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探险小说:
在英语儿童文学中,探险小说是发展得比较兴盛也是最流行的一类儿童小说。这一小说类别的创作在19世纪末20世纪早期达到顶点,斯蒂文森、吉卜林都创作了儿童读者熟悉喜爱的探险小说。探险小说的兴盛与欧洲殖民扩张在这一时期的高峰运作不无关系。
在作为欧洲殖民进程一部分的澳大利亚,探险故事,特别是男孩探险故事也是兴起比较早的一类小说类型。出版在澳大利亚的第一本童书《一位母亲的赠与》中就已经穿插了不少探险、船难和食人族的叙事,自此以后,便出现了不少将背景设置在澳洲殖民地的探险小说。19世纪末和20世纪早期,在很大的程度上,探险小说主导着澳大利亚儿童文学的写作和阅读,猎捕考拉、荒原追踪、与山贼的斗争等等这类作品广泛出版,小说通过拓荒和定居来展示探险的过程。探险小说的写作是大英帝国展示其文化功能的一部分。645
的确,恶劣的澳洲气候、对这片充满敌意的土地的需求、对土著文化的无法理解以及来自山贼暴徒和逃犯的威胁,给来自英国的年轻男孩们提供了一种生存和成为男人的挑战。不过,为青少年写的探险小说和为成人写的探险小说之间并没有严格清晰的界限,这些小说往往夹杂着早期定居者艰苦的抗争、充满危险的探险以及与“黑人”山贼和逃犯的冲突。 早期的探险小说大都是充满异国情调的旅行故事,大都是写给英国读者看的。许多作家甚至从未踏上过澳大利亚的土地。比较典型的作品有威廉姆·霍维特的《一个男孩在澳洲荒野的历险》(ABoy’sAdventuresintheWildsof;Australia,1854)。霍维特和他的妻子玛丽都是英国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常以自然为主题。1852年,霍维特和儿子、侄子乘着澳大利亚的淘金潮,来到维多利亚,在那里生活了两年,《一个男孩在澳洲荒野的历险》就是以他这两年的经历为基础创作的。该小说结构很松散,里面包含了许多逸闻趣事,霍维特不厌其烦地记下了山贼们夜晚的篝火故事、洪水以及在这个殖民地生活的诸多危险和不便,令作品像是一系列事件的记录本。不过,书中也包含了不少关于澳洲生活的生动诙谐的描述。借小说中男孩们的视角,霍维特展示了作为一个热爱自然世界的作家的书写才能,他生动精确地描述了澳洲的野生动物,记下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旅居澳洲期间遇见的许多拓荒者和到过的不少农庄显然也给霍维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说中,他对淘金矿矿区、矿工以及日常生活的细节化叙述,吸引了众多年轻读者。尽管这部小说缺乏起承转合的情节展示,算不上是一部流畅的叙事小说,可是书中记载的各种逸闻趣事、经历、事件还是安排得非常平衡。况且,19世纪50年代的男孩们已经习惯了阅读这一类情节很少或根本没有情节的书籍,646吸引他们的是对拓荒者艰苦劳作和充满异域色彩的丛林生活的描述,因为这与19世纪那些充斥着道德训诫和无所不在的宗教虔诚的书籍相去甚远,阅读它们,是一种新鲜自由的体验。霍维特的这本小说大受欢迎的秘密也许就在于读者(主要是男孩们)从书中感受到的是在遥远土地上的户外生活之中弥漫着的愉快气氛。 与霍维特不同,当时有许多作家甚至从未踏上过澳大利亚的土地,但也把澳洲作为他们小说中主人公冒险的地域。比如金斯敦,一位创作颇丰的英国作家,创作了《二次迷失:一个船难及在澳洲荒野历险的故事》(TwiceLost:AStoryofShipwreckandAdventureintheWildsofAustralia,1876)和《年轻的伯瑞顿们》(TheYoungBorringtons:or,TheBoyExplorers,1880),这两部作品都是拓荒者与澳洲山贼、洪水和土著抗争的历险故事,不过因为作者从未到过澳大利亚,关于它的一切都是间接的道听途说,因此,小说设置的情节和对澳洲风土人情的描述都显得极不可信。 1853年,大量金矿在澳洲的发现掀起了一股移民潮,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怀抱自由、平等、富裕的梦想涌进了澳大利亚,黄金的诱惑渐渐成为许多探险小说的话题。