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主义是一种饮食的文化,实践这种饮食文化的人称为素食主义者,这些人不食用来自动物身上各部分所制成的食物,包括动物油、动物胶。世界各国或不同文化下的素食主义有所不同。
素食主义的真正意图,是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返朴归真的文化理念。人们在吃素的时候,除了能获取天然纯净的均衡营养外,还能额外地体验到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和欲望的愉悦。
素食,往往是人高贵的心性品格的体现。大诗人王维高居官位,家世显赫,然而却是不折不扣的素食主义者。
王维生于素食之家,自己也是常年素食。《新唐书》记载他“素奉佛,不茹荤食肉,晚节尤谨"。《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王维说:“君子以布仁施义,活国济人为适意。”这是他食素的本宗。他由衷地赞扬德人达士:“虽方丈盈前,而蔬食菜羹;虽高门甲第,而毕竟空寂。人莫不相爱,而观身如聚沫;人莫不自厚,而视财若云。”他的“比布衣以同年,甘蔬食而没齿”诗句中流露出他高贵的品格与闲淡旷达的胸襟。 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素食追求,认为素食可以养护人慈柔清净的志趣,有益于淡泊物欲,怡性安神。他称赞在家居士“药藉茹荤,虽愈疾而不受”的严明自律,也在诗句“悲哉世上人,甘此膻腥食”中表达了对于世人受口腹之欲的盲目驱使,不惜杀生害命的不幸事实的深切悲悯。 王维相信仁德博厚可以感动天地万物,宇宙苍生本来可以各得其所、相敬相和。他之所以素食,不是因为他笃信佛教遵守戒律,而是因为他对大众苍生的怜悯,为心灵上的修行。 佛教之所以提倡素食,与它慈悲为怀,以一颗平等的心来对待世间的万物的教义分不开。弘一大师出家前曾到虎跑寺去断食,也就是佛家所谓的“辟谷”。当时,他就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素食主义者了,经常跑到寺庙去观看出家人的生活,对于他们所吃的蔬菜也十分感兴趣,以至于回到学校后还依然要求佣人按照寺庙的做法烧菜给他吃。渐渐地,他便开始坚持素食了,一直持续到他生命的终结。 食素不仅可以减杀机,使人拥有一颗仁慈之心,而且还能束缚人对于美食的欲望,这便是所谓的“六根清净”中的“舌根清净”。 事实上,素食主义者真正的收益首先体现在身体的健康上,其次才反映在精神方面而精神的获益又更多地给予了身体。 第一,素食可以吃出健康来。素食的饱和脂肪含量很低,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含量。德国做过一次研究,偶尔才吃肉的素食者,得心脏病的概率是一般人的1/3,癌症的罹患率是一般人的一半。而且,素食还能起到食疗的功效。对女性而言,素食还可以吃出美丽来,一份对素食者十分有价值的数据统计:蛋、肉在煎炸过程中会产生胆固醇氧化物等许多生物活性分解产物,这些产物具有很大的细胞毒性作用。对女性卵巢、乳腺、子宫组织尤其有亲和性,易成为癌瘤诱发剂。在日本冲绳,女性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概率比美国人低75%,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冲绳女性的长寿归功于低热量的饮食,与西方人相比,她们的饮食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植物性食物和低脂肪食物。 第二,素食可以吃出聪明来。食素者自我感觉往往很清爽,似乎人也变得更聪明了。事实上,这并非只是心理暗示的结果,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因为让大脑细胞活跃起来的养分主要是麸酸,其次是B族维生素,而谷类、豆类等素菜是麸酸和B族维生素的“富矿”,一日三餐从“富矿”里汲取能量,可以增强人的智慧和判断力,使人容易放松及提高专注力。 第三,素食可以吃出财富来。通常,素食要比荤食便宜得多,也很少有用素食做成的"大菜"。所以,食素就不必为生猛"大菜"而埋单,为钱包减负,食素不亦乐乎。 第四,素食可以吃出文化来。素食,表现出了回归自然、回归健康和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文化理念。 张晓梅在《新女人素食主义》一书中写道:只有当你真正成为素食者时,才能深刻地感受素食带给你身体完全不同的变化,以及精神、心灵、性情、情绪全新的升华。她还说:素食可以激发女人蕴藏在身心深处的能量和潜质。因为食素的女人更懂得克制和思考,更易于智慧地生活,能够更多地抵御欲望,不易被诱惑所驱动,在纷扰中仍善于保有内心的坚持和纯净。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素食中的身心修养】:http://www.yipindushu.com/shejiaorenxing/14302.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举手投足发散吸引力——行为举止的美观02-20
2 心理健康教育在挫折教育和社交技巧的培养中09-04
3 2019拒绝一切无效社交02-03
4 全世界社交游戏排行榜09-02
5 著名的晚安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