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控制是一种比较严肃的说法,如果讲得轻松一点,就是影响。一般来说,人们对控制都相当反感,尤其是中国人,特别不喜欢控制,也不喜欢讲控制。因为把控制讲得太清楚,别人就会认为你是控制专家,对你敬而远之。所以,把控制讲得很清楚的人几乎都对自己不利。
一提到控制,就能联想到限制、强制、划分界线,还有指导、监督,甚至难听一点的操纵或禁止。这样一来,就好像我们有一股力量,叫别人非照我们的意思去做不可,别人当然会排斥。
我们也说,预防胜于校正,什么差错都能预防,就不必来校正。这话讲得很容易,实际上根本做不到。所以管理的控制有预防性的控制,也免不了有校正性的控制。 预防性的控制就是说我们制定一些规章、计划,让大家按照我们的规章,遵照我们的计划去做,以便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一些阻碍,很难按照既定的目标去做,这时就需要校正了。我们要求员工不能迟到,但是由于交通状况不好,有人迟到了,我们也没有去批评他,久而久之,他就习惯于迟到了。我们的要求也就形同虚设。所以我们一方面规定不许迟到,另一方面安装一些装置,比如打卡机、摄像头等,以监督执行的情况。 再如销售人员,他的业绩如果达到某一个标准,就给他奖金,这样可以激励他的士气;如果低于标准,就扣钱。这都属于校正性的控制。 控制就是给自己的下属一些工作方向,同时还要按照这个方向去检查事情有没有偏差。有偏差,赶快修正。如果只发现有偏差,却没有办法有效地校正,那只能算无效控制。所以,我们通常的说法是,控制跟计划是一体两面,为了控制,必须有计划,为了计划的执行,也需要有控制。很多人在作计划的时候马马虎虎,没有标准,也没有实现途径,更没有预算,你怎么控制?你怎么知道他做得快做得慢?怎么知道他有没有达到我们的标准?又怎么知道他花的钱到底是多还是少? 计划如果做得好,有具体的标准,那么就很方便控制。如果计划本身就是含含糊糊、马马虎虎的,控制起来也只有纯主观性的,我认为这样就是这样,因此很难得到被控制的人的认同。 同时,控制就是例外管理的应用。除了正常的现象以外,难免会有一些例外,对例外的现象进行处理,就叫做例外管理。控制不是说对每件事情都监督,通常我们是把下属给我们的报告搜集起来,作一个差异性分析。如果下属是按照计划去做的,我们就不必监督。如果发现有差异,换句话说,产生例外,我们就赶快进行详细的分析,找出原因,必要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今后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把一些差异消除掉,使偏离的目标回到轨道,就叫做控制。控制本身就是一种例外管理。一切的活动都在限制范围之内,就是原则。如果超越了限制的范围,就叫做例外。违反原则的、超出范围的例外,就必须及时地加以控制,使例外恢复到原定的范围。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不承认,有些例外比原计划的还要好,那么我们就不一定要把它拉回来,这时候也有可能变更我们的原则和计划,使整个活动能够朝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一种控制,因为我们的目的是使它更好。可是不管怎么样,控制一定要注意时间,延迟的控制等于没有控制,等到所有的结果都显示出来了,再开始控制,已经失去时效,再想控制,就没有效果了。 所以,控制是要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但中国人习惯了报喜不报忧,下属隐瞒的问题很多,真正愿意提出来的比较少,这也是很难改变的事实。中国人不太喜欢把问题提出来,因为提出问题,就等于承认自己没有能力。这个心理是错误的,但是对中国人影响很大。有些下属把问题提出来,主管还没听完就开始骂他了,他为什么还要提,这不是自找麻烦吗?中国人常常偷偷地问一些可靠的人,而不愿意公开把问题提出来,这一点我们要理解,同时想办法改变。换句话说,主管在下属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很仔细地去听,很有诚意地去听,不但不可以笑他,更不可以骂他。 发现问题才是控制的重要线索。不管任何计划,在执行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发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被隐瞒,没有及时解决,那么它对结果一定有负面的影响。当然,也可能有正面的影响,那只是歪打正着,这种比例毕竟是比较小的。等到负面的影响出来以后,再想改变,恐怕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更多的人力,浪费更多的成本。困难不解决,就会永远存在,没有办法改变现状;不改变现状,我们希望的求新、求变就会产生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要尽量去发现问题。 