这类小说的情节模式基本上类似:主人公通常处于致命的危险中,不过经过一番抗争,大都能毫发无损地摆脱困境,还可能在这一过程中,救出一两位妇女或儿童。詹姆斯·斯给普·鲍莱斯(JamesSkippBotlase)的短篇小说集《暗夜淘金人》(TheNightFossickersandotherAustral-ianTalesofPerilandAdventure,1876)、威廉姆·亨利·奥利菲特·斯密顿(WilliamHenryOliphantSmeanton)的《蓝山宝洞》(TheTreasureCaveoftheBlueMountains,1898)就是这样的故事,里面几乎包含了所有澳大利亚探险故事陈套中的元素:山贼、洪水、囚犯、淘金矿。 不过,这类小说也有一些比较出色的作品。比如亚瑟·洛克(ArthurLock-er)的《十五岁的斯蒂芬·斯坎达摩》(StephenScudamoretheYounger,orTheFifteen-year-olds,1871)。作者本人曾在淘金大潮中到过维多利亚,因此小说多少带有作者自传的性质。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我”——斯蒂芬的视角来叙事的,讲述“我”在15岁的时候,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现如何在自己心中激起波澜,如何家生变故不得不辍学,开始在利物浦港做轮船上的二等大副,然后因缘际会,来到了维多利亚的淘金矿,开始开拓另一种生活。这部小说的魅力在于,故事中的主人公们始终保持着高昂的精神气质,并且包含了不少有趣滑稽的事件和对话,令阅读这本书的读者们(多是男孩)忍俊不禁。 另一本比较出色的淘金探险小说是1888年出版的《汤姆的金块》(Tom’sNugget),作者霍吉特(J.H.Hodgetts)曾是墨西哥帝国实用科学学院的教授。退休后,霍吉特写作并出版了不少书籍。早年,霍吉特曾有过海上游历的经验,还曾服役于印度海军,他的船也遇上过海难,他自己据说还差点在澳洲海岸淹死,这些多彩的经历成为霍吉特日后创作的素材。不过他并不像威廉姆·霍维特那样,在他的探险小说中叙述这些颇具戏剧性的事件,《汤姆的金块》也并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还是个8岁孩子的时候,父亲哈代先生带着全家经由墨尔本和季隆,到维多利亚的“本迪格瑞特”金矿淘金。汤姆喜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特别想要见到“怪异的鸭嘴兽”(一种澳洲特有的动物)。有一天,他在一条小河的沙岸边游荡时,发现了一块很大的金子。汤姆用沙子把金块掩盖好,回去找父亲把它搬走。可是等他们回来时,金块不见了!汤姆想起之前有个山贼一直在观察自己,肯定是他偷走了金块,于是小说的叙事开始围绕重新找到金块以及汤姆与山贼和警察的纠葛展开。汤姆敏锐的观察力和喋喋不休的问题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或许显得有些淘气讨厌,可是当时的年轻读者从这本书上收获了不少兴奋和愉快。647 怀特(J.H.White)的《运气》(Luck:ARomance,1903)也是一本值得一提的淘金主题的探险小说。这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中国人,小说叙述了中国矿工受其他淘金者欺辱的状况。19世纪以来,中国人形象就开始不断出现在澳洲小说中,但早期小说中的中国人大都是小说中的配角或只是附带一提的人物,而《运气》应该算是最早以中国人为主人公的探险小说之一。 除了淘金矿,早期的一些小说家也从浩淼的海洋中寻找探险的可能。亚历山大·迈克唐纳(AlexanderMacdonald)的不少探险小说,比如《采珠人:南海故事》(PearlSeekers:aTaleoftheSouthernSeas,1908)就把背景设置在太平洋。太平洋上无穷的海岛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为小说提供了浪漫多姿的元素,而作为探险家的作者本人的经历则为小说提供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情节事件。