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些行业,特别是小批量、多品种行业,产品的配置随客户的具体需求而不同。为了规避库存风险,企业就采取订单驱动的业务模式。这种情况下,需求计划似乎就可有可无。其实未必。
其一,订单驱动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客户的订单。供应周期长,为了尽早驱动供应,销售往往等不及客户下订单,就开始给供应链指令,开始准备原材料和生产。在信息系统里,供应链看到的是“订单”,其实仍旧是预测。在供应链部门,越是到后端,人们越是分不清这是真正的客户订单,还是销售的预测。他们误认为是订单,其实是预测。当没有完善的需求计划流程时,此类预测的随意性较大,造成后续的种种库存问题。
其二,对于长周期物料,如果等到客户订单下达,供应链就没有充分的响应时间。作为应对措施,有些企业会对长周期物料进行单独预测,提前驱动供应商。在很多企业,没有产品层面的需求计划,长周期物料的预测往往不尽人意。比如有些企业让工程师来预测。工程师虽说负责配置订单,但往往不是最佳的人,销售是。但因为需求计划流程未建立,销售在此类长周期物料的预测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果呢,长周期物料的计划质量不高,库存问题多。
所以说,表面上看是订单驱动,其实还是离不开预测,也就离不开需求计划。如果订单驱动能够有效取代需求计划的话,公司的库存水平就应该很低。而现实正好相反。在一些小批量行业,比如设备行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库存的周转率往往也就一年三两次,这意味着企业手头压着高达半年的库存。这库存是哪里来的?预测失败、订单取消往往是主因,而这又是需求计划缺失或者不完善的后果。 另外,小批量行业往往在供应链的后端,需求的放大效应(“牛鞭效应”)肆虐,行业的大小年、淡旺季明显,客户订单的提前期有限,而供应链产能的准备周期很长,所以更需要良好的需求计划,以推动中长周期的产能规划。在北美,半年的滚动计划是这些行业的普遍做法。 需求计划被忽视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企业快速成长后,组织、系统和流程都跟不上,没法有效对接营销和供应,没有能力做出合理的需求计划。比如上面提到的企业,每年都是百分之几十的复合增长率,十多年就成长为一个几百亿的庞然大物,组织、业务的复杂度大增,首尾无法相顾,销售与供应链沟通困难,见面就是互相掐架,根本没法有效协作,制订可行的需求计划。老总当然知道,自己拍脑袋做需求计划问题多多,企业走的其实是以产定销的路,库存与客户需求不匹配,销售和客户的抱怨想必他是听多了。作为老总,他想必也理解,自己的工作不是制订需求计划。但是,销售和供应链没有能力协作制订需求计划,两个职能坐在一起就扯皮,议而不决,市场需求又时不我待,老总就不得已赤膊上阵,一竿子插到底,成了公司最大的计划员。结果是一旦转为买方市场,库存就成了大问题。可以说,需求计划的缺失,也是企业管理能力不足的体现。 这种现象很普遍。有个企业在文具行业异军突起,发展到几十亿的规模,在需求计划上同样磕磕绊绊。文具行业的淡旺季很明显,高峰期主要是暑期结束,学生返校时。销售做需求计划的时候,走的是以销定产的路,给生产和供应商带来严峻的季节性产能问题,就是旺季忙,淡季闲,后面都是高昂的成本。供应链屡屡抱怨,销售说,那你来做需求计划吧。供应链从来没干过这活。他们的供应链找到我,问有什么样的软件可以帮忙。我说,这问题不是软件问题,而是流程问题,即供应链如何与营销达成共识,制订出合理的需求计划,兼顾供应链的产能限制和营销的业务需求,成为驱动整个公司和供应链的唯一数字。流程理顺了,才可以谈软件系统的问题。 这就是销售与运营协调的一大目的,需求计划看上去是单一职能的成果,其实需要跨职能协调,因为它是销售与运营计划的核心。单一职能决策,要么是销售害供应链——以销定产,旺季到来时就成了生产和供应链的噩梦;要么是供应链坑销售——以产定销,为了消化产能而在淡季造出一大堆库存,就成了销售的麻烦。 那么,需求计划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需求计划:从数据出发,由判断结束 对于大多企业来说,不管需求变化有多大,总是以重复业务为主。所以说,需求历史蕴含着很多信息,比如主要客户、主要区域、需求的季节性或周期性等。这些都可以作为需求计划的起点。也就是说,凭借历史需求,运用一定的数理统计模型,我们可以制订需求计划的初稿。可参见相关示例。数理统计模型很多,常用的有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时间序列法、指数平滑法、线性回归法等,大家可以参考专门的书籍。不管怎么样,这里假设历史有一定的可重复性,根据过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未来的需求。 当然,我们也知道,历史数据代表的只是已经发生过的,而需求计划是对未来的预测,有未知的成分。已知的信息作为数据,储存在企业的信息系统里;未知的信息则作为判断,储存在人的脑袋里。具体地说,就是销售和客户的脑袋里。比如新产品要导入,对老产品的需求会下降20%;要做促销,需要给历史需求打个富裕系数30%等。越靠近前端的客户,此类信息越多。这些对未来的判断,销售需要以备注的形式列出来,比如“第四季度假日多,总体需求会低于第三季度”,以修正基于历史数据的预测。 可以说,历史数据是需求预测的定量因素,销售、客户的判断则属定性因素。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最好的需求计划。这就是需求计划的“从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如示。 需求计划:由历史数据开始(示例) 需求计划:由(历史)数据开始,由判断结束(示例) 根据需求历史和未来判断制订好需求计划后,下一步要与供应链和财务计划协同,因为需求计划需要供应链的执行能力和财务资源来支持,比如需要建多少库存,增加多少产能,雇多少员工等。