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云彩上》创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该书于日本战败后的1947年由大地书房首次出版时,并无多大反响,但是,1950年由光文社再版时,却博得了人们热烈的欢迎。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日本战后儿童文学的发轫之作。
这部长篇童话较早地被介绍到了中国。1958年6月,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首次出版,22年后的1980年8月,该社又发行了第二版,发行数第一版为3500册,第二版为5万册。
我最初阅读的《阿信坐在云彩上》是日文原作。读过之后,在深受感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疑问。比如,这部作品真的是童话吗?这个故事吸引我的并不是阿信所乘坐的云彩、云彩上的老爷爷,就是说不是幻想世界的情景,而是阿信一家在现实世界里的日常生活。阅读该作的感受,与阅读佐藤晓的《谁也不知道的小小国》时所产生的对小小国的浓厚兴趣和激动的心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
我认为,如果《阿信坐在云彩上》是小说或者是生活故事,会成为更为感动读者的作品。再有一点,我对云彩上的老爷爷无论如何也不能产生亲近感,所喜欢的倒是与他持有相同的儿童教育思想的阿信的爸爸。我感到,老爷爷看起来像是具有优越感的权威人士,说的话也含有说教意味,不过是作者石井桃子的儿童教育观念的化身。 当我打算以上述感想为基础撰写一篇文章时,很想了解《阿信坐在云彩上》被翻译到中国时是如何被接受的,就到图书馆去找中译本,结果只借到了1980年8月的第二版译本。 阅读中译本,吃惊于译本“编者的话”对作品的解说与我对作品的理解完全相反,同时也对译文怀有一些疑义,于是,打算针对阅读日文原作的感受和中译本的接受状况下笔写作。作为参考,我阅读了手边找得到的日本学者撰写的论述《阿信坐在云彩上》的文章,结果发现,与我的感想相比,安藤美纪夫、浜野卓也、上野瞭诸位先生已经更为深入地对问题做过阐述。因此,本文只能就中译本的接受和翻译问题进行论述。 一、关于译文 《阿信坐在云彩上》的中译本译者为梅韬。梅韬的译文比较准确、流畅,易为儿童阅读和理解。尽管如此,我在将中译本与原作大致进行对照时,仍然发现除了一些细小的错译外,还有一处重大的误译和几处对原作的省略。 下面,我想探讨这处重大的误译和几处省略带来了怎样的接受结果。 石井桃子的《阿信坐在云彩上》敏锐地发现了儿童生活世界的逻辑,对儿童心理上的变化和心灵的成长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比如,作品有一处写到阿信对妈妈也有“雪子”这样一个名字感到吃惊,并由此获得了对妈妈的新的认识。对此,石井桃子这样写道—— 对阿信来说,这可是重大的发现。从那以后,过去曾是一体的妈妈和阿信之间,出现了缝隙。这道缝隙使阿信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而且可以说, 因为有了这道缝隙,阿信在心里更加珍重妈妈了。 但是,对上述文章,中文译者翻译为—— 这在阿信是个大发现。从那以后,阿信觉得在她和妈妈中间有了一个新的关系。这个关系,使她越发感到妈妈可亲。 “有了一个新的关系”与“出现了缝隙”,对作品来说,意义完全不同。与意味着阿信和妈妈彼此分离的“缝隙”相比,“新的关系”不仅仅是极为暧昧和抽象的,它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我们从其中感觉不到个性的觉醒以及与此相伴随的对他人的发现。因此,“这个关系,使她越发感到妈妈可亲”一语也就令人难以理解。译文省略去“这道缝隙使阿信感受到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一语,也就砍掉了缝隙的发现对进一步丰富阿信的感性所具有的意义。另外,“越发感到妈妈可亲”与“在心里更加珍重妈妈”两者的意思也是有很大差别的。 日本学者浜野卓也这样论述“缝隙”的重要性:“阿信和母亲之间的‘缝隙’是她认识到两个人是分别的个体,具有应该互相敬爱的平等的独立人格的一个过程。因此作品写道:‘阿信在心里更加珍重妈妈了……’也就是说,从朴素的儿童的逻辑出发,发展到作为市民社会的逻辑的相互间的人格认识。”568然而,从中译本的上述译文,是不能至少是很难挖掘出浜野卓也所论述的思想内容的。事实上,这部分日文中并没有一个难解的词汇。造成失误的,不是译者的日文水准,而是对儿童世界的逻辑所持的理解和认识的水准。这一点从后面对译文的删削问题的论述也可得到证实。 