《雨中练习册》确立了他在幽默儿童文学中的地位。2000年被国际儿童读物联盟授予“俄罗斯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荣誉奖。郭利亚甫肯习惯于用小孩的第一人称写孩子自己的生活。中篇小说《海中城》写彼加到里海对石油钻探工人生活的见闻,并为自己的父亲感到骄傲。作者把种种喜剧性情节揉进了富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场景之中:如彼加给船涂错了黑油,丢了凉鞋、上错了汽车等。郭利亚甫肯对于儿童心理了如指掌。《我和伏甫卡谈心》《一、二、三》中,彼加向伏甫卡学习,并在学习活动中建立了友情,被写得细腻而又地道。又欢快又悲伤的中篇小说《我好心肠的爸爸》既写崇高精神又写动人爱情还写保卫祖国战争中不可避免的牺牲,把彼加的爸爸写得十分可爱。郭利亚甫肯的《还有什么鸟没有吃过》被收入课本,有一篇题为《牙疼》的短文流传特别广远,故事如下: 柯利亚昨晚没复习功课,怕回答不了今天老师提的问题,就往嘴里塞了一团纸,装牙疼。 柯利亚装牙疼装得很像,右颊鼓凸起一个包,还用手捂着,仿佛正疼得受不了。 可纸团老塞在右边,右颊直发酸,不好受,于是他就悄悄用舌头把纸团从右边拨拉到左边。这会儿是左边脸颊鼓鼓地肿了。 细心的珍妮一看柯利亚的牙换了一边疼,就叫起来,叫得全班都听见: “喂,大家看,柯利亚的牙这会儿从右边疼到左边去了!” (韦苇译)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以幽默趣味赢取儿童读者的作家群4: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565.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人生路上的可靠向导09-06
2 名人名字的来历和含义表格09-06
3 5字网名女可爱小仙女09-04
4 春节的来历怎么写09-12
5 经典句子:经典之句,人生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