路易斯·贝克(LouisBecke)的《汤姆·沃利斯》(TomWallis:aTaleoftheSouthSeas,1900)和《克罗撒河定居者和其他澳洲丛林故事》(TheSettlersofKarossaCreekandotherStoriesofAustralianBushLife,1906)也是以作者本人在太平洋及其海岛上的游历探险经历为素材的,这些海洋(岛)探险故事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更像是作者的航海日志。而同样是讲述太平洋历险故事的查尔斯·巴瑞特(CharlesBarrett)的《棕榈岛》(TheIsleofPalms:aStoryofAdventure,1915)则有些不同,其主人公是一所贵族学校的一个喜爱大自然的男孩,小说讲述在随学校迁移到昆士兰岛和南海岛屿的过程中,男孩的所见所闻,其中包含了对这些地方的动物及植被的大量细节化描述,显示出作者对太平洋及沿海岛屿自然环境的熟悉。 20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澳洲不少边疆地区的发现和开拓,小说家们也开始把他们笔下的主人公送到更远的地方去探险。伯纳德·克罗宁(BernardCro-nin)的《热带宝藏》(TheTreasureoftheTropics,1928)就把背景设置在澳洲中心一个失落的城市里。这是一部幻想性质的探险小说,一位月亮神统治着那座失落的城市,他的眼睛闪烁着镭光,是一个邪恶的角色。小说的主人公是来自“红色苏维埃”的年轻间谍:杰瑞、瑞格和苏瑟斯,他们在失落的城市探险,与统治者月亮神斗争,还发现了一包绿宝石。 比较起来,这一时期威廉姆·海特费尔德(WilliamHatfield)创作的探险小说更现实,可读性也更强。威廉姆·海特费尔德是欧尼斯特·彻普曼(ErnestChapman,1892—1969)的笔名。他于1911年由英国诺丁汉来到澳大利亚,在澳洲的荒原游历工作了好多年。海特费尔德的探险小说大都基于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因此大部分情节还是比较可信的。他的小说大都是关于敢于到澳洲更远的边疆开拓生活的年轻主人公,在种种历险之后赢得财富的故事。其中的代表作是1938年出版的《公牛吉姆》(BaffloJim),讲述学徒期满的少年吉姆的历险记。小说开篇时,吉姆刚刚17岁,正和许多人一样忍受着大萧条时代的痛苦:失业、沮丧。吉姆偷乘上一条驶往西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的船,后来又来到港口城市阿德莱德,并在这里成为一名大厨。他还期望过淘到黄金,也曾猎捕过公牛。吉姆的历险经历与当时许多浪漫色彩浓郁的探险小说的模式是相似的:天性淳朴老实的男孩,尽管被艰苦的生活所打磨,却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所表达的观念是那个时代绝大多数白人移民的共识:正派的白人总是优于其他肤色的人;土地总是等待被开拓的。648 探险小说的隐含读者通常都是男孩,小说中的主人公也都是青少年男性,不过1929年波伊·凯伯(BoydCable)的《戴腕表的逃难者》(TheWrist-WatchCastaways)却有些特别。小说讲述两个孩子被海浪冲到一个孤岛上,他们所有的生存储备只有一块表和一桶饼干。小说的情节并不大可靠,但叙述得非常有趣,而且,这两个孩子中的宝珊是个女孩,就性别而言,在当时的探险小说是很少见的。宝珊是个聪明的女孩,她把她的腕表做成鱼钩,还把饼干桶变成了一个淡水处理器。这部小说实际上可以看成是不久后出现的专为女孩写的探险小说出现的先兆。 战争期间的20世纪40年代,探险小说的创作虽然有些式微,但仍然出现了不少值得关注的作家作品。艾恩·卢埃林·埃迪瑞斯(IonLlewellynIdriess,1889—1979)的探险小说是其中的代表。埃迪瑞斯在1933年就出版了被评论者誉为“结合了虚构、描绘、历史、人类学和考古学”649的探险小说《摩尔的鼓》(TheDrumsofMer),小说讲述两个被冲到荒岛的人的历险经历。 