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心目中理想的信仰,应该是重视传统甚于流行,这并不是保守主义,而是因为源远流长的传统,往往更能满足心灵多方面的需求。我们也可以在家中保存一些家族传统的象征物。当然,我们并不需要去寻找祖先的骨骸,只要一件纪念品、几张旧照片、几封往日的信件,就足矣。我们还可以选择石质的物件作为纪念,用来象征心灵的永恒。教堂里的蜡烛必须用蜂蜡制作,面包与酒类的选择也有严格的标准,这些做法都是可以借鉴的。
小时候,我曾在祭坛上见过一本做弥撒用的祈祷书,封面是用红色的皮革做的,书页用带流苏的宽边绶带扎起,与圣餐仪式有关的礼规是用红墨水誉写的,与别处用黑墨水写的文字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直到今天,这些细节一直对我有所启发——我们也可以制定自己的礼规,用来规范对心灵具有特殊意义的行为。
当然,我提出这些例子,绝不是要大家浅薄地模仿。有些时候,人们执迷于仪式的具体过程,却忽视了心灵在其中的意义。仪式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发想象力,滋养心灵。仪式注重的是“事效性"——依靠具体的行为来影响参与者的心灵,而不是"人效性"——通过执行者的意志来影响参与者。执行仪式的人,无论自己有什么样的动机和偏好,都应让位于仪式的传统性和客观性——这就是真正的仪式与浮浅的模仿之间的区别。
究竟哪些东西重要,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只有既与我们的喜好和背景紧密相关,又能对我们的心灵有切实影响的4走少的有行为,才具有仪式化的价值。荣格对石雕艺术的喜爱,既不是感性的也不是实验性的,而是完全出于真诚之心,所以才具有仪式性。但他的具体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人。 我们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导师,为自己制定礼规,设立日常生活中的仪式标准,而不是在现代普遍观念的引导下,盲目追随社会学、商务和心理学的潮流。与其常年接受心理辅导,让别人告诉我们该如何为人处世、如何面对人际关系,不如为自己的生活添加仪式化的内涵,让心灵得到关怀。 心灵需要热烈的、完整的精神生活,正如身体需要食物的营养一般。古往今来,无数智者的观点和实际做法都印证了这一点。不过,这些智者的经历也提醒我们,信仰很容易让人陷入疯狂——要么跟一切不同信仰的人针锋相对,要么在信仰的改变上过于随心所欲,要么为自己的信念沾沾自喜,而不是从精神生活中寻找快乐和意义。20世纪的历史已经证明,神经质的、浅尝辄止的精神生活,很容易发展成心理疾病和暴力行为。精神的力量非常强大,而强大的力量,必然有正反两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心灵需要热烈的、完整的精神生活: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461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寻找自己的归宿】09-12
2 经典句子,幽默是生活的调味罐呀!09-04
3 100个社交小技巧09-12
4 经典句子,记录情感波澜的永恒篇章09-12
5 经典句子,情感波澜的精致文字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