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希望自己心无杂念,不是为了让头脑保持清醒,而是希望我们看问题时可以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
——玛丽•卡罗琳•理查兹(Mary Caroline Richards)
要想改变某个事物,就要先强化你对它的意识。
——蒂姆•高尔韦(Tim Gallwey) 人们不清除脑子里的杂草,就容易被它们的草尖刺到。 ——霍勒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 捕捉是实现掌控的第一个阶段,它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感觉。我用过好几个词来描述这个起始阶段,先后用过“收集”、“清理”、“捕获”等词语。它的基本原则是搞清楚眼前的实际状况,把可能与你关注的事情有关的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它划定了运动场的范围,这样你参加比赛时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四周的边界在哪里。 这个过程是把引起一个人、一群人注意的事项或者一种局面的异常状况分离出来。它暂不考虑应把这些注意事项搁在哪里,这是后面要解决的问题;而是确认困扰你或者不对劲的地方。这一步的效果立竿见影,有些还相当深刻。 一个特定的人或者一种具体的局面,如果他/它的很多事务不会使人分散精力,造成压力,就是所谓的“进展顺利”。灯照常工作,前台照常迎来送往,孩子们在学校里很乖,父母一切都好,你的血压很正常,你顺利度过了又一个平常的日子,你压根儿想不到它们,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 只有在你内心的雷达屏幕上闪现出或大或小的故障信号,显示可能存在失调或失衡的状况,你才会意识到它们。比如房间很冷,你口渴得厉害,你收到妹妹发来的一封气呼呼的电子邮件,打印机不能使用新的格式打印,有人提到的一个工作机会让你动心了。也许你的公司遭遇负面报道,或者正面报道让你公司的业务突然应接不暇,上上下下顿时繁忙起来。 这类纷扰会时刻发生,是现实世界的常事;我们必须处理遇到的麻烦,才能过好每天的日常生活。但纷扰不会自动消失,如果我们不能妥善地、建设性地解决它们,它们就会抓住我们的部分意识不放。 现实情况是,所谓的大事早已被归入大事一类。它们被收集在心灵的某个角落,在这个角落,我们不方便把它们与性质类似的其他事情进行对照,做客观的检查和分析。而如果任由它们在潜意识的泥沼里打滚,它们就相当于“已经被遗失”了。 当你觉得有点儿心神不宁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搞清楚什么让你不安。如果你思绪混乱,那么,必须搞清楚让你心情平静不下来的所有可能的原因。 换句话说,一有心事,就把它白纸黑字地写下来或者记录下来。你可以把它潦草地写在纸上,打印出来,可以写在白板上,也可以对着录音机说出来(这个方法有个缺点,除非你回放录音或者将它誊写在纸上,否则它还是留在你的潜意识中)。你可以把它添加到清单上,也可以单独写在一张纸上,放进工作篮。用什么方式把它抓出来并不重要,只要把它从脑子里移出来,转化成随时可以追踪查看的形式即可。 团队或类似的群体也可以采用上述方式,不过资料和观点的收集要能被所有成员共享。让大家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另外,如果专门有人在白板或者共享的电脑屏幕上把大家的想法写出来,效果奇好。 自我大脑清扫 这些年我一直在讲授和培训无压工作的艺术。理清思路作为获得掌控的第一步,在个人和群体情况下所呈现的形式千差万别。最基本、最彻底的形式我称之为“大脑清扫”(mind sweep)。 我们早期在公司的“工作流程培训”(Work Flow Coaching)课上开展一对一的辅导时,带领学员做过一个练习,即全面扫描,把引起他们注意的事情一网打尽。具体做法详见《搞定Ⅰ》(最新版)。其实它的实质很简单:不问原因,找出你认为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改变、需要考虑的所有事情,在指定的地方给它们创建一个临时搁置点。工作篮是个好办法,列清单也可以起到相同的作用。 我们对客户启动这个步骤,首先扫描一下他的四周:办公桌上、桌下和旁边放着什么东西?书架、书柜、抽屉、文件夹、衣柜里有些什么东西?公文包里装着什么东西?墙壁、公告栏和白板上写着什么东西?凡是办公文具、装饰、参考资料或办公设备以外的物件,都是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们占据了客户相当一部分注意力。角落里坏了的打印机、墙上要更换的木版画、角落里等待修理的网球拍,还有四处散落的成堆的文件、杂志、信函和文件夹,都需要清理收拾。我们对这些东西不予评论,只问客户一句:“你注意到这个了吗?”让他来发话。当然,很多人一开始坚持说:“放在那儿没关系。”一旦他真正参与进来,马上就认识到,他本来一直想处理它们的,却不知道从何入手。 我们把这些待处理的物件统统放进工作篮(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东西太多,在工作篮周围还放了一小堆)。然后我们请客户再想一想,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引起他的注意、却还没被收到某一处的。答案总是还有。他回头梳理、列出清单时,总能想到几件事情。我们建议他把这些事分别写在纸条上,投进工作篮,事后处理起来就简单多了。因为人们可以专心考虑一件事并做出决定;但如果想一次性地思考清单上的一长串事务,就容易犯糊涂(必要时挨个处理一长串清单,也是可以起效的)。 为了方便捕捉心事,我们还提供了一份“未完成事务提示清单”(Incomplete Trigger List),用来核对工作和生活中引起我们注意的诸多日常事务。引起我们注意的事项可能分别属于意识的多个层面,在没有外界帮助的条件下,很难一次性把它们全部想出来。好的提示清单能刺激大脑,揭开深藏在心底的事务。(读者如有兴趣,也可以参照附录1的“提示清单”自己试试。) 在我们的培训课上,大脑清扫和整个收集过程这一步要花1个小时到几个小时的时间,看需要整理的材料多少而定。一般来说,越是资深、成熟的客户,他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越长,整理出来的材料就越多。一个人承担的项目越大,职责界线越模糊,引起他注意的事务就越容易堆积。还有,他在某个岗位工作的时间越长,积累的问题就越多。除非他能自觉地定期清理和调整这些事务,否则,生活和工作中的“垃圾”就可能随处可见,以致长久盘踞心中,难以撼动。 更细微的材料 一般来说,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显而易见尚未完成的事务,比如办公室的项目和状况、家里的事、你天天打交道的人等等;此外,每个人常常还有一些分量更重的事藏在心底,不是那么一目了然。 要把这些心事找出来,可以用关注层面作为核查清单。关注层面分6级(从某种意义上讲,每个人的心事都可以分成这6级),却更微妙,更难以捕捉。你对自己许下的远大承诺有时很难把握,你是否有能力、是否愿意关注在这些层面引起你注意的事,就成了灵感和直觉判断的源泉。实际上,你的心事越是微妙和隐晦,事后证明,它就越重要。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获得掌控:捕捉: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857.html
推荐文章
11-20
1 电子商务文案正文案例分享09-12
2 E-learning的运营管理11-20
3 车险怎样全权代理11-20
4 电子商务的文案案例09-12
5 经典句子,逗你笑到脸抽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