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本章即将提出的这个建议会激怒一些人,让另一些人大为不安,少数人甚至会暴跳如雷,还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建议很有用。
有些人认为语言绝不应该发生变化,任何变化就其定义来说,都是语言的堕落和退化。
我在很多年前提出的“水平思考”一词如今已成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在出版物、电视节目和日常对话中被广泛应用。提出这个词不算太难,因为当时显然需要一个词来描述一种类型的思考,这种思考更关注改变初始认知和概念,而不是接受和应对传统认知和概念。一个形容词和名字组成的词组也让它很容易被人们所接受。
我发明的另一个新词是“破”(po)。我们的语言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词来描述其他词语无法描述的东西。“破”是指作为挑衅直接提出的东西。说者知道它不合情理和违背经验,也知道听者了解说者知道。激发的目的不是判断而是“运行”。我们会以激发为出发点,前去探索新的创意。在人脑这样一个自行组织的信息系统中,激发具有数学上的必要性。语言都是描述“所在”的,尚未发展出一种符号来描述激发。最接近的词是“假设”或“如果”,但这些仍在可能的范围之内。而激发则不然。 围绕着“简化”的词语都很啰唆,不妨用一些更简单的词? 化繁为简(simplification)=简(simping) 简单(simple)=简(simp) 简化(simplicity)=简(simp) 更简单(simpler)=更简(more simp) “简单”一词或许已经足够简单了。但是像“简化”和“化繁为简”这类词语就有些啰唆,且有悖于其所指代的简化原则。 所以我这个激发性的建议是,简单一词的所有变体不妨都用“简”来表示。 这样一来,简就成了一个形容词:“这很‘简’。” 简还可以用作动词:“能否把这个‘简’一下。” “简化”过程现在就成了“简”的过程:“这里有必要来一些‘简’。” 这个建议非常简单,有两点可能会引发问题。第一点是现有的“更简单”这个比较级的词汇。这个很容易克服,用“更简”和“最简”即可。 英语中的“simp”一词已经被少数人用作口语词汇,表示“笨蛋”(simpleton)了。我恰巧认为“simpleton”这个词是很粗鲁的恶言。如果它的原意是指“头脑简单”的人,那这个词就太贬义了,因为“简单”没什么不好。如果它的原意是指“愚蠢”的人,那么我不得不说,我还很少遇到过“愚蠢”的人,我遇到过的唯一一种愚蠢是“傲慢”、“自满”和“自负”。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愚蠢的形式。我发现即使是头脑最简单的人,如果给他们一些基本框架,他们也完全能够很好地思考。 事实上,我希望升级“simpleton”一词,用它来表示“能够看到简化之价值的人”。这或许是个太大胆的建议,因此我现在也就随口一说。 我希望升级“simpleton”一词,用它来表示能够看到简化价值的人。 简化=简 但我的确觉得“简”这个简化后的单词非常有用。我觉得人们可以逐渐对其应用自如。无论如何,英语中的“simp”和法语“简化”一词的发音也没多大区别。我觉得这是“简”的典范。 在本书剩余的篇章,我只会偶尔使用这个新词,有些人一听到有人建议改变语言就怒不可遏,我还是不要太激怒他们为好。 想让事情变得更简单?若干方法颇有助益。 意愿是重要的一步,但意愿也可以通过方法得以提升。 如何让事情变得更简单 如何简化 如何“简” 方式、技巧和方法概述 如果你不愿意满足于事物当前如此复杂的状态,就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设法让它们变得更简单。 任何事物几乎都可以进一步简化。 为简单而设计 为简单而设计至少有三个可能的过程: 1. 某种现存事物可能已经存在若干年了,而你想要简化它。你希望“简”一下该过程或程序。许多领域都迫切需要设立特别工作组来开展这项工作。 2. 你准备从头开始设计。没有什么现有的参照物,你能否给出一个简单的设计?你的设计能有多简? 3. 