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KM目前正走出总部的研发部门,我们把自己的KM目标定为“三个一”:一分钟内找到工作必备知识,一天内在社区上得到问题的响应答复,前线项目完成后一个月内可获取其总结经验。2014年年中,我去了某个国家,我们软件公司的第一个“全IT”交付项目在这个国家部署,项目取得了成功,我们的客户也很满意。
华为总部的能力中心请了一位KM专家前往该国引导“知识回顾”,花了三天的时间了解华为如何成功地交付了项目。第三天的下午4点,在回顾会接近结束时,这位专家问还有没有人要说什么,大家都笑着说:“我已经被掏空了!”
这就是KM实际为我们所做的:当项目顺利完成后,我们必须用KM方法来收集获得的所有经验教训。当项目开始时,我们必须用KM方法来确定项目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知识的差距在哪里,以及我们可以要求获得公司的哪些资源来帮你实现目标。
总而言之,过去几年,KM工作的开展一直比较困难,因为我们所在的部门离业务部门如此遥远,所以业务部门不能总是马上就能了解KM。研发部门以前的成功是由于研发的同事对KM有兴趣。我们抓住了这次机会和专家顾问的影响力,逐步撬动,争取实施。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我们的顾问曾经给了我们一些经验数据,告诉我们:“在100%获取的显性知识中,通常只有5%可应用于现实世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果你只做显性知识的管理,这意味着你95% 的工作都浪费了。显性知识的传递经历了收集;隐性知识的传递经历了对话。中国有一句古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的确是至理名言。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在项目期间的学习,做到我们所说的“事前学、事中学、事后学”。这种学习是经过项目检验的,并且非常有效。当然,过程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你必须说服人们这样做(即事前学、事中学、事后学),并且这么做将是有效的,这很难。这就是为什么走这条路一直这么困难。 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我们不比许多其他公司先进多少。从我在许多公司的演示中所看到的,他们在显性知识的管理上都很出色,特别是知识库的建设。在华为公司,许多部门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知识库,所以我们的第一步不是从这里开始,因为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我们正在走的路线要求我们先证明自己的价值,然后证明我们能做得更多。这是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经验中分享的。 KM在华为公司的现状 这是我们2014年宣传的全部情况。我们在研发部门做KM,在每个业务团队都有试验案例,至今基本上都在运行。凭借华为公司当前的敏捷开发过程,我们每个项目都有一个重点的KM计划,对于产品版本中的每个迭代,我们都进行迭代后审查,在版本的最后阶段,我们做一次充分的回顾。这是我们目前测试的一个计划。在研发部门内部,我们已经普遍推动了这个计划。 对于平台,我们没有强调太多。我们的平台仍然不像其他平台那样关注“可上网”,但我们确实关注了几点。 首先,我们关注解决现实问题。我们有一个试验用户在我们的社区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困扰了他两个月,但是刚过5小时,他就得到了完整的答案。这样的成功案例是唯一可以让用户开始信任和依赖我们社区的方式。我们的社区每月平均产生1 600万的网页浏览量,其中88% 与团队活动有关。基本上每个用户都会在某个时刻加入几个小团队,我们正在关注将这些团队发展成真正的实践社区。谈到实践社区时,我们有一个标准,就是超过70% 的内容应该回答关于基层业务的问题。许多人认为这个标准太严了,但从华为公司的角度,我们从头开始,社区的核心原则是帮助用户解决业务问题,或帮助业务团队解决关于业务创新的问题。华为目前有3 500个团队活跃在我们的知识分享平台上,但目前,我们已经确定只有一个团队实际达到了实践社区的标准,这就是我们的知识管理者社区(KM专家的实践社区)。在知识管理者社区论坛,任何问问题的人都会在1小时内得到答案。 其次,我们关注人,我们做了微访谈、荣誉称号、奖章和特别标题,来奖励我们的用户和实现自我。每年我们都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用户在我们的社区讨论他们的需求,并采取措施在我们的经营目标中实现它们。 最后,我们关注内容建设。在华为的社区,“内容值得阅读”是吸引和留住用户的关键要素之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不断鼓励、开发和推广优质内容。在我们社区的月报上,我们选取用户写得最好和最受欢迎的内容,并重新发布它,甚至领导层也会看它。我们还收集有关热门话题的优质内容,像互联网和大数据,并重新发布给目标受众。 2014年,我们支持了一个发展得非常好的技术实践社区,只用了半年就解决了500多个业务问题和现实问题,平均响应时间不超过1小时或更少,并且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关于硬件设计的详细问题。这个社区不仅由我们的知识管理者运行,还有几位高端硬件专家,他们看到了这个领域内的需要并采取了行动。当然,这并不容易,因为公司中的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KPI(关键绩效指标),找到对此热衷的人不容易。这个实践社区是我们业务领域最优秀的实践社区之一。 这使我们回忆起在华为公司我们对KM的信条: KM的价值并不取决于知识或信息技术,而取决于组织成员对知识的使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从总部奔赴一线: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58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的精彩呈现,你看到了吗02-01
2 定量包装一定要有产品信息吗为什么错误01-29
3 创新创业思维导图09-12
4 经典语句,编织着情感的纽带09-19
5 【细节影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