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稳定性是存款经营管理的重要目标,要搞好存款稳定性调控,首先应了解影响银行存款稳定性的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有的放矢采取各项不同的具体稳定措施。
(一)存款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1.将各类存款按稳定性差异分为
(1)易变性存款,如活期存款,该种存款商品没有法律的期限约束力,利率最低。某些国家不仅不支付利息还要收手续费,存款人存款目的是方便支付和安全,因此利率手段对易变性存款的稳定调控基本是无效的,但是市场物价、通货膨胀则对活期存款的稳定影响很大。 (2)准变性存款,如通知存款、一年期以内定期储蓄存款或定活两便存款,这类存款虽然在期限上有约定,但基本无约束力。然而该类存款有相当部分是因获利动机存入的,所以当银行需增加存款稳定性时,可采取适当调高利率或增加此类存款流动性方式进行调控。 (3)稳定性存款,主要是一些专项存款、大面额可转让存款和中长期定期存款,此类存款受存款协议、章程的约束提前取款的可能性很小,是所有银行存款中最稳定的存款。 2.客户的数量和质量因素 一般人们总是认为银行客户越多存款也就越多,其实不然。一定时期的经济规模下,客户增加而每个客户的平均存款却可能数量减少,客户减少却可能人均存款数量增加。众多小客户的此存彼取对银行存款资金的稳定性实际影响很小。然而每个客户的质量有差异,有人曾粗略地对我国现阶段银行存款客户做过分析统计,结果是大约80%的存款集中在20%的客户群中。因此,只要抓住了这些存款高端客户并且通过高质量的服务稳定这些客户的平均存款余额,银行存款资金稳定就有了保障。如果只抓客户数量或只抓高端客户忽视服务质量,那么银行平均存款就不可能稳定增长,即使户头增加也是空的。 3.存款的动机因素 保管性存款动机相对于投资性存款动机其稳定性强,而投资性存款动机则比出纳性存款动机稳定性强。这是因为保管性存款动机实质是想借用银行的安全保险设施,目的是避免露富、泄密以及为将来消费积累财富;投资性存款动机目的是食利或等待货币升值,所以在市场利率较为稳定和有利可图而其他金融商品风险较大时,此类存款的稳定性也较强;出纳性存款动机目的则是借助于银行快捷方便的转账结算网络进行商品、服务交易而不是通过存款牟利或让银行保管,所以此类存款尽管存款频率较高但其支取转账的频率更高,其存款稳定性是最弱的。 4.存款主体的行业因素 存款主体的行业及其生产经营特点对于存款的稳定性而言也是一项重要因素。例如批发行业比零售行业的存款稳定性差,零售行业则比工业企业存款稳定性要差;机关事业单位的预算外存款比预算内存款稳定性要好,企业的专项存款比其往来户存款稳定性要好得多。 (二)存款稳定性的衡量 存款在银行里是时时刻刻变化的,影响存款稳定性的因素很多,正确衡量一个银行存款稳定性不是一两个指标能说明问题的。但是我们可以把动态变为静态,将不同时点的静态平均存款余额排列起来就能大致看出该银行存款增长稳定与否的走势。下面介绍几种分析衡量存款稳定性的具体指标: 1.银行月平均存款余额=银行30天存款额累计/30天 2.银行月平均客户存款密度=银行月平均存款余额/银行月平均客户数 3.存款平均占用天数=存款平均余额×计算期天数/存款支付总数 4.活期存款稳定率=活期存款最低余额/活期存款平均余额 5.定期存款稳定性分析表 银行负债结构的分析和调整 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除资产负债表上各项负债比率之外,经营管理上主要指其负债的期限结构和利率。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可以改变资金的借入成本,也可能会改变银行资金流动性和可用资金的额度,而且一项结构的变化可能影响另一结构向相反的方向变化。例如增加活期存款类的低息负债可以降低银行的资金借入成本,但因需要多缴存款准备金而影响可用资金额度;又如银行的长期负债增加,可增加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然而长期负债属于高利息负债,必将导致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利润下降。因此,因地制宜地、适度地对银行负债结构进行调整是银行家在负债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任务。 (一)西方国家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调整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反应灵敏的西方商业银行相应调整了自己的负债结构,其调整变化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存款业务中,银行存款重头已从活期存款转向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以美国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商业银行为例,定期存款加储蓄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率从1960年的31%已上升到1981年的66%,而活期存款比率则从66%下降到25%。