在原作中,阿信听妈妈讲故事时,问妈妈:“很久以前是什么时候?”妈妈说:“就是爷爷的爸爸还是孩子的时候。”接着,石井桃子就阿信对“很久以前”的感受做了这样的描写—— 这时,不知为什么,睡在漆黑的房间里的阿信的眼前,唰地流过一道白光。如果说得让别人易懂些,那是以阿信为中心,向前后伸展的一条漫长无尽的道路的一端连接到黑暗处,而另一端则消失在亮光之中。亮光的前方,耀眼得什么也看不见,黑暗的一方当然也什么都看不见。不过,在暗处稍靠前的地方有许多东西——是活物,人也混杂在里面——在蠕动。其中一个梳着发髻的小男孩儿独自一人蹲在地上,专心地在那里玩儿。只有这个男孩儿的身姿清晰地映入了阿信的眼睛。这就是阿信不认识的爷爷的爸爸的“孩子的时候”。 这段描写当然是石井桃子化身为阿信所想象出来的,但是它却生动地表现出了儿童的思维逻辑,即通过具体、实在的形象来感受和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 但是,这段描写被中译本删掉了。虽然不能完全肯定,不过根据翻译外国文学,特别是给儿童的外国文学时,经常存在着的对原作难懂的地方进行适当地改写以使其明白易懂,或者干脆省略的情况,也许可以推测译者的删削是将这部分作为儿童读者难懂的地方进行的处理。如果这个推测可以成立的话,我与译者的理解相反,恰恰认为这段描写是儿童读者所容易理解的,而且作者石井桃子也正是为了让儿童读者更好地理解“很久以前”才进行这一描写的。 我们再来看中译本的另一处删削。 阿信的哥哥阿毅因为冲司机喊“停车”给对方造成麻烦而被爸爸打了。云彩上的老爷爷从阿信口里听了这件事,拍着膝盖,笑得快要蹦了起来—— “哈哈哈!开心,开心,你爸爸的这一剂药真有效。如果经常打他,只能打得满头是包,但是发挥不出药的效力。你爸爸呀,可真是抓住了关键。他与冰川寺的神很好地商谈过。是呀是呀,孩子这东西是不能只用人类社会的规章来规定的。在儿童的身上,有许多地方是必须用他们出生之前的国度,神的国度的规则来衡量的……你爸爸完全了解这一点。”和冰川寺的神商谈!出生之前的国度! 阿信吃惊地想问清这些事情,但是老爷爷已经对哥哥的事着了迷,根本没把阿信的表情放在眼里。 我是重视译者的这一删除做法的。与前述删削不同,这部分对儿童读者来说是不易理解的。也许译者也是因为儿童读者不易理解才加以删削的。不过,我感到这一删削可能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出自教育观念的慎重考虑。因为不管怎么讲,老爷爷所说的“孩子这东西是不能只用人类社会的规章来规定的。在儿童的身上,有许多地方是必须用他们出生之前的国度,神的国度的规则来衡量的”这些话,是与那个时代(1958年前后)的中国儿童文学所追求的儿童教育观念相矛盾的。 中文译者在《阿信坐在云彩上》一书的《译后记》中写明:“这个译本略去原书最后关于阿信长大,在医学校读书时回顾她和哥哥、阿司幼年的一章。”译者对译本所省略部分的内容归纳得是否准确暂且不管,我们只来看看这一省略带来了什么样的与原作不同的结果。 读中译本和原作的结尾,我感到在故事的完整性这个意义上,与译作相比,原作更给读者以安心、满足感。原作开头的“这是十几年前,一个晴朗的春天的早晨发生的事情。现在叫东京都,那时却叫东京府……”这一倒叙讲述方式,决定了故事的叙述时间。阅读这样的故事开端,阿信现在怎么样了这一关心必然留在读者的潜意识中。在故事的结尾,如果作者对阿信以及其他人物的状况不做交代,就会让儿童读者产生一定程度的不满足感,故事也就难说是完整的。因此,作者石井桃子写道—— 从那一天到今天——我忘记说了吗?阿信掉入天空,乘上云彩实际上是发生在十几年前的故事。不,我确实说过了,请你看一下这个故事的最开头—— 作者将故事的时间回归到现在,以前后呼应。因而,译本将这里一直到最后都删去,必然会给人以故事没有结束的感觉。 我认为,中译本的这一删削,不仅影响了原作故事的完整性,而且影响了原作的主题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比如“成长”这一概念在评价儿童文学作品尤其是长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时,是经常被使用的。阿信遵守为医生做帮手的诺言,从女子学校毕业后,马上升入培养医生的学校。关于这一行动能否称为“成长”,关于阿信是否是理想的儿童形象,日本学者安腾美纪夫和上野瞭做出了否定性评价。尽管如此,表面看来,阿信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哥哥阿毅“默默地突破男孩子所面临的难关”,这些也可以勉强看作是对“成长”的描写。而且,我认为,石井桃子写下“曾是孩子的阿信们已经长成了大人”时,是把这些作为阿信们的真正的成长来描写的。可以说,中译本的删削是有违于原作者的意图的。 