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时曾做过一段时间家教。那时我会根据学生的情况、特点来制订课程,并思考怎么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件事—我发现,那些数学不好的孩子(尤其是小学生、中学生)在遇到自己不太擅长的问题时,常常缺乏把握问题本质的能力,只会来回组合问题中的数字,百思不得其解。
“无法把握问题的本质,苦苦挣扎却得不出答案”—若要让我对此开个处方,那么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准确理解那个问题“问的到底是什么”。是时间,还是数量?是角度,还是人数?而现实情况是,不少学生真的连这个问题都没弄明白。若不能先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背再多公式、记再多解题方法也是徒劳。
对于这些学生,我首先让他们做一种练习:只回答题目“问的到底是什么”。知道不用答题后(虽然后面还是要答题……),学生们瞬间轻松了不少。他们习惯这种练习后,便能够自然而然地回答这个问题。当他们清楚地了解“问的到底是什么”以后,我开始试着让他们解题,结果有人一下子就得出了正确答案。学生仅仅通过冷静思考“问的到底是什么”便得出了正确答案。仔细想想,这真是挺不可思议的。
我碰到过走入社会后依然无法正确回答问题的人,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少。我问“还需要几分钟才能做完这件事”,对方却答“我立刻着手去做”;我问“这件事你能处理吗”,对方答“问题的原因是……”。 当事人虽然的确认真回应了,却显然没有正面回答问题。在我的英语不太好的时候,我曾去澳大利亚工作过一段时间,因为尚且做不到完全听懂他人的提问,所以只能通过猜测大概意思或是联想相关信息做出回答,有时甚至有过“糊弄一下得了”的想法。因为我无法明确理解工作指示的全部内容,所以对于那些不确定是否是安排给我的相关工作,我只能全部做完,不敢遗漏。想必我的澳大利亚同事也能感觉到我的英语不太好,所以总是主动从我条理不清的回答中找出他们想要的答案。 但是,如果两位同用日语交流的日本人之间频繁出现这样答非所问的情况,那就实在有些不可原谅。至少对于“还需要几分钟才能做完这件事”这样的问题,应该回答“还需要××分钟”吧?如果实在不确定,也应该回答:“抱歉,因为我目前还无法确定,所以××分钟后再回答您吧。” 不能准确理解“问的到底是什么”时,那就先搞清楚这个问题,再去寻求问题的答案。 养成准确把握“问的到底是什么”并正确回答问题的习惯,这能帮我们锻炼本质把握能力。 再举一个关于问题本质的例子: A因许久未回老家了,打算回去看看,可是回到老家后发现自己儿时家里就有的一件老物件依然摆放在家中。A明明已经买了可替代它的新物件,也实在不认为它还有被派上用场的时候,于是心想:“为什么还没扔掉它?”诧异之余,A准备处理掉它。可是,年迈的母亲(假设这里是母亲)并不想扔掉它,说这物件还能用,坚决不许A这样做。A好不容易回了趟老家,可时间却在母子的争执中悄然溜走—这是我们常常听说的家庭分歧之一。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意见分歧呢?把问题归咎于其中一方是很容易的,但这样做解决不了问题,还会让彼此在难得的相聚时光中不欢而散,所以这样做是让双方都不开心的错误选择。认为自己讲的道理很正确,劝说别人认同自己的想法,可如果对方完全是从另一套道理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话,那么无论你怎么讲自己的道理,都不会取得任何效果。 如果是因为母亲年纪大了,头脑不如以前灵活了,不知道这老物件已经根本用不上了,甚至不知道家里已经没有地方放了的话,那么,向母亲简单易懂地说明原因—“因为家里已经有东西替代这些不再需要的东西,所以可以把它们扔掉”,或许能获得母亲的理解。 但是,此事在多数情况下并非母亲头脑不如以前灵活所致,而是因为母亲思考问题的重点和孩子思考问题的重点出现了错位。孩子考虑的是“放着已经用不上的东西只会占用家里的空间,影响家里的美观”,可母亲考虑的是“我一个人生活,家里空间足够用,而且偶尔来家里做客的也就是回家探亲的子女,所以美不美观无所谓”。 难道母亲真的需要那些老物件吗?难道母亲真的不想扔掉它们吗?多数情况下其实不然。母亲当然明白那些道理,但是她也知道还有比那些道理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所以才坚持不扔。 母亲不愿扔掉老物件大多是因为这些物件承载着家人之间的记忆,扔掉它们的话,就好像扔掉了那些记忆,所以,即便知道这些东西已经用不上了,母亲也舍不得扔掉它们。母亲的心情,子女应该能够理解。 母亲希望孩子们做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让孩子们记住自己的那些记忆吗?如果这些老物件能让孩子记住那些过往,那么那些记忆也就可以传承给下一代。 若母亲能和家人讲讲和老物件有关的过往,那么,与老物件融为一体的记忆也会走入家人的心,成为家人记忆的一部分,而老物件对家人来说,不再只是一件单纯的工具。这样一来,当孩子们再面对这些容易引起回忆的物件时,处理起来多少就会有不舍,这样做肯定会比之前只考虑“收纳空间和外观而主张扔掉”的时候好很多。 明明对自己来说显而易见的事情,对方却执意拒绝接受,生活中一定会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自己看得清事实,别人却看不清,这样的事情很少见。如果别人拒绝接受在自己看来显而易见的事情,那么其中定有原因。就算表面看来完全相左的意见,其内部深处也一定流淌着能够引起共鸣的部分,双方只是没有沟通清楚而已。 所以,提高本质把握能力,能够有效地帮助我们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误解。 当他人不接受自己看来显然正确的事情时,一定是在自己没有注意到的某个地方隐藏着本质性问题,一定存在着某个令他人无法接受这件事情的原因。理解这一点,才能消除争执和误解。 提高本质把握能力,不但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误解,还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把握问题的本质: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43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银行卡的种类09-12
2 经典句子:记录内心感悟的语09-20
3 摒弃杂念,就能通过各种考验09-12
4 制造危机意识——危机具有两面性09-19
5 【优秀从敬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