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到了四岁,开始对支配自己的身体充满了信心。能跑善跳,双手能灵巧地做出各种动作。四岁半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卡,儿童教育家把它叫作“四岁半墙”。能够顺利跨越的孩子,身心大多正常。如果有什么缺陷,在跨越这道墙的时候,往往会发生困难。大多数孩子,在强烈的成长愿望下,都能顺利跨越。
跨越四岁半墙的孩子,表现出旺盛的冒险精神,开始向各种运动玩具挑战,荡秋千、跳绳、爬高架、钻洞,能够由单一活动扩展为整体协调的身体平衡动作。这种协调动作同样表现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孩子胸有成竹地画出很多东西,也能够运用材料和工具,制作有模有样的作品。将近五岁的时候,孩子明显地聪明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经不需要大人的照料。开始认字,追着父母或大人问“这是什么字?”遇到会念的字,也会大声念出来。对日历和钟表也感兴趣,对自然知识的理解也出现惊人的进步。
近年来,大家非常注意幼儿智力发展早期化的问题。二十一世纪流行“知识经济”的观念,似乎我们的财富不再是脚底下的东西,而更注重于两个耳朵之间的脑力部分。于是提早学习、多元学习等言论,再加上快速学习的要求,弄得孩子获得很多信息,却不幸丧失了属于幼儿的体验。早期化教育对幼儿的内心世界究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值得大家重视。对每个孩子来说,由行为表现出来的才是他自己的世界。幼小的心灵对他自己的世界所产生的体验,无论显得多么微不足道,他都能够从这种体验中发挥能力,看到新的世界。如果有了这种体验以后,孩子产生了不同于过去的感觉,那么这种体验对孩子的发展一定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父母最好明白,孩子有孩子的想法,而且因人而异,各有不同。我们没有理由批评一个五岁的孩子画出来的画并没有达到五岁应有的水平,因为孩子有权利按照他自己的规划去发展,用不着样样依据成人所订的标准。父母硬性要求,而又不留余地,当孩子的活动朝向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时,父母就会惊慌失措地强制孩子纳入自己所要求的轨道,使孩子丧失一次难得的接触新世界的机会。大人的揠苗助长,对孩子是很大的损害。譬如孩子把积木带到沙滩上,在那里“造山修路”,并且“引水成河”,玩得不亦乐乎,显得十分入神。这些体验,大人可能不以为意,随时命令孩子离开,或者顺手把积木抽走,使津津有味的孩子产生十分不愉快的感觉,长大以后所呈现的后遗症,才足以使父母伤心。 三到六岁的孩子以培养优良品德为主,其他不急于一时。多保存孩子的活泼本性,不失天真的孩子最可爱。父母尊重孩子的人格,亲子间保持和谐的关系,最好在家中布置一间游戏室,如果做不到,至少也要保留一个陪伴孩子游戏的空间。在真正接受学校教育之前,打好基础,做好应有的准备工作,对孩子而言,才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六到十二岁接受基础教育 关心子女入学后的心理变化 六到十二岁,孩子接受国民基础教育,从自由自在的生活转向有规律的生活,成为孩子最大的生活变化。上过托儿所、幼儿园的孩子,虽然经历过规律的生活,但是幼教老师对于迟到、缺课,要求都比较宽松,所制定的规矩,执行时也不会严格,一句“还小嘛”,给了孩子很大的自由。当然,在那个阶段,这样做也是正确的。 小学一年级,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新的开始。除了学校的规模大、一起游戏的同学多之外,那些高年级学生和成年的老师也引起孩子很大的紧张。 更重要的是,在记忆当中,游戏就是学习,而学习也就是游戏,两者根本分不开,也不需要区分。进入小学以后,游戏是游戏,学习是学习,两者开始分化,孩子缺乏这种心理准备,当然很不适应。父母如果不了解这种情况,一下子要孩子变成大人似的,要求他们学习时专心学习,等一下游戏时再来游戏,孩子反而认为妈妈变了,不像以前那么值得信任和依赖,亲爱的妈妈忽然间变得生疏、严格而不近人情,于是“坏妈妈”的念头自然兴起。表面上服从妈妈的指示,改变自己的行动,心里头一百个不高兴,严重时还会怀疑“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这时亲子关系就出现负面的影响。 