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短,只是一个过程。理财只是过程中的插曲。
2006年牛市催生了很多人对股市的兴趣。有一个周末我去上海书城,本想买本投资工具书,等到了投资类书架时惊呆了——一群人在书架前挤挤挨挨,我根本无法挤到书架边选书。当时有很多朋友请我推荐股市的书籍,我还提醒他们,炒股不是光靠看几就能学会的。我得到的大多数回答是,没关系,只要肯学,总学得会的。等到2008年,在遭受了50%以上的亏损后,愿意继续学习的人几乎就没有了。很多人受尽伤害,大彻大悟后发誓此生不再碰股票。
我认识一位企业家,一直想从实业转型到投资,2008年也遭遇了50%以上的亏损,但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运气好,碰到这么大的危机时,我才40岁,而不是60岁。我这辈子应该还有机会能再经历一次,有了这次的经验,下一次危机时我应该能赚好多钱。
两种态度截然不同,我想后者的成功概率一定更大。理财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一个能去试着看10年以后的人,定会把理财当做学习的过程,其中无论赚钱还是亏钱,都可以吸取经验,得到快乐。而一个只追逐当期收益的一人,或者把全部家当都压在一个品种上的人,一定不可能以学习的态度对待理财。没有人一生下来就懂投资,成绩好的学生几乎都是因为练习题比别人做得更多,普通的学生做错题后被老师责骂,否定自己,厌恶学习;而优秀的学生做错后,会让下次考试出错更少,学习的动力也越强。 所谓大师一定是体验和思考比常人多,每个投资大师都经历过许多挫折和亏损,但他们懂得学习总结,知道“吃一堑长一智”。所以理财时亏钱不要急,怕的是“吃一堑不长一智”,或者干脆举步不前,让上次出错的成本永远无法收回。 把理财当做学习,把赚钱当做考满分,把亏损当做做错题,如果能换得以后更好的成绩,就能在过程中得到快乐。所以亏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总因为同一个原因而亏钱。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关于“轻松理财”的话题,说实话,如果真的轻轻松松就能赚到钱的话,这世界就乱套了。想赚钱是需要学习和实践的,5种办法能帮你学习“赢的本领”: 第一,坚持看书学习。 第二,拜师交友。 第三,不断实践思考。 第四,让配偶学习。 第五,不要否定自我。 花钱其实不容易 很多人觉得赚钱很难,是一门学问,实际上花钱更是一门学问。如果只会赚钱不会花钱,就像是断线的风筝,飞得再高也没有意义。花钱成功的标准:一是花得开心快乐,二是花得有意义。 有的人有钱后会走两个极端,要么挥霍炫耀,要么吝啬。 炫耀式消费原来主要出现在欧洲贵族和王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平民中也开始出现炫耀式消费。当年日本泡沫经济时,日本人就一反传统的勤俭节约形象,一掷千金。除了买美国人的洛克菲勒中心和油画等艺术品以外,还大肆购买高尔夫球场会员卡、豪华跑车等等。当时这种资金在国际上被称为“日本钱”(Japan Money),受到奢侈品商家的大力追捧。我在欧洲时,有的LV(路易•威登)商店店员看到我是个东方人,直接对我说“库你几哇”(即日文“你好”)。英国著名的服装品牌BURBERRY(芭宝莉)深受日本人喜欢,那段时间在英国的折扣店门口排的队常有20米,都是日本人。由于日本人太喜欢BURBERRY,一有新品上来立即被抢一空,BURBURRY干脆在日本设厂,也只针对日本这么一个国家,特地推出BLUELABEL这个子品牌。意大利牌子GUCCI(古奇)做皮具出名,它在东京银座的店是唯一在意大利以外还卖GUCCI巧克力的。 现在欧洲很多卖奢侈品的商场增加了中文说明书,有人说这代表中国人富裕了,我不敢苟同。但日本人过度消费的形象似乎正在被中国人逐渐取代。我有个朋友一次去日本吃自助餐,甚至因为剩了太多东西,被罚美元。有次我从香港回上海,看到同机的一对夫妇,太太两手空空,先生手里提着七八个大包袋,清一色的GUCCI,如此的体积重量,以至于我觉得需要个扁担才能扛起来。先生明显心情不好,对太太讨好的言语不理不睬。年前我们有人“拿鱼翅漱口”,后来流行悍马车队送婚,我不知道其中有几位真的懂得欣赏鱼翅和悍马。如果只是为了炫耀,那无异于小丑。炫耀是给别人看的,所以为炫耀而花的钱是为别人花的,只有让自己开心的钱是为自己花的。 有钱后并不应该阻止花钱,甚至应该进行一些合理的高档消费,只是要把消费和挥霍区别开。希望在挥霍炫耀方面,我们永远不要赶上当年的日本。 