事实上,中译本删掉的最后一部分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内容。阿信怀着总有一天要把自己幼时的事情讲给某个孩子听的期待,哥哥阿毅埋葬死去的阿司(狗名)时的悲伤,参军后一去不返的长吉,这些描写,使我回忆起自身幼少年时代的往事。也许这是作为成人的乡愁,但是的确令我深受感动。正是因为这一点,我才认为《阿信坐在云彩上》如果是小说文体,会成为更优秀的作品,才持有这部作品是否真的是童话这一疑问。因此,删削后的中译本给我的感受和体验与原作是有很大区别的。 那么,译者为什么要删掉原作的最后部分呢?我认为这与原作在最后部分是如何表现日本侵华战争的有关。 “在‘七·七事变’的阶段对战争持批判态度的儿童文学者们,到了‘大东亚战争’的阶段,很多人就都‘顺随’‘归一’到‘天皇之神道’上,协助‘圣战’去了。”569与菅忠道所说的协助“圣战”的儿童文学工作者们相比,石井桃子在当时的确是清醒的,而且她在战时创作的《阿信坐在云彩上》中,没有一句协助侵略战争的话。但是,仅止于此,作品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 上野瞭曾指出:“战争并没有从阿信那儿夺走任何东西。阿信在幼时获得的价值观并没有像国体原理崩溃那样而崩毁。”570对《阿信坐在云彩上》以温室价值为基点的思想提出了疑问和批判。因日本的侵华战争而遭受巨大灾难的中国方面的读者则从另一个立场审视《阿信坐在云彩上》。只要作品缺乏对战争的批判或者反省,中国读者受伤的心就不能得到抚慰,因此对这部作品的结尾怀有抵抗是情理之中的,特别是在战争结束并非太久的1958年。这样讲,并非要求日方创作的与侵华战争有关的作品都要对中国道歉。众所周知,韩富子的《树荫之家的小人们》(中译本书名为《小矮人奇遇》)、松谷美代子的《两个意达》中也并没有这种道歉,但是,翻译介绍到中国后却得到很高的评价。在这个问题上,最关键的是对战争有否反省或批判。所以,我认为译者删削原作的结尾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这一删削还有其他原因,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这部分中缺少对战争的反省和批判。这一删削也表明了缺乏对战争的反省和批判给《阿信坐在云彩上》自身的国际化带来了怎样的局限。 二、关于中译本的《编者的话》 在《阿信坐在云彩上》的1980年第2版译本的卷首,刊载着相当于日语的“解说”的文章——《编者的话》。从文章中“这本书在1958年就介绍来我国,受到小读者的欢迎,这次重排出版,又将引起广大小朋友的阅读兴趣”的话里,可以知道,这篇解说是编者在1980年为第二版所写的。 浜野卓也曾说,石井桃子虽说是站在“另一个高度的次元上,但完成的仍然不过是好孩子的童话。”571对此,我完全抱有同感。而且我认为,正是因为是好孩子的童话,才被强烈要求儿童文学要具有教育作用的中国作为合适的作品介绍进来。但是,这里所说的“教育”与广义的人的教育具有不同的旨趣,它是狭隘的“学校教育”和“道德教育”。由于中译本编者信奉的教育观念与原作所表现出的教育观念有着许多矛盾,因而导致了《编者的话》对原作的根本误读。这一点,读了《编者的话》立刻就会明白。 我无论如何都觉得进行解说的编者就像学校里的那些唠唠叨叨、吹毛求疵的教师—— 哥哥阿毅是个聪明、倔强的孩子,但他存在着一些缺点。(省略)阿毅的这些缺点,有的是相当严重的。(省略)像阿毅这样的小朋友,决不能原谅自己的缺点,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好好接受爸爸妈妈和老师们的引导教育,虚心听取小朋友的批评帮助,并且学会从自己所犯的缺点错误中辨明是非,吸取教训,以求得更快的进步。 她(指阿信——本文作者注)确实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不可多得。 但是像阿信这样的小朋友也有弱点和缺点,就是容易骄傲,看不起别人,尾巴翘到天上去。(省略)所以,像阿信这样的小朋友,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要养成严格要求自己的美德。 这本书……对于培养我们小朋友的诚实、谦虚、友爱、勤学、遵守纪律、热爱劳动等优良品德,是很有积极意义的…… 读了上述解说,恐怕读者会想起作品中老爷爷对阿信说过的话:“这是什么呀!你这不就像在念道德守则吗!”中文译本的编者是怎样把活生生的文学作品当作学校的道德教科书来对待已是毋庸赘言的。问题是,编者所主张的教育观念是否真的是正确的。比如,关于阿毅的“缺点”,编者这样写道—— 一个明显的缺点就是粗心大意、马马虎虎。……他有个外号叫“螃蟹君”,说他有一次走到医院化验室,把显微镜说成“高射炮”,又把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昆虫标本跳蚤说成“螃蟹”。