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品开发周期长,以销售为导向,浪费严重
我发现,新产品开发项目进度难以掌控,就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项目进度延期严重,许多企业反映,50%以上项目进度延期,能够按照计划完成的研发项目少之又少。
1999年,IBM在为华为做咨询时,给出在电信设备供应商行业新产品上市晚一个月会导致以下结果的结论。
(1)销售收入少530万元。 (2)利润减少265万元。 (3)额外增加375万元的研发成本。 咨询前的情况是,华为新产品开发的周期为70多周,而业界最强的竞争对手研发类似产品的周期为35周左右。 研发浪费严重,研发项目立项评审后,在研发过程中缺少相应的业务决策评审机制,没有过滤,不能及时结束市场不成功的项目。新产品磕磕绊绊地走向了市场,最终死在市场,达不到最初制订的销售目标。 我在佛山的一家做家用电器控制器产品的企业调研,研发副总反映:“虽然只有160多个研发人员,但一年要做1000多个开发项目。”我问:“达到预期收益目标的项目有多少?”回答:“不到20%,有些项目是销售人员催着做的,但做着做着,销售人员就不提这件事了,最后不了了之。”有限的研发资源由于公司管理不善,被大量地浪费在没有必要应对的项目上。 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赶进度 2009年,我在广州的一家测绘仪器企业和总经理交流,他说:“公司的产品需要快速上市,需要在广大的客户现场反复验证。”稍后,我和公司的服务人员交流,他们告诉我:“客户评价公司的产品说‘你们公司的产品质量不好,只是价格便宜,在一些小工程上采购你们的产品,在大型工程上,我们还是采购国外的产品’。” “相信结果,不相信过程管理决定产品的质量”,这是中国企业新产品开发的通病。 1999年9月,IBM咨询顾问组对华为质量管理方面给出的结论是,华为应确定质量方针。在当时的环境下,华为对速度的要求总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如IBM顾问组发现,161个项目中只有20个项目通过最终验收。 错误的研发管理理念 没有好的研发管理观念和机制,就不会有持续创新的机制。中国企业要完成从制造向创造转型,最重要的是改变研发管理理念和机制。 下面是一些企业存在的错误研发管理理念或方式。 (1)没有产品规划。老板说研发什么就研发什么;销售人员向研发人员提出什么产品就研发什么产品;需求模糊,如要好看的、便宜的、质量好的产品。 (2)相信市场机遇,不相信产品战略规划。研发是销售机会驱动型,而不是市场驱动型,主要是仿制竞争对手产品的外观,然后又快速地被其他竞争对手仿制。 (3)研发人员工资高,具有优越感。产品研发过分信赖研发人员或某些人,而不是管理机制和团队;相信奇迹,相信研发人员的突发灵感,相信技术“大拿”。 (4)进度优先,质量第二。在研发过程中做出的样品没有问题,一到批量生产就有问题了。 (5)公司层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没有人对新开发的产品市场成功负责(如果说有人负责,也是公司总经理负责,但总经理往往不在项目现场)。 新产品项目管理中的困惑 我作为一名资深顾问,在对中国企业进行深入调研诊断的过程中,针对新产品开发管理,发现企业存在以下研发管理困惑。 (1)项目经理一提到跨部门协助就头痛,一个开发团队的经理,如何指挥、管理除研发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人员? (2)企业想建立产品开发项目团队,任命项目经理,但是项目经理如何工作,如何协调跨部门团队,如何与客户、高层,以及非研发部门沟通,让项目经理很困惑。 (3)按照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成员要听从项目经理的安排。那么,在这种模式下,职能部门经理还要做什么事情?部门经理履行什么职责? (4)公司建立了PDT团队(产品开发团队),但发现项目团队成员根本不听项目经理的安排,还是愿意听从部门经理的指挥,研发项目经理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5)公司设置了项目奖,发现项目成员开始斤斤计较,干得多,为什么奖励少? (6)项目组的成员如何进行考核,如何调动项目成员的积极性? (7)需求不明确就开始做项目,在做项目过程中增加需求、不断更改设计,导致项目延期,怎么办? (8)公司项目成员不写文档,项目结束了,有时为了应付外部审计不得不补文档,也知道这样做不对,怎么解决? (9)为了保证质量,公司也进行技术评审,如对技术方案进行评审,但发现评审走形式,评委出工不出力,没有效果,如何解决? (10)公司也通过了ISO9000、TS16949、CMMIL3等体系的认证,也建立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但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得到执行,体系规定和实际运作是“两层皮”,怎么解决? (11)流程不少,文档化的流程却被抛之脑后。像华为这样的大企业,听说IBM为它咨询的IPD新产品开发流程比较复杂,它是如何保证研发流程得到执行的? (12)项目计划没有用,与实际情况不同,进度延期严重。为什么项目管理要提倡做项目计划? (13)也做计划,也想按计划执行,但是计划本身就不合理,所以,大家就不按计划执行了。有什么办法让计划做得更合理? “理性平实”的新产品开发管理观 很遗憾,至今都没有找到华为成功的所谓秘密,如果说对华为有什么重大发现,那就是“常识”,即对企业成长和经营管理常识的探索,对常识的遵从、敬畏和坚守。 ——《华为没有秘密》吴春波 只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系,我们的一切努力才能导向结果,我们的大规模产品创新才能导向商业成功,我们的经验知识才得以积累和传承,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站在巨人肩膀上的进步。 ——华为总裁 任正非 新产品开发管理模式的变迁 单打独斗的发明创造阶段 研发管理模式与产品开发管理方法为,“把一群聪明的人放在一个与世隔绝的房子里,给他们足够的钱,并提出了希望”。企业管理者通过提供智慧、资金、设备和时间的合理组合追求既定的想法,让科学家和工程师能够独立地创造新产品和新工艺,并使其转化成收入、收益和市场份额。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始。经过200多年的洗礼,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在技术和新产品开发方面遥遥领先。但早期的新产品开发主要集中在发明上,包括新的消费类产品的发明,如爱迪生发明了电灯,或者发明新型的生产设备,用于提高生产效率。 这是第一阶段的研发管理,这个阶段往往存在研发产品与市场脱节的现象。研发人员凭直觉做产品,往往脱离市场决定基础开发工作做什么、什么时候做、谁来做、为什么做。经营管理者往往脱离研发,有时甚至根本不知道基础研究正在做什么。对他们来说,研发就是一个黑箱子。 研发部门与其他部门串行协同作战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80年代末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研发管理往往由研发人员组成项目管理团队。在这个阶段,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1965年)和美国项目管理委员会(PMI,1969年)均宣告成立。 该阶段新产品开发项目往往由研发部门相关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团队试图负责新产品开发项目。企业大多数人(包括领导)认为,新产品项目成败由研发部门决定。 以项目为基础并实行研发战略框架管理,将业务部门或公司作为研发专业人员的“外部客户”,力图增强业务部门与研发部门之间的沟通。 这种抛过墙式的研发管理模式,通过串行过程,采用从市场、研发、试产与生产、测试、销售再到服务的串行工作方式。项目管理往往在研发体系内进行实践,把新产品开发仅仅当作是研发部门的事情,由于在新产品开发项目管理上各部门目标不一致,公司各部门沟通困难。 跨部门团队工作机制阶段 在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为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研发管理的主要特征是,创建跨部门甚至跨公司的战略平衡研发组合,这种研发组合由产品开发经理以合作伙伴的方式确定。从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从质量、成本、交期管理模式转变为以质量、成本、交期与产品最终在市场上成功为标志。 从管理的特点来看,市场战略、技术规划、产品开发、技术平台、跨部门团队为第三阶段研发管理的主要特征。 在产品开发团队中,业务部门和产品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中合作,提高了产品开发成功的概率。 该阶段研发管理采用业务决策与技术评审分离的管理手段,让企业高层管理者参与研发管理,从项目的投资与公司整体决策进行控制。 高级管理者的作用很重要,只有高级管理者才有权调整资源、将不同部门的人员集合起来制作跨业务部门的产品开发计划,也只有高级管理者才能保证投入产品开发项目资金。在美国,许多高级经理把自己在研发中的角色看作资金的提供者。美国工业研究院所做的调查报告指出,不到1/3的高级经理实际参与了研发项目的最初评估与选择。 有意思的是,随着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相对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对新产品开发管理的研究一直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迈克尔•E.麦克哥拉斯提出了PACE(Product And Cycle Excellence)研发模式,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后来,IBM于1994年左右,在PACE的基础上提出了集成新产品开发模式(Integr ated Product Development,简称IPD),在将研发管理的体系性和实践性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IBM也在研发方面遇到了巨大的麻烦,成为公司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IBM的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例在1993年达到12%,由于硬件毛利持续下降,公司支付不起这么高的研发费用。在投入的研发费用中,25%的研发费用白白损失掉了,而业界最佳的损失比例是12%。IBM的产品上市时间也远远落后于主要的竞争对手。后来,IBM在郭士纳的领导下实施IPD,取得了巨大成功,降低了产品上市时间和研发费用。所示。 