已有一个提议的行动方案或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已经有人接受和同意该建议了,但你还是准备花点时间让它再简单一些。 第一个和第三个过程很相似,有时第二个过程也差不多,只是行动的自由度更大一些。 ◎◎◎ 简化不仅是一个过程,更是一种价值、一种习惯和一种思维态度。如果你不准备接受任何不够简单的设计,就会继续思考。如果你对复杂的东西欣然接受,那是因为你对简单无感,那么你自己设计出来的东西也必定是复杂的。这样简单地考察一下,就可以确定最终的设计是否简单。如果你的味觉不够灵敏,无法精细地品尝自己烹制的东西,你就不可能是个好厨师。愿意拒绝过于复杂的东西,就意味着你会花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努力让一切变得简单。最终,你会投入更多精力,力求更“简”。 创造力和简化之间有着巨大的重叠。有必要寻找其他做法和全新的行事方式。这一设计思维需要创造力。 某些方法的概述 以下这些可以称为方式、方法或技巧。这里列出的每一种方式都将在接下来的章节(第7—11章)中详细说明和讨论。 由于一切“设计”思维都亟须创造力和水平思考,水平思考的某些形式化方法因而也将被当作适用的方法一一介绍。 1.回顾历史 许多事物之所以存在,不过是因为它们过去一直存在。它们或许曾经有着充分合理的存在理由,但那个理由可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失效了。回顾历史就意味着观察一下整体运作及其部分,问一句“还有必要如此吗?” 2.剥除、修理、削减、瘦身,等等 意思是说,只要看到任何没有足够的理由存在的东西,都要毫不犹豫地去之而后快。这要算是一种“零基”方法,即一切组件都要有足够的理由才能继续存在。它类似于历史回顾,但范围要广得多。 3.倾听意见 倾听那些从事“尖端”工作之人的意见。他们可能给出一些关于什么是有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有用建议,也可能已经找到了宝贵的捷径,而只研究理论是不可能发现这些捷径的。 提取、定义和重新设计概念的能力是简化过程的关键。 有时,重新开始要比修改现有事物容易得多。 4.组合 力图将目前各自独立的不同功能组合起来,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5.提取概念 这是试图从某些行动或过程中提取操作概念,再力图寻找另一种更简单的方式来实现那个概念。 6.主干与例外 处理所有可能出现的不同形势往往很复杂,与其这样,不如分出“主干”活动,设计一种简单的方式来应对主干,然后再对“例外”情况进行特别处理。 7.重组 这是指对正在进行的工作彻底重组,其包括“重新设计”等过程,这个方法可能要比剥落不必要的部分更为激进。 8.重新开始 回到起点从头开始设计,忽略当前的形势。围绕关键价值和优先事项进行设计,然后将新设计与现有情况进行比较。 9.模块与较小单位 把整体分解为较小的单位也可以简化过程。这可能包括模块、“组块”、分散等等,然后再对每个单位进行单独设计。 10.激发性切除 “抛弃”每一个元素或方面,然后试图看看在没有该元素的情况下,系统能否正常运行。这是水平思考的一种激发形式。 11.愿望思维 设计理想中的“简化”过程,设法以此为出发点继续前行。 你可以按部就班地建立一种更简单的方法,也可以先有一个笼统的概念,再从上到下进行简化。 所有这些方法背后有三个关键的问题:为什么?怎么做?有何价值? 试着天马行空地想一下: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12.转移能量 试着把工作或能量从系统的一个部分转向另一个部分。例如,把某些功能转移到机器上或其他地方。 13.阶梯方法 忘掉整体方法吧,不妨按部就班地增量式地工作。每一步都考虑下一步会创造什么价值,再考虑一下该价值的实现机制。 14.特色方法 这几乎恰好是阶梯方法的反面。这里,我们先看到整体布局,基于该布局进行设计。然后力图将设计变得更实用、更具体。 上述各个方法之间显然有着大量重叠,有时它们会变成一回事。然而将它们分开来谈还是有用的,因为有时候这种或那种方法实施起来效果更好。 在所有这些方法背后,有三个关键问题: 1. 为什么? 为什么要这么做? 2. 怎么做? 