其他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存款负债比率结构也出现了相同方向的变化。其原因主要是法律禁止支付活期存款利息,而同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不断上升。此外银行电子服务、定活期转账的便捷也大大压缩了企业和个人活期存款账户的余额。 2.在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业务比重逐渐下降,各种期限和方式的借入资金比例则逐年上升。这种情况是西方国家货币市场日趋完善,直接融资金额不断创新高情况下银行希望摆脱存款被动性的必然结果。 3.在近年银行负债业务中,不付息的存款占比逐年下降,付息及高息存款占比则逐年上升,银行的存款成本出现上升趋势。如美国投保联邦存款保险的商业银行,1985年无息存款与有息存款的占比分别为22.3%和77.7%,到1990年占比则变成17.2%和88.8%。除上述主要原因外,占比变化与同时期西方国家中央银行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也有直接关系。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一些变化,为后来这些银行跳出传统业务的约束、逐渐扩展长期信用业务创造了前提,还为银行采用多种形式的流动性管理,尤其是资产负债的管理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同时也提高了银行的保本点进而扩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调整 我国的经济体制和企业、市民理财思维方式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它们是: 1.存款类负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即使这两年存款利息逐年下降,取消了保值贴补和有奖储蓄并且征收利息所得税,但个人的存款热情不减反增,储蓄存款余额每年(连续十几年)增长,至2002年末更是达到了11万亿元之多。2008年国内股票市场牛市转为熊市,上证指数接近二千点,但银行存款仅是增长率变化而已。 然而同样的存款利率标准,各种存款及各银行存款吸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因此国内的股份制中小银行主要抓人均存款的增长,注意力主要放在吸收企业活期存款,资金来源的不足部分通过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等方式调剂。 2.各银行的活期存款比重上升,增速高于定期存款。这一方面是这几年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不断下降所致,另一方面则是银行为降低银行存款成本而主动采取各项措施,推广新型电子金融商品,将社会各阶层的工资奖金和证券投资保证金都转为活期存款,以及鼓励持卡消费和投资因素所致。如此在存款成本下降的同时却导致了银行存款负债的平均存款期缩短,负债的稳定性下降、波动性上升的结果。 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过猛。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城市居民和务工农民的货币收入每年都在增长,而国内各地的社会保障水平还很低、很不完善,为将来的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工具的消费储备是近年来银行储蓄存款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而国内许多银行资产质量差、投资受限制的情况增加了银行负债风险度,银行的存贷利差也在逐步缩小。国内银行负债的结构调整就是要针对银行的不合理负债结构,着眼于银行资产业务的特点和对资金来源的不同需求进行适度整合,以实现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偿还期比例对称、保持适度的利差,开辟货币市场渠道,增加借款比重,减少国内银行对存款负债的过度依赖,以增强银行主动负债的能力,使商业银行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得到充分、和谐的体现。 1.名词解释 可转让定期存单NOWS账户银行票据转贴现回购协议结算保证金可转债存款成本易变性存款存款保险 2.简述题 简述存款业务性质和法律特征。 银行存款越多越好吗? 简述我国的负债创新品种。 商业银行应当如何计算和控制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如何进行负债的流动性和负债结构管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存款稳定性的调控: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593.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终身雇佣制09-13
2 越少越好09-12
3 回顾——主编的教诲09-12
4 78 个经典句子,让你受益匪浅09-12
5 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