像IBM一样在研发方面遇到巨大麻烦的著名公司并不少见,摩托罗拉的“铱星计划”最终宣告全面破产,再一次说明过于以技术为导向的新产品开发基本上会以失败而告终,摩托罗拉蒙受了巨大的损失。爱立信、西门子等公司在手机研发上,由于浓厚的工程师文化,缺乏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洞察力,最后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这种现象不仅在大公司中不胜枚举,在中小型公司也很常见。 尽管如此,美国企业过去20年在研发方面取得的进步是巨大的。根据PRTM公司的估计,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美国大多数公司所有新产品的上市时间缩短了40%~60%,研发效率不断提升。 尽管有如此大的改善,PRTM公司认为,美国企业在研发效率方面还有巨大的空间。相对于过去以缩短产品上市周期(TTM)为主题的阶段(PRTM称为快速上市时代),PRTM公司提出新产品开发管理将进入新时代,也就是研发生产率时代,即以更少的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在研发生产率时代,随着研发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借助现代IT技术,研发绩效指数将进一步提高。 总之,企业新产品开发能否持续成功,与研发项目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密切相关。我提倡本章后面的新产品开发管理理念。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投资行为 在《华为基本法》中,其中一条为,中短期的投资战略仍坚持产品投资为主,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资源,迅速增强公司的技术实力、市场地位和管理能力。在制订重大投资决策时,不一定追逐今天的高利润项目,要特别关注有巨大潜力的新兴市场和新产品的成长机会。不从事任何分散公司资源和高层管理精力的非相关多元化经营。 要从投资的角度看待新产品开发,强调用投资的理念(投资收益的角度)和方法来经营管理新产品开发,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进行投资决策评审,做有价值的新产品。投资市场上成功的新产品,在进入开发团队之前就对市场机会进行过滤。 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对企业来说有很多机会,但资源有限,要把有限的资源应用在更好的市场机会上,唯一的办法就是在市场机会流入开发团队之前进行相应的决策评审,将不好的市场机会过滤掉。 2014年,我在中山市小榄镇一家照明电器企业调研时发现,公司研发人员不足100名,由于公司缺乏新产品投资决策评审机制,是销售机会导向型而不是市场导向型,销售人员一个电话就立项开发。项目立项随意,研发人员整天喊着有干不完的活,很疲惫。研发资源投入严重不聚焦,几年来没有精品推向市场。访谈时,员工反映:“公司产品品种不断增加,增加速度太快,2013年上半年就增加了400多款新产品。” 2014年5月,我在广州顺德大良镇一家做家电控制器的企业做调研,研发副总说:“公司研发技术人员不到200人,但2013年开发的新产品项目有1000多个。”我反问道:“1000多个项目中投入市场成功的有多少个?”回答:“不到两成。”这就意味着有限的研发资源被投入到800多个没有市场前景的项目中。 企业要建立新产品决策评审委员会,这是由高层管理者组成的跨体系团队。他们关注市场管理团队所提议的新产品机会,在新产品开发前期,通过决策评审活动及时过滤掉市场上不可能成功的产品项目。 另外,我要申明的是,不能将新产品开发投资当作费用。如果是费用,企业要尽量控制;如果将其作为一项投资,就要站在投资收益的角度看待问题,企业的成长是靠投资保障的扩张策略,而不是靠压缩费用的收敛策略。 深圳华为技术、中兴通讯、迈瑞医疗,一般是将上一年度收入的10%投入研发体系。一些传统的食品企业、照明企业也将上一年度收入的2%~3%投入研发体系,以保证持续成长,如天津春发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山欧帝尔电器照明有限公司。 在这里多说几句,华为甚至将研发人员也当作资本进行投资,特别是在快速扩张期,以保证公司新业务增长对人才的快速需要。我见过太多的企业老板,一谈到招人,马上想到费用要压缩再压缩,限制了公司的扩张与发展。 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一般设置新产品开发任务书决策评审点、概念决策评审点、计划决策评审点、新产品发布前决策评审点。在这些决策评审点,公司的高层管理团队可以及时过滤掉市场不成功的新产品开发项目,集中公司有限的研发资源,实施“压强原则”,聚焦有潜力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打歼灭战。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周期长,浪费大,质量低: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37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文学经典中的励志言辞09-12
2 进货的作业流程09-12
3 绩效投诉的受理09-12
4 经典句子,勾勒出生活的轮廓09-12
5 经典句子,是文学殿堂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