如何实际执行? 3. 有何价值? 包括针对系统用户和系统本身的积极价值和消极价值。 比喻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实体模型,便于我们了解抽象的概念。 一旦有了某种模型,就可以专注于不同的要点了。 树的比喻 对事物的一种看法 这一运作的核心目的是什么? 我们真正希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 目的、价值及其实现 有关树的比喻并非简化事物的方法,而是对事物的一种看法。因此我在上文列出方法时没有将它包括在内,因为它可以是任何方法的一部分。这是一个背景隐喻,有助于阐明过程乃至其他东西。 树干的基本目的是起支撑作用。这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我们希望实现什么目标?意图是什么?核心运作是什么? 有时,事情发展得越来越混乱,以至于最终很难看清楚真正的目的是什么。据说许多官僚机构的目的都是继续存在下去。有时候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为了某一个目的而建立起来的事物之所以存续,只是因为其目的已经变成了苟延残喘。只要其他人不反对,这倒也是个足够合理的目的(每个人都要生存)。 某些树的树干笔直高耸:例如冷杉树或圣诞树,只有一些单一的树枝以适当的角度岔开。还有些树木则有一个基本树干,其上分出很多枝干,枝干再长出许多枝杈。这类树木有很多级树枝。甚至还有一些灌木几乎根本没有树干,而是有很多从短树干长出来的树枝和树杈。 这些不同种类的树木可以等同于运作中最主要的关键目的。该目的是始终存在,还是易于被人遗忘? 挑选出树木的主干就等同于找到运作背后的关键目的。该目的有多突出? 任何运作的目的都是为某些人创造价值。 最好的运作方式会为相关的每一个人创造价值。 有些树木看来有好几个树干,就像有些运作似乎有好几个目的。这些都是根本目的吗?还是从主要目的中细分出来的? 果实——价值 在这个比喻中,树枝末端的果实就代表价值。果实是飞禽走兽和人类的食物,而就树木的基因来说,果实则有着基因存续的价值。 任何一项运作的目的都是为该运作的用户创造价值:对工厂主来说,机器产生的价值就表示为该机器生产的产品,另外还有“质量”、“无瑕疵”和“浪费率低”等特征产生的额外价值。机器的耗电量和维护成本低则有可能是附加价值。 对操作该机器的人来说,价值就复杂了。有通过最终出售生产商品而产生的报酬的价值;有由机器来替代人工进行困难而枯燥的工作的价值;还有安全性、易操作性和对显见成果的满足感等附加价值。 有时,价值并不是平均分配的。在奴隶制时代,奴隶所获得的价值也就刚够他们维持生存。 在任何一种自由市场或民主制度中,人们都会更加强调“所创造的价值”。顾客不会购买没什么价值的东西,选民也不会投票给看似不会创造价值的政府。 价值不仅包括显而易见的价值,还有很多隐性的价值。我们购买食物时,关键价值是食物的营养价值——我们需要食物。但食物还有很多附加价值,例如食物的口味。某些食物还有虚荣价值。食物的供应方式有其价值,包装大小也有其价值。还有走进商店随意购买食物的方便价值。食物的储存价值也很重要,还有易于烹制的价值。 较为隐性的价值有时跟显而易见的价值一样重要。 价值创造机制将核心意图与所接受的价值联系起来。 实际上,“价值”和“功用”这两个词汇如今几乎可以互换了。可以说,“价值”就是蕴藏在事物内部的潜力,而“功用”则是在特定条件下为某个人创造该价值。一般来说,黄金的价值在于其贵重和高价,如果你亟须一块挡门砖,一个金条的重量就足以实现这一功用了。 为简单起见,本书中这两个词大致可互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一个具有挑衅性的简化建议: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515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组织与个性09-12
2 “沟通问题”的本质09-12
3 需要有不同意见09-12
4 对齐一致09-12
5 从总部奔赴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