20世纪40年代埃迪瑞斯出版了三部探险小说:《珊瑚海的猎头》(Head-huntersoftheCoralSea,1940)、《荒原之王尼玛卢克》(Numarluk,KingoftheWilds,1941)、《鸦片走私者》(OpiumSmugglers:aTrueStoryofourNorthernSeas,1948)。《珊瑚海的猎头》取材于1834年,描述遭遇海难而幸存的查尔斯·伊顿号轮船上的杰克·爱尔兰和威尔·德欧里与海岛土著一起生活的真实事件;《荒原之王尼玛卢克》则讲述原住民卡恩马人的首领尼玛卢克的生活故事。埃迪瑞斯的探险小说大都贴近真实,情节曲折多变,但结构还是比较严谨的。小说中总是洋溢着一股对澳大利亚发展的乐观情绪以及对这片土地浪漫多姿风物的着迷,叙述语言多采用口语,这使得作品获得了更大的流行度。 20世纪40年代探险小说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发展:关于女孩或是写给女孩看的探险小说逐渐开始进入更多出版者的视线。瓦蕾特·玛丽·莫瑟利(VioletMaryMethley)就为女孩们写了不少探险故事。莫瑟利是一位多产的英国作家,但是她喜欢把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澳大利亚,也喜欢以澳大利亚人作为小说的人物。1938年,她就出版了一部写给女孩看的探险小说《龙岛》(DragonIsland:anAdventureStoryforGirls)。故事从位于昆士兰的一个种植园开始,女孩盖伊、安和她们来自英国的表妹希拉里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荒凉的小岛上,故事就讲述三个可爱的女孩在岛上度过的三个月。1943年,莫瑟利又出版了《德瑞在澳洲》(DerryDown-Under:aStoryofAdventureinAustralia),讲述在女孩德瑞·乔伊斯的努力下,卡罗尔一家的财富得以保全的故事。1945年的《丛林中的两个女孩》(TwointheBush)则讲述两个傻乎乎的女孩贝茜和吉莉安以及被她们当作“宠物”的土著小孩瓦普提在昆士兰的历险经历。另外多罗西·英格尔(DorothyIngle)的《三个女孩和一座岛》(ThreeGirlsandanIsland:aStoryforGirls,1947)也是一部女孩探险故事,讲述帕姆、贝蒂和萨姆在豪克斯伯瑞河上的一个小岛上宿营,结果发现了一群造假者的躲藏地。 在男孩探险小说中,男孩们通常是离家外出去闯荡世界,主人公也常常是活跃积极的,小说传达着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而在女孩探险小说中,女孩们通常不是自己出门去“历险”,而是“历险”找上门来。“历险”对男孩而言,是寻求或创造新生活,对女孩而言,尽管也有例外,却更像是“过家家”的游戏。这种差别反映的其实是当时社会的普遍性别角色观念,儿童文学的创作和阅读仍然被看作是一种教导儿童适当的社会价值的机制。 二战以后,超级大国之间的冷战为澳大利亚探险小说打开了新的视阈。一些关于间谍、原子铀以及先进技术的探险小说相继出现。阿兰·阿尔都斯(AllanAldous)的《地图上的危险》(DangerontheMap,1947)就以原子铀为契机,讲述布鲁伊·都德和他的同伴在一个澳洲铀矿挫败了一伙国际军火骗子企图偷取铀的阴谋。伯纳德·欧瑞利(BernardO’Reilly)的《荒原河》(WildsRiver,1949)的背景设置在位于昆士兰的一个沥青铀矿,讲述道森家的三个孩子布勒、简、迈克帮助他们的父亲击败一群冷酷的探矿者的故事,这群探矿者企图偷走在道森家房屋周围发现的铀矿砂。小说对孩子们的好运和足智多谋的刻画有时候显得并不可信,但是对乡村景致的细节化描述、对户外生活的现实展示以及孩子们骑马奔驰在山谷间与父亲相遇的情节叙事却为小说增添了引人入胜的感染力。这部小说曾经在1950年的澳大利亚年度图书奖评选中获得高度提名。650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战争的经验和战后国家间的政治对抗成为探险小说的素材和灵感之源。伊万·索撒尔(IvanSouthall)的西蒙·布莱克(SimonBlack)系列、约翰·噶恩(JohnGunn)的皮特·肯特(PeterKent)系列就是这样的作品。 