财务评估是需求计划的一部分。如果需求计划显著超出供应链的能力或者公司的财务资源的话,调整需求计划也是解决方案的一种选择。这就是说,一个好的需求计划必须考虑实现它的成本,必须同供应计划、财务计划协同。 当销售、供应链和财务达成一致的时候,最终的需求计划就被呈现给主管营销的副总,一边是该计划要达到的销售目标,一边是实现该计划所需要的资源,由副总来拍板决定。一旦拍板,需求计划就形成了驱动供应链的原动力,层层分解为产品主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生产计划,进而是生产控制和采购执行。各职能就投入资源来执行,不仅是供应链,而且是销售。供应链按需求计划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要保证能卖掉。这也是为什么需求计划的最终责任人是主管销售的副总。这其实也是销售与运营计划的整个过程。 几周过去了,最多一个月,需求、供应情况发生变化,就得更新需求计划,以及相应的财务和供应计划,整个过程又来一次。这就是销售与运营计划的定期更新。 销售与运营计划是企业的两大主干流程之一,另一个是集成产品开发。这两个流程驱动企业的绝大多数资源。如果说集成产品开发的目的是开发一个好产品,解决从0到1的问题的话,那么销售与运营计划的目标是完美订单与合理成本,解决从1到N的问题。可以说,需求计划是从1到N的起点,决定了从1到N能否成功,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既然需求计划这么重要,那么该由谁来做? 在销售与运营计划做得好的企业,有个职位叫需求计划经理或者需求经理,负责分析历史需求数据,协调销售、市场、客户、产品、品牌、供应链、财务等多个职能和高层管理,制订需求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个全职岗位。如示。试想想,这个岗位对前端要协调几十、几百的销售人员,对后端要对接产品、供应链、财务、高层管理等,收集各职能的意见,并整合到数据分析中,不是个全职岗位,根本做不过来。 需求计划经理是跨职能协作的聚焦点,需要是个全职岗位 这也是需求计划做得好与差的一个标志:公司规模大了,没有全职的需求计划经理,需求计划注定是一地鸡毛,给后端的供应计划和供应链执行带来莫大困难,也注定成本做不下来,速度做不上去,库存问题多多。 比如有个公司,规模是十几亿元,说大不是很大,说小一点儿也不小,尤其在小批量行业。它为手机行业制造加工设备,一大问题是需求复杂度高,来自不同的客户、不同的厂区、不同的生产线,很杂乱。销售提需求,工程师配置物料清单(BOM),供应链得跟几十上百号人打交道。这里的根本问题是缺失了需求计划经理这个职位。虽说公司有几个需求计划员,但他们的任务主要是向供应链催货,而不是做需求计划。跟很多需求计划比较初级的企业一样,这个企业的需求计划由总裁敲定,是总裁的兼职工作。总裁其实扮演的是需求计划经理的角色,但根本没有精力协调那么多的职能和人员。没有需求计划经理作为焦点对接人物,需求计划一盘散沙,做不好也就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常见的问题是,需求计划应该归哪个职能?这取决于需求计划流程的成熟度:当需求计划流程成熟时,每个职能清楚自己的角色和职责,需求计划可以划归供应链职能。这样做有利于集成、优化需求与供应计划,在一些成熟的行业比较常见。这就相当于在家里,妈妈对大家都很了解,爸爸和孩子们只需要告诉妈妈饿不饿,想吃点什么,妈妈就能判断大家能吃多少(需求计划),并做出来。需求计划和供应计划都由妈妈做,扯皮的事情就少,优化的空间较大。 需求计划归哪个职能 但是,当需求计划流程尚不成熟时,需求计划必须归销售或者市场,即最接近客户需求的职能。在这种情况下,需求信息没法有效传递给供应链,需求计划如果设在供应链职能,供应链就没法有效获得营销端的需求信息。供应链作为内部支持职能,很难驱动营销完成相应的任务,注定需求计划做不到位。需求计划流程不完善,跨职能协作有限,就相当于下馆子,食客与大厨互不了解,没有有效的沟通渠道,于是食客必须得自己决定吃什么,吃多少(需求计划),然后大厨严格地照单上菜(供应计划)。这种情况下,我们不熟悉菜量的大小,经常点多,就跟销售提需求时一般都会虚高一样,优化的空间相对较小,却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做法。 那么,什么是需求计划流程呢?这就是前面描述过的销售与运营计划流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周而复始的三部曲(见):第一步是从数据开始——需求计划经理在历史需求数据的基础上,用统计模型导出需求预测的初稿,这是需求计划的定量分析部分;第二步是由判断结束——销售、市场、产品、品牌、高层管理、最终客户提供反馈,对需求预测做出调整,这是需求计划的定性分析部分;第三步是跨职能达成共识,结合历史需求和各职能的意见,得到集合公司最佳智慧的“同一套数字”,驱动从营销到供应商的整条供应链。 达成共识意味着两层共识:在具体的产品层次,需求计划经理协调销售计划、需求计划和供应计划;在产品线层面,销售副总协调更高层次的销售、需求、供应和财务计划,以及处理产品层面未能达成的共识。这样,最终的成果就是“同一套数字”,驱动营销和整个供应链。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订单驱动并不能取代需求计划: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68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之语,奏响着情感的交响09-12
2 经典句子,让你笑到没朋友!09-12
3 经典句子,思想者的语言盛宴09-12
4 经典句子,幽默与情感的奇妙交织09-12
5 经典句子:文学与心灵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