另一个极端是过度看重财富,忘记人生本质,不敢花钱。 海蒂•格林是美国最著名的吝啬女人之一,她和J•P•摩根是同一时代的人。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财富后,通过几十年对房地产和铁路的投资,到1916年去世时,已经是当时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她的吝啬也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她曾花半晚上时间在马车上寻找一枚丢失的2美分的邮票,而这段时间内,她的资产产生的利息就超过一个中等家庭的年收入。她曾坐公交车带着相当于现金的20万美元见票即付的债券去银行,当银行家提醒她该从安全角度考虑坐马车时,她说:“也许你能坐得起马车,我坐不起!”她买隔夜面包,在便宜的公寓中搬来搬去,在丈夫去世后破天荒地买了件新衣服参加葬礼,作为有深厚感情的证明。她因为不愿意给医生付费而导致儿子截肢,她因为丈夫参与投机而与其分居(但在丈夫病中又认真地照顾他)……由于她的儿女都先于她去世,所以她价值1亿美元的巨额财产除极少部分给了她的远亲外,几乎都被国库收纳。 中国有个类似的人,就是《笑林》中提到的那个汉朝的老头。他有钱但没孩子,平时俭朴吝啬,吃穿简单。他每天起早摸黑,经营产业,对赚钱从不满足,当然也舍不得花钱。如果遇到实在推辞不了的乞丐时,就去屋里拿十文钱,边往外走,边减少准备给人的钱数,等到门口时,钱就只剩一半了。他闭着眼睛痛心地将钱给乞丐,还反复叮嘱说:“我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来给你了,千万不要对别人说,否则其他人都会学你来向我要钱的!”老头死后不久,田屋被官府没收,钱则上缴了国库。 人吝啬到了这个程度,其实就是被财困住了,说穿了,就是一辈子白活了。 财产最后的归宿都一样——只有花掉的钱是你的财产,没花掉的是遗产。 我一直觉得花钱其实很难,有人可能觉得我的这个观点匪夷所思,但把钱消耗掉容易,花得开心或有意义却真的很难。 有句古话叫“千金难买我乐意”。秋瑾是很有豪气的女人,“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她能为了自己爱的美酒宝刀而一掷千金,也能为了自己的理想而献出生命,不是为了炫耀,而是真情流露,她的钱花得很痛快。 巴菲特生活很节制,一直住在几十年前买的房子里,但他很享受自己的名望,通过财富和事业的巨大成功,每年哈佛的MBA学生争相听他演讲、与他合影。他只通过捐赠这一件事,就把自己的巨额财富花了出去,这也算花得痛快。 有一位富人每天下午5点左右秘书都会给他准备1万元现金,他因为要想出当天晚上怎样把这1万元钱花掉而痛苦。这也是常说的:我们的钱越来越多,而快乐却越来越少。 很多看似向往的东西,一旦容易得到,带来的边际快乐就会递减。比如,年前很多人吃上根鸡腿就会很开心,现在却忙着推辞应酬;年前有套西装就会很兴奋,现在买衣服却不太有快感了。把钱花得有意义就更难,不信可以试试拿万元钱出去做善事,一晚上花完,第二天接着拿万元钱继续。所以做善事是很难的事情,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需要很多机缘。“施比受乐”,就是说把钱花得有功德并不容易,如果有这样的机缘,需要珍惜。 有个犹太故事,说一个叫霍尼的人看到一位老者在种角豆树,就问老者:“这树要多长时间才能结果?”老者说:“大概70年吧。”霍尼不解地问:“70年后难道你还能活着享用果实吗?”老者说:“我出生时,这世上就有很多先人种下的角豆树,我也要和他们一样,为后人种树。” 如果财富只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那财富的拥有者肯定体会不到其中的真谛。只有将财富用来帮助社会时,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意义。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学习的过程也是财富: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663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关联性陈列原则09-12
2 经典句子,传递生活的温暖与力量09-19
3 【在压力中成长】09-12
4 完成未竟工作09-12
5 经典句子,笑到停不下来的人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