显微镜和高射炮,跳蚤和螃蟹,相差那么大, 稍加思考也分辨得清,而阿毅却把它们混同了。他是多么粗心大意啊!他的这个缺点又表现在学习上,影响成绩。他读书不如妹妹用功,考试成绩各门功课全甲是没有的,总有几个乙。……贪玩,是阿毅的又一个缺点,这与他的粗心疏忽是有关系的。他非常喜欢小狗阿司,逗狗取乐,一天到晚不知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而他并不觉得可惜。他的贪玩有时到了着迷的程度。有一次他放学回家,脚还站在门外,眼睛就被在家里柜上放着的飞机模型吸引住了。他不顾脚穿泥鞋,突然跳进屋里,在干干净净的房里和靠垫上,走过去,回过来,留下了不少泥脚印,而他自己还不觉得。因为他脑子里只想着去拿飞机玩,对于其他一切,无所顾及。他为了取乐,又发生了拦车事件。他躲在山脚下,当前面有汽车开过来时,就突然地跳到路上大喊“停车,停车”。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为他捏把汗。他以拦车作儿戏,把交通规则的公共秩序全放在脑后,那将产生何等严重的后果!爸爸狠狠地批评他,要求他认识错误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了!阿毅的这些缺点,有的是相当严重的。 编者一边说,阿毅“和一般的小朋友一样,对周围事物有种好奇心和进取精神,有时难以控制自己”,但是,还是把阿毅当作问题儿童来对待的。可是,在作品中,阿毅绝不是一个问题儿童,而是一个生龙活虎的具有前途的孩子。比如编者所说的“粗心大意”这个缺点,把跳蚤与螃蟹相混同,并非什么缺点,而是缺乏经验的儿童在生活中常有的理所当然的事。而且作品也说:“不过,那时也难怪哥哥错了。那跳蚤看上去那么大,被它咬一口,好像就会给它咬死似的。”也就是说,作者丝毫没有把这件事作为阿毅的缺点来描写的打算。相反,倒是使人感到,作者是为了表现儿童世界所充满的幽默和快乐而特意这样描写的。 另外,阿毅与阿司这只狗的玩耍,这不仅不是什么缺点,反倒是阿毅的一个很大的优点。因为儿童与自然界和动物间的接触、交流是他们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的十分重要的条件。真正的儿童文学是非常珍视这一点的。可是,编者的看法是多么不可思议。 再比如,阿毅光顾着玩,穿着泥鞋弄脏了妈妈做好的针线活,这件事是不能用简单的道德规范来衡量的。在此,我不禁想起晖峻淑子在《真的有圣诞老人吗?》这一讲演中说过的一段话——孩子忘东西是因为他的神经全部都集中到了别的地方。看一看这样的孩子的将来,大都变成了学者和艺术家,因为他们具有埋头于其中的素质。阿毅也像忘东西的孩子一样,神经全部集中到了飞机(即游戏)上,因此才没有注意到妈妈的宝贵的布。这样说来,阿毅是具有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这种可能性的。事实上,阿毅也并非总是“粗心大意”,在学习他所喜欢的算术时,就一点也不粗心大意。作品中明确交代过,阿毅考试成绩总是得甲的就是算术。 正如有的日本学者所指出的,作者石井桃子认为,遵守着道德守则的好孩子阿信其实并非真正的好孩子,正是有缺点的顽皮淘气的阿毅才是活生生的,具有前途的孩子。关于这一点,我们从作品所描写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和云彩上的老爷爷所说的“阿毅好像我的云彩,有弹性,不会屈服,也压不坏。我们对孩子,正应当希望他这样啊”的话中可以了解得十分清楚。 当然,在评价一部作品时,一般而言,看法因人而异,这毫不足怪。但是,就《阿信坐在云彩上》来说,编者的看法不仅违背了作者的原意,误解了作品的原貌,而且显然是错误的。造成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编者的儿童观、儿童文学观、儿童教育理念所存在的问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日本的“阿信”与中国的“阿信”——关于翻译和解说的问题: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10169.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经典正能量语录,照亮你的人生道路09-12
2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12709-04
3 出自醒世恒言的故事09-12
4 “童话”词源考——中日儿童文学早年关系侧证09-12
5 经典句子:经典话语,笑料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