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伊在一节公开课中有过明确的阐述。课程一开始,他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孩子丢失了1美元硬币,他很伤心,蹲在路边哭。行人看他很可怜,就从自己的包里掏出1美元硬币给他,并对他说:“快回家吧,别哭了。”不料,孩子哭得更伤心了,边哭边说:“如果我没有丢的话,现在就可以有两美元了。”
罗伊教授说:"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这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财富的蛊惑,因而觉得自己不幸福。”钱可以满足人们很多需求,可以让人拥有漂亮的衣服,品尝各种美食,享受舒适、便捷和高品质的物质幸福逻辑:心态健康,就能感知幸福生活。如果抛开精神层面来看,富有者自然要比贫穷者幸福得多。但是,罗伊教授表示,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们通过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财富的多少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并非“越有钱越幸福”。
很多人认为自己工作的动力就是薪水,只有赚更多的钱才会让自己更幸福。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薪水是工作的报酬,而不是工作的动力,更不会带来更多的幸福。工作的动力应该是自发的,而不是被动的,而幸福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而不需要以物质上的标准来界定。世界上大多数人都在为薪水而工作,而且一辈子只是为了薪水而工作,殊不知,那些真正取得事业成功的人,都是那些有自发工作动力的人,是能够从工作中找到幸福的人。yipindushu.com
美国Viacom公司董事长萨默·莱德斯通在63岁时才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庞大的娱乐商业帝国。63岁,在多数人看来是退休、尽享天年的时候,他却在此时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让自己重新回到工作中去。而且,他总是一切围绕Viacom转,工作日和休息日、个人生活与工作之间没有任何界限,有时甚至一天工作24小时。萨默·莱德斯通对此的看法是:“实际上,赚钱从来不是我的动力。让我感到快乐的是我所做的事,我喜欢娱乐业,喜欢我的公司。我有一个愿望,要尽可能地实现生命中最高的价值。”
在生存压力如此大的现实社会中,没有钱固然是不行的,但是只为了钱工作的人,却往往得不到自己需要的足够的钱财。工作的动力应该来自高于金钱的东西,比如自己的兴趣与爱好,或者自己的某个理想与目标。
哈佛大学研究人员调查了近千名的美国富人,其中一半以上的人表示金钱其实并没有带给他们幸福,资产过千万美元的富人中,有三分之一还认为金钱所导致的麻烦远远多于其解决的问题。虽然一些高收入的人也觉得富裕的生活提高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但是研究发现,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并不比收入较低的人更有乐趣,而且整日思索如何去赚更多的钱,还容易让人产生焦虑和急躁的情绪。
显然,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为了赚钱而拼命工作并不能给人带来更多的幸福感。相反,尽管一个人工资起点很低,但只要他坚持努力,寻找工作的乐趣,那么每次的升职加薪都会给他带来很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无论你喜欢与否,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你忽视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你也就很难变得富有了。当然,谈论金钱的重要性,并不是想让金钱来主导我们的生活,而是要想获得真正的幸福,其中一个最基本的法则就是要热爱金钱并且利用金钱。你可以享受金钱,尊重它并使用它,合理地规划你的花销,还可以梦想拥有更多的金钱,但你要记住,千万不要为金钱而活着。钱只是一种工具,一种交换方式。当然,拥有金钱总比永远为金钱苦苦挣扎奋斗要快乐,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人还是被金钱奴役着。
罗伊教授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感首先体现在一些低级的需要(如安全、生理、社交等)得到满足,进一步体现在尊重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那么如何才能使一个人的种种需要得到满足呢?有时候,财富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而且它也会带给人们这些满足感。可是只拿财富的多少来衡量满足感和幸福感就必然过于狭隘了。
【哈佛逻辑精点】
除了财富,人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追求,比如兴趣爱好、社会价值等,成功的满足感也不是仅凭财富就能衡量的。物质生活也许很容易就能得到满足,但精神上的追求永无止境,人活于世便是为着这个追求而不断奋斗。如果没有精神上的追求,生活将会变得很空虚。有了追求就会有动力,会给自己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使生活因多彩而幸福。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并不是越有钱越幸福】: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20168.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着眼于正确的数据09-19
2 雕琢文字美感,经典句子09-12
3 集体决策 个人负责09-12
4 新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09-12
5 小睡助你高效和敏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