伊万·索撒尔的西蒙·布莱克是作家在1950—1961年写的9部小说的主人公,这9部小说分别是:《遇见西蒙·布莱克》(MeetSimonBlack,1950)、《西蒙·布莱克在危险中》(SimonBlackinPeril,1951)、《西蒙·布莱克在太空》(SimonBlackinSpace,1952;该书在1974年再版时改名为《西蒙·布莱克在金星》SimonBlackinVenus)、《西蒙·布莱克在海军部队》(SimonBlackinCoast-alCommand,1953)、《西蒙·布莱克与太空人》(SimonBlackandtheSpacemen,1955)、《西蒙·布莱克在南极》(SimonBlackintheAntarctic,1956)、《西蒙·布莱克在中国》(SimonBlackinChina,1959)、《西蒙·布莱克接管》(SimonBlackTakesOver,1959)、《西蒙·布莱克在海上》(SimonBlackatSea,1961)。这是一套带有科幻性质的探险小说。主人公西蒙·布莱克是一位空军士兵,他面容黝黑,身形瘦削,肌肉结实,身高大约6尺。他的好朋友阿兰·格兰特是飞行中队的首领,个头比西蒙稍矮,但像西蒙一样时刻准备着战斗。西蒙既是一位飞行员也是一位工程师,他最伟大的创造便是制造了一架火箭驱动的红色飞机——萤火虫。这架飞机不仅由火箭驱动,能够突破坚固的障碍,而且机翼两侧还有突出的螺旋桨,使“萤火虫”能够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空中或着陆。在第一本《遇见西蒙·布莱克》中,西蒙和阿兰就驾驶着“萤火虫”,飞到新几内亚位于西太平洋的巴布亚岛一个原始森林中,营救了一位迷失在其中的铀矿勘探工程师。 自此,西蒙、阿兰还有大狗瑞克斯以及其他一些忠诚的同伴,驾驶着这架不同寻常的飞机,飞往各地,袭击澳大利亚的敌人,其中包括狂热的纳粹分子和间谍。他们甚至还飞到了宇宙的边缘,使小说带上了强烈的超现实色彩。在《西蒙·布莱克在太空》中,西蒙和阿兰还有他们的大狗瑞克斯的任务是调查来自火星的神秘飞碟,他们飞往火星,与火星人协商星际间的和平问题。《西蒙·布莱克与太空人》的现实色彩更淡,西蒙和他的朋友们追逐三个外星人到了金星上,却发现金星存在着二纬区域,住在其中的金星人并不可见。 西蒙·布莱克系列中诸多的科学元素使其在澳大利亚科幻小说中也占据了显眼的一席。651这套书被翻译成至少4种文字,广受欢迎。不过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西蒙·布莱克系列中表现出来的对待原住民的极端种族主义态度令人惊讶。在《遇见西蒙·布莱克》中,当土著们用长矛和石块袭击西蒙他们时,阿兰建议开枪杀死土著,西蒙对此有些犹豫,这并不是因为他认为那样做是错误的,而只是因为他不想把时间浪费在诉讼法庭上。尽管小说包含了一种杀死土著是一种谋杀的观点,但其中的人物本身理所当然地把原住民看成是毫无价值的人。把小说放在其所诞生的文化语境中,这种种族主义的观念似乎也不难理解。澳大利亚曾经实行白人澳洲政策,限制移民澳洲的人只能是具欧洲血统的。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50年代,这是所有政府部门和澳大利亚主流政党施行的政策,其中的一些措施甚至延续到了20世纪70年代,而澳大利亚原住民也是直到1967年才被承认是这个国家的国民,拥有了选举权。西蒙·布莱克系列中,西蒙和阿兰对待原住民的态度实际上是当时澳洲社会的土著观的反映。 9本西蒙·布莱克系列小说的创作跨越了11年,小说中的主要人物西蒙和阿兰却很少经历岁月的磨蚀,比如,一旦有什么不同寻常的事件发生,阿兰总是惊呼:“我的妈呀!”11年都不曾变过,显然,历险的事件过程,而非人物的性格塑造才是小说家着墨的重点。 约翰·噶恩的皮特·肯特系列包含了作者出版于1955至1962年的6本小说:《暗礁屏障岛的谍报》(BarrierReefEspionage,1955)、《冰战》(BattleintheIce,1956)、《直布罗陀阴谋》(GibraltarSabotage,1957)、《潜水艇岛》(SubmarineIsland,1958)、《皮特·肯特的命令》(PeterKent’sCommand,1960)、《危险中的城市》(CityinDanger,1962)。与西蒙·布莱克不同,这个系列中的皮特·肯特是处在成长的纬度上的,至少在时间的意义上如此。