我们首先建议,不要采取高压的手段来逼迫孩子就范,不要用老师的权威来恐吓孩子,也不要用糖果、金钱来引诱孩子做功课或考出好成绩。这些都是父母常用的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相当有害的。 一年级的孩子,一只脚踏入儿童期,另外一只脚还没有离开幼儿期。早晨神气十足地挺胸抬头去上学,回到家里则缠着妈妈撒娇。这种矛盾的心理现象,父母不能嘲笑,也不必担心。孩子从学校回来,问问当天的情形,原本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孩子由于疲劳而不想说话时,就要让孩子休息一下,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否则穷追猛问,只会使孩子心里更加紧张,扭曲了原来可能顺适的成长过程。孩子并不理会父母的心情,他们不是为父母而成长。父母应该了解,对入学以后的孩子,父母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小,同学、老师和电视的影响力反而会越来越强大。孩子逐渐从狭小的家庭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放学回家,孩子情愿到室外去玩。如果父母为了方便,把孩子关在家里,电视就自然而然成为玩伴。 现代儿童和没有电视时代的儿童相比,不论想象力、创造力和忍耐力都大幅降低。原因是有了电视以后,用不着孩子动脑筋去设计、制作玩具。脑力和体力都不用,自然发展不起来。看电视也不必像看书那样,运用联想力去揣摩,场面不断地出现,到时候就有答案。这样的“电视儿童”,怎么可能聪明呢? 在犹太人家庭,每天晚上父亲都在看书,而不是看电视;母亲在孩子睡前,读一些伟人传记或者圣经故事,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欧美家庭,大多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时间必须加以限制,所看的节目也要经过父母的筛选。不像我们这样,把电视安装起来,让各种节目侵入家庭,丝毫不加以防患,结果容易造成十分严重的问题。 想想看,父母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却要求子女用功读书、好好做作业,孩子心里怎么想?会服气吗?会专心吗?父母希望子女好好读书,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以身作则:不要看电视,把时间用来陪伴孩子。在就学以前,就常读书给他们听,以培养其兴趣。儿童富于想象力,感受力也很强,因此所读的书,范围要广泛,种类要繁多,常常有变化,使孩子提高兴趣。上学以后,孩子自己能够阅读,父亲在旁边也一卷在握,乐在其中,碰到有趣的文字或者新鲜的报道,也可以和子女分享。子女耳濡目染,自然更有乐趣。准备一些儿童书刊,鼓励子女有心得时写出来。绝对不要认为孩子有吃有穿有用,父母就已经尽了责任,读书求学则是老师的事情,与父母无关。就算父母自己目不识丁,照样可以陪伴孩子读书,自己也趁机学一些,岂非更好? 父母不应该经常问起孩子的学业成绩,以免孩子产生偏差的观念,认为读书是为了考试。真正的读书兴趣,是为读书而读书,并不是为考试而读书。过分重视成绩,很可能断送了孩子的读书兴趣。当然,父母也不能高唱读书无用论,说什么“百无一用是书生”“书读得好又赚不到钱,还不如商人富有”这一类的话。不但父母不能说,听到子女说这种话的时候,还要加以说明: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金钱虽然重要,但是并非最重要的东西,智慧、品德、健康、合群,实在比赚钱更要紧。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顺利跨越“四岁半墙”: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336.html
推荐文章
09-19
1 【影响逻辑的病毒——偏见】09-12
2 前进时想退路,后退时要救人09-12
3 什么是“业务单元”09-12
4 财务稳健以备不测09-12
5 经典句子,承载着文化的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