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精神给予心灵的馈赠。心灵的信仰绝不会死守教条,因为怀疑是信仰的阴影,只有包容了怀疑,信仰才算得上完整。
我们对自己、他人和生活的信任,是否还需要证明?是否能包容不确定性的因素?有些人把全部信任都寄托在某一位宗教领袖身上,当他的行为不符合他们心目中的标准时,就觉得自己被辜负了。然而,如果我们从真正的信仰出发,决定信任某一个人,就用不着担心被辜负,因为“辜负”原本就是难免的,是信任必然投下的阴影。信仰固然会令我们脆弱,但只要我们足够自信,相信自己能够承受辜负与背叛的痛苦,就不必为此而担心。
无论何时,心灵的信仰至少包括两种态度——“信”与“不信”。从理智的角度看来,怀疑、焦虑和观念的变化,或许反映了信仰的脆弱,但对心灵来说,这些都是信仰本身的一部分。无论是信念的天使还是怀疑的魔鬼,在信仰中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若无法容忍信仰中的不确定成分,就会走极端,要么自以为高人一等;要么对“辜负”我们的人嗤之以鼻;要么转向怀疑论的态度,拒绝信任任何事物。如果我们拒绝接纳信仰的反面,它就会离我们而去,并在我们的观念中表现出来:“这样的人不能相信。”“我很信任这个人,没想到他完全不值得信任。”把信仰单一化,只承认它积极的一面,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他人和人生的怀疑。 不仅如此,这还会导致我们的信念浪漫化、幻想化,与现实生活彻底脱节。荣格为一位神学家进行心理分析时,曾经记录过他的一个梦。在梦中,那位神学家朝一个湖走去,而在生活中他总是尽可能远离那个湖。他走到湖边,一阵风吹来,湖面泛起了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涟漪。醒来时,他心中满怀恐惧。荣格提醒他,梦中的湖或许象征着耶路撒冷的毕士大池。《新约·福音书》记载,曾有天使触碰过毕士大的池水,令池面泛起涟漪,毕士大池从此具有了医病的力量。然而,那位神学家却对此无动于衷。他不喜欢湖面上的波澜,也不愿把神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荣格对此的评论是,那位神学家虽然学识渊博,却认不清梦的象征意义与心灵渴望之间的关系。他心中想着:“所谓的圣灵,乃是用来谈论的,绝不是可以在生活中体验的。”我们也可以夸夸其谈,对别人宣扬我们的信仰,然而,如果不能让自己有所触动,信仰就谈不上完整。 如果我们把信仰保存在信念的肥皂泡里,它就无法跟日常生活发生联系。我接待过的患者中,不乏虔诚的信徒,他们也以自己的“信仰”为荣,但在生活中却缺乏自信,也缺乏对生活的信任。事实上,他们所谓的“信仰”,只不过是与生活保持距离的借口。他们觉得自己的宗教信仰是绝对的,是他们人生的全部;然而,真正需要信任某一个人、某一段生活经历时,他们就退缩了。信念可以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信仰却必然是某种触动的结果,就像天使碰触池面引发的涟漪。天使加百列在贞女玛利亚面前现身,直截了当地告诉她,她已经怀有身孕,而且怀上的是圣婴。面对如此令常人难以置信的消息,玛利亚只是回答:“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吧!”其实,加百列也经常这样出现在我们面前,向我们指明生活的变化,要求我们无条件的接受与信任。 我的一位表姐曾经做过修女,有一次她私下告诉我,她的右信仰经历过重大的考验。她在年轻时就加入了修道院,经历了好几年满怀热诚的宗教生活。在理想主义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她潜心研读神学典籍,努力用其中的理论改造自己的精神生活。不过,她也有一个非常“现实主义”的习惯——每当谈论神学和宗教思想时,她总是以开怀大笑收场,仿佛已经看透了生活的荒唐。 这种虔诚信仰与现实主义的结合,也体现在她的另外两种追求上。她用多年时间攻读物理学,取得了一系列学位,还在修道院开设的几所高中教授物理课程。她也研究佛教中的禅宗理论,进行坐禅的实践,而在那个年代,泛宗教主义依然为人们所诟病。 有一天,她被诊断出患了一种罕见的、痛苦的、致命的疾病。渐渐地,她不得不放弃教学工作,因为疾病给她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不便。她曾向多位医生求诊,从他们那里搜集关于病情的信息。有那么一段时间,她对那种疾病的了解可能比医生都多。只是,她仍然按照以前的习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她一边尽力照顾自己,一边用科学的态度研究自己的疾病。 然后,疾病给她的人生造成的冲击,终于彻底显现出来。她失去了信仰,尽管她一辈子都在追求精神境界,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宗教事业。她告诉我,有一次住院期间,她处于极度的抑郁之中。她过去所相信的一切全都颓然崩塌,她觉得她这一生的努力算是完全浪费了。她找来一位牧师,希望从他那里得到指引,但令她惊讶的是,他一听说她丧失了信仰,立刻转身走出了精神实践与心理深度她的房间。她一直记得他的背影,当时他正推门离去,恨不能尽快逃离她的怀疑和抑郁。 她别无选择,只能深深陷在阴暗情绪的泥潭里。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居然会遭遇如此严重的信仰危机。她原本以为,她的精神境界会不断随她的努力而提高,最多不过遇到一些小小的、容易解决的问题。然而,命运却把她引往另一个方向,那里没有任何精神境界可言,有的只是绝望。 就这样她逐渐深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过去的精神追求,她所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带来的满足,全都如过眼云烟一般消散了。没有人为她指路,她也不知道该去往何方。她的生活没有希望,甚至找不到一个人跟她聊天。她曾读到过东方哲学里"空"的概念,但在真正经历这种心境之前,她从没想到过它竟然如此荒芜。 然而,就在她的抑郁和绝望中间,她逐渐找到了一种新的信仰。初次意识到它的存在时,她不禁惊讶万分。她不知道该如何看待它,因为这与她过去追求的信仰完全不同。然而,在这种全新的信仰中,她的心灵回归了宁静。她不再渴望别人的安慰,无论是牧师还是别的什么人。她说,自己很难描述这种信仰,因为它完全不符合她原先对信仰的定义。这种信仰是她一个人的,与她的个人身份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在孤身一人的时候,她终于找到了她真正需要的东西。 这就是心灵的经济学:要步入思想、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全新境界,必然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梦中,这一规律有时会通过金走少的有钱的意象表现出来。做梦的人把手伸进口袋,掏钱交给列车售票员、盗贼或是商店老板。在神话中,来到冥界入口处的人同样要交买路钱,才能继续前行。我的这位表姐,也在忘川岸边付出了昂贵的船钱——她不得不放弃了一直以来的坚定信念,以及原先那种精神生活的快乐。因为只有原先的信仰彻底崩解,才能给新的、完整的信仰腾出空间。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信仰是精神给予心灵的馈赠: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4629.html
推荐文章
09-02
1 书签晚安话语09-19
2 了解他人09-02
3 晚安说说大全人生晚安09-20
4 不计眼前得失能让则让09-06
5 百家讲坛之社交礼仪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