在系列的第一本《暗礁屏障岛的谍报》中,皮特·肯特17岁,是芬兰德海军学院四年级学生,皮特和叔叔罗伯特·莱斯特度假时差点淹死在海中,澳大利亚皇家海军舰艇卡达号上的海员拯救了他们。皮特和叔叔在一个暗礁岛——布莱克岛上岸,遇上了鳄鱼和一条大蟒,又受到岛上一个池塘中的僧帽水母、海蛇和带状鱼的生命威胁,后来叔叔的儿子阿兰加入了他们,在他们的帮助下,一伙企图窥视原子弹实验基地秘密的间谍曝了光。 在《冰战》中,皮特加入了澳洲皇家海军,他乘坐传奇号飞机到达南极,帮助困在那里的卡达号,而到了《直布罗陀阴谋》,皮特已经成为驱舰艇无畏号上的海军候补少尉,负责调查直布罗陀海峡一艘游艇的袭击事件;在《潜水艇岛》中,皮特乘坐传奇号返航时,发现了一艘敌军潜水艇,《皮特·肯特的命令》和《危险中的城市》则是之后发生的历险。不过,尽管主人公的身份有从学生到士兵再到少尉的变换,却始终保持着干净整洁的面容,而小说中的坏蛋则总是黑黢黢的,并且一定是外国人。小说也常常出现重复或相似的冒险情节。然而,作家本人的海军经验和飞行知识给这个系列的探险小说增添了真实的光环。652 除了西蒙·布莱克系列和皮特·肯特系列,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冷战探险小说还有乔治·芬克尔(GeorgeFinkel)的《秘密海滩之谜》(TheMys-teryofSecretBeach,1962)和《造云者》(Cloudmaker,1965),这是两部冷战思维特别明显的小说。二战期间曾服役于英国皇家海军、并参加过越南战争的乔治·芬克尔似乎对共产主义心存质询,小说中出现的共产党人都是反面角色。《秘密海滩之谜》中,主人公罗杰·奥姆斯顿和他的同事挫败了一起由中国和当地共产党人策划的阴谋,这些共产党人企图搞垮澳大利亚的货币市场,以达到破坏澳大利亚与其相邻的亚洲国家关系的目的;而在《造云者》中,一群俄国共产党人绑架了科学家戴维,因为戴维懂得如何制造具有金属强度和瓷器般绝缘性质的物质。戴维后来被三个人解救,这三个人,有的是戴维在战争年代结识的朋友,有的是来自盟军的伙伴。 理查德·格瑞伍兹(RichardGraves)的《长矛和牧鞭》(SpearandStock-whip,1950)及其续篇《泰汀贝拉历险记》(TidinbillaAdventure,1951)中的反面角色俄国间谍,也是在当地共产党的支持下进行破坏活动的。不过,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作者和读者都失去了对冷战题材和冷战思维的探险小说的兴趣,取而代之的是更丰富多彩的主题,叙事的风格和情节的设置也都比以往的探险小说复杂。莫维恩·A.库克(MervynA.Cooke)的《命运之约》(ADatewithDestiny,1965)是关于黄金走私的探险小说,其情节相对就比较复杂。主人公男孩皮耶特·道恩是一个丹麦孤儿,他和他的三个表兄弟在一艘于1656年失事于西澳大利亚海域的丹麦沉船的残骸里探宝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艘隐藏的潜水艇。这艘潜水艇是亚洲和当地的黄金走私者在用,孩子们的追踪之旅从墨尔本一直延续到了西澳大利亚的燕栖普洞窟中,其中涉及了不少峰回路转的情节事件。保罗·巴蒂(PaulBuddee)的《不情愿的历险》(AnUnwilling;Adventures,1967)也写到了遗失的黄金等探险小说中常出现的桥段,主人公伯尼和布莱恩两次被绑架,故事主要讲述他们两人的逃亡之旅。不过这部小说是用布莱恩——一个富家子弟的口吻和视角叙述的,布莱恩显然并不因被绑架而恐惧,反而用幽默风趣的语调讲述这次亡命之旅,给小说增添了不少令人愉快的情调。 实际上,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的儿童探险小说逐渐改变了过去探险小说中以事件、行动为中心的叙事模式,作家们在他们的作品中增加了心理的纬度,身体的磨难常常揭示出人物内心的负疚感和不足,人物的刻画逐渐成为探险小说关注的焦点。伊万·索撒尔的《明天怎么样》(WhatAboutTomorrow,1977)、琼·费普森的《保持平静》(KeepCalm,1978)、罗杰·沃恩·卡尔(RogerVaughanCarr)的《风暴火》(Firestorm,1985)、柯林·蒂尔的《安全带》(Shatterbelt,1987)等,都是用探险故事揭示人性的作品。 