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控制是银行高层管理人员对银行运作的一种监察措施,包括策划、控制、决策、评比、奖励等机制。部门核算与这五个机制之间都存在密切的关系。
部门核算中对成本处理方法的选择、设立标准成本的要求影响管理策划,它要求各个部门编制自己的业务指标,对部门的预算盈利和成本支出作出估计,这样有利于资源的及早分配。
通过部门核算制定的一系列指标,能有效地收集部门实际收支情况,为管理控制指明方向。
经过部门核评后,如发现部门的实际表现与预算计划有明显的偏差,高层的管理决策受此影响,就会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部门行为,比如改善经营管理方法加强成本控制等。 部门核算不但提供各个部门之间的横向比较数据,还为部门提供历史纵向的比较数据,这种比较反映出来的成绩变化就会成为单位将来分配资源的基础及执行奖励制度的参考数据。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 内部评级的概念和意义 内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在满足监管部门规定的一系列监管标准的前提下利用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反映银行风险并确定信用风险最低资本要求,确保银行资本充足的方法。 内部评级法是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核心,也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内部评级对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金融工具价格的决定提供重要依据,为客户综合授信提供依据,作为提取坏账准备金及经济资本的分配的基础,为管理者风险决策提供参考。此外,它还是商业银行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一个有效的内部评级系统主要包括评级对象的确定、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评级方法、评级考虑的因素、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跟踪复评和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利用等。与发达的大型国际性银行相比,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不论是在评级方法、评级结果的检验,还是在评级工作的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内部评级在揭示和控制信用风险方面的作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适应新巴塞尔协议的监管要求。新协议最主要创新之一就是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IRB法)。该方法包括两种形式,一是IRB初级法,二是IRB高级法。该方法以银行自己的内部评级为基础,有可能大幅度提高资本监管的风险敏感度。新协议修改内容反映在对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新协议代表了新的监管趋势和要求,作为被国际金融界普遍认同的国际标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如同商业银行必须遵循的银行经营与管理的“ISO标准”一样,只有满足了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才能在日趋国际化、多元化的市场中得以生存与发展。 其次,建立内部信用评级体系是提高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未来商业银行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管理水平的竞争。内部风险评级体系通过将统计信息、财务信息和管理经验有机结合的方式,为银行提供多维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管理手段。内部风险评级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降低资产损失、准确计量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而且也要求银行在经营理念、组织体系、管理手段三个方面实现突破。 最后,内部信用评级体系可以推动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建设。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包含了许多成熟、健康的风险管理理念,这些观念渐渐被人们接受,并形成银行信用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建立内部风险评级体系,可以不断地将传统风险管理中的合理部分上升到信用文化层次,使内部评级成为体现和贯彻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一个有机部分,推动和保证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连续和持久性。 内部评级考核的组织和步骤 (一)内部评级考核的组织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考核的组织,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建立内部风险评级体系,从观念、体制和手段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以适应央行的监管,实现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接轨。具体来讲,应当建立在广泛收集、总结各国先进与成熟经验基础上,积极学习国外同业的成熟经验,引进其评级思想技术,建立与国内同业进行数据共享与合作开发评级参数,制定具有相当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内部评级制度。 在银行内部评级考核的组织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和完善以资产五级分类为基础的信贷资产质量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IRB体系。 2.抓紧银行信息系统的改造和建设,为建立IRB评级体系做好信息资源的准备。 3.加强评级的组织工作和控制过程。 4.引入优胜劣汰用人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实行IRB体系做好人才准备。 (二)内部评级考核步骤 1.确定评级对象 大多数国际性银行采用一维的评级系统,即仅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进行评级。有一些银行则使用二维的评级系统,即既对债务人评级,又对金融工具评级。前者是对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综合财力的评价,即对借款人偿还非特定债务及对外部支持的依赖程度的综合评估;后者则需要根据不同债务工具的具体特点,如抵押、优先(次级)结构等,对特定债务的偿还能力进行评价。 2.确定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 信用级别和评级符号是内部评级考核中的度量衡。各银行确定的信用级别和相应的评级符号有所差别。按照国际标准,银行的内部信用等级可以分为九级:最佳级(AAA)、很好级(AA)、较好级(A)、一般级(BBB)、观察级(BB)、预警级(B)、不良级(CCC)、危险级(CC)和损失级(C)。一般级(含一般级)以上是贷款等级。银行不能批准信用等级在观察级(含观察级)以下客户的贷款申请。贷后检查发现借款企业信用状况发生变化,银行可以变动借款企业的信用等级。当借款客户的信用等级下降到观察级(含观察级)以下,银行应该采取资产保全措施,保证银行贷款安全。 3.评级方法选择 国际性大银行的信用评级方法大体可分为三类: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有约束的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和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以上分类可被看做从依靠定量技术为一端到依靠经验和定性分析为另一端的连续过程中的不同点,但只有少数银行使用以统计为基础的方法,如以违约率模型作为评级的唯一基础。以专家判断为基础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专家的判断。在使用这种方法的银行中,有的完全不使用统计模型,有的则利用统计模型的结果作为评级的基点。而大多数国际性银行采用了介于两者之间的评级方法,即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4.确定评级参数 由于影响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多数国际性银行在评级时除了考察借款人财务状况,包括资产负债情况、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充足性等因素以外,还会考虑经济周期的影响、行业特点、市场竞争态势、管理水平、产权结构等对借款人偿债能力的影响。行业分析在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结构和主要风险因素各不相同,只有通过行业比较,才能比较客观地估计不同行业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水平,并使不同行业的信用评级具有可比性。为此,一些国际性银行非常重视对行业的研究和跟踪分析,并按不同的行业分别设立机构,每个行业机构下设置客户经理部、行业评估专家组、风险评估专家组和业务处理组。 5.对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分析 在长期的业务开展和内部评级过程中,国际性银行积累了大量有关借款人和交易对手的数据资料,包括特定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历史违约情况,从而可以根据这些历史数据对每一信用级别的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的严重程度进行估计,检验内部评级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不断提高评级质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部门核算与银行管理控制关系: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512.html
推荐文章
09-02
1 情感短语经典俗语09-12
2 变中求胜的积极心态09-13
3 相似性和比拟:无量纲量和尺度不变量09-12
4 经典句子的芬芳,弥漫心间09-12
5 顾客偷盗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