《明天怎么样》的背景设置在大萧条时代的澳洲,故事主要发生在维多利亚。这是一部关于生活的责任和艰辛的小说,但是其中也包含了不少温馨、幽默的时刻,主人公萨姆是个快乐、对生活充满梦想的男孩,但他的生活并没有耽于幻想,倒是想象引导他踏上了成年的“探险”之旅。1931年的一个下午,14岁的萨姆骑着捆放了64份《先兆报》的自行车送报,不知道怎么的,自行车突然冲下山坡,撞进了一辆停在坡下的电车里,似乎就是在这一刻,萨姆告别了他的童年时代。他撞得头晕目眩,全身淤青,更重要的是,萨姆感到内心有什么东西也在发生变化。报纸丢了,自行车撞成了碎片,母亲绝对没有能力赔得起64份《先兆报》。没有了自行车,萨姆再不能挣钱补贴家用,更别提还债了。萨姆就在那一瞬间决定离家出走,他不想给已经不堪重压的家人增加新的负担,他要变成一个男人,一个能够养活自己承担责任的大人。小说讲述了萨姆和三个女孩的相遇以及一系列决定他未来的经历。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正酣时,萨姆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皇家空军的飞行员。小说的叙事在少年萨姆和成年萨姆两个时间段不断变换,展示着萨姆成长的酸甜苦辣。 两个时间段的转换叙事给这部小说增添了思想的厚度,不同时间里发生的事件相互比较相互对照,生活的得与失、乐与痛、希望与遗憾在时光的流逝中昭示出别样的意义和价值。 女作家琼·费普森早期的小说大都是简单直白的探险小说,但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她开始对恐惧心理学产生兴趣,在多部小说中探索了这一主题。出版于1977年的《保持平静》讲述的就是人们在陷入瘫痪的悉尼如何生存的故事;而在罗杰·沃恩·卡尔的《风暴火》中,一场灾难性的丛林大火成为大人、儿童以及整个社区人性的试金石;柯林·蒂尔的探险小说喜欢把少年主人公放在艰难的世界中,展示他在成年历程中的抗争。小说中,世界的“艰难”常常是在自然的意义上说的,如《二月龙》(FebruaryDragon,1965)中的丛林大火、《暴洪》(FlashFlood,1970)中的洪水,以及《安全带》中的地震,灾难带来了不幸,也为主人公提供了成长的契机。 20世纪90年代以后,探险小说更是把焦点放在人物身上,探险场所只是展示人物性格的舞台。比如,盖瑞·克鲁(GaryCrew)和米歇儿·欧哈拉(Mi-chaelO’Hara)1997年的《蓝羽》(BlueFeather)就是这样一部青少年探险小说。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澳洲丛林中,这个丛林是三个中心人物探险的场所,更是他们自我意识和自我发现的场所。青年西蒙是一个与社会格格不入的人,他小的时候,一只眼睛就瞎了,在精神和身体上,西蒙都是一个逃亡者。格瑞格是丛林深处一个鸟类保护区的主人。玛雅是摄影记者,也是格瑞格过去的恋人。三个人纠结在一起,在丛林中,开始了一场神秘的精神与自然的追寻之旅。 总之,探险小说发展到当代,已经改变了早期作品中充斥的开拓新生活的乐观情绪,小说很少以喜庆的方式结局,雷(N.L.Ray)的《无处梦魇》(Night-maretoNowhere,1980)便以中心人物的死亡做结,而在《二月龙》中,主人最后失去了一切,这种变化其实折射着青少年生活在其中的当代社会的变幻莫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小说万花筒:探险、家庭、校园、幻想、动物1: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51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触动心弦的优美旋律09-12
2 战后德国社会、文学发展概况09-12
3 陶渊明经典名句大全合集精选409-12
4 德国美学与儿童文学关系--艺术与游戏409-12
5 经典句子,书写人生的璀璨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