主管就是发现问题的最佳人选,他要去提出问题,但是不要马上把答案写出来。这样做,虽然快速,很有绩效,但是成果好不好,很难预料。 能够找到答案的、能够解决问题的实际上是一线人员,他们最熟悉实际情况,所以主管提问题,下属找答案,是我们应该推广的一种模式。主管提出问题,最要紧的是要好好掌握时效性。因为问题发现得越早,问题就越小,就越容易解决。如果发现问题却不提出来,一再隐瞒,隐瞒到最后,就算是神仙也没有办法解决。所以我们要注意:发现问题的能力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及时提出问题的能力,更是领导者需要磨炼的。当然,我们也不要轻视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控制,当然是越早控制越好。要想早控制,就必须及早发现问题。中国人的个性是多疑的,多疑虽然是负面的,但是在控制上,是不是反而很好呢?善用怀疑的精神很好,但是要用心去调查,而不能武断地作决定。 如果主管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他应该马上把问题提出来,让下属去找答案,同时他自己也要用心调查,以便判断下属的答案是不是正确,能不能采用。调查之后,还要经过确认,即答案也许是我们问来的,也许是别人提出来的,我们综合起来看一看,哪一个答案更符合实际。 确认以后,我们就要把正确的答案形成文字,让别人都知道我们要怎么做,大家也就能明白怎样赶快把问题解决。可见,中国人的多疑实际上也可以用得很好,可以作为有效控制的出发点。 举个例子,我们要生产一种产品,控制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使人力、物力和时间能够在最经济的状况下配合。第二个目标是不但要使产品的品质达到一定的水准,而且要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尽量提高品质。这样一来,大家就可以知道如何去努力。所以,控制可以说是监视每个人有没有按照计划执行,也可以说是判断人们是不是按照预定的计划顺利进行。 但是最要紧的,控制一定要根据真实的情报,而且必须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情报,就不知道缺点在哪里;有了情报,没有有效的措施,还是控制不了。一般来说,西方人的控制比较重视情报和数据,但是我们喜欢直接控制整个组织活动。有时候我们的控制看起来好像不关心、不重视,实际上我们的控制反而是全面性的,反而是公私不分的。尤其是高阶层主管,我们不但控制到他的公务活动,连私人活动也要控制。我常常开玩笑说,如果一个高阶层主管突然戴了一块名贵手表,老板心里就怀疑,这块表是谁送的?他舍得买吗?这也反映了中国人疑心重。我觉得这个多疑没有坏处,但老板不要一下子就认为他的表是贪污舞弊得来的,要暗地里去了解,以增加我们对他的信心。从另一方面说,高层主管如果真的要开名车、戴名表,不妨先放出点空气,把他自己的名贵物品如何而来交代清楚,而且不要一次讲清楚,偶尔透露一点,让别人自己去整合,人们才会相信。 我们也常听到有人说用了电脑以后,控制就没有弊端了。台塑的电脑作业系统是很有名的,有异常,电脑会自动地发出报警的讯号,甚至把异常反应端很快输送出来。王永庆先生常说,使用电脑以后,每一笔的账目都是清清楚楚的,电脑不可能做两套账,否则可以砍他的头。王永庆先生常喜欢跟别人说“把我的头砍下来”,表示他有信心。但是宏碁的施振荣先生却说,用电脑做假账比人脑做得还快。我们到底应该相信谁?两个人都对。控制要是完全依赖电脑,就不太可靠了,还是得靠人。这个人如果很公正,那么他来做,应该比较好。所以西方人偏重于事物的控制,中国人重视人的控制,也是有根据的。西方人因为数据正确,信息充足,所以要用统计的方法来控制,可以做得很好。我们到今天为止,数据往往还是不正确的,一个人说一个样,信息也往往是不充实的,难道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不用控制吗?难道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就真的可以依赖电脑来控制吗?我想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离不开人的控制。 台塑的主管请客,花了一千多元,他实报实销。报销单送到王永庆先生那里,王永庆先生是很节俭的,一看花了这么多钱,就在发票上批了“大吃一餐”几个字。这几个字一批下来,主管就提高警惕了:老板在控制了,他嫌我们吃得太多了。于是主管就化整为零,一千元的分成两个五百元的,甚至多分几次。王永庆先生也不是傻瓜,一看餐饮费的报销频率这么高,于是就在发票上批了“天天吃”。到最后,主管就没有餐费报销了。没有报销到底是严格控制还是流弊更大呢?这也值得我们去探讨。一方面可能是达到了控制的目的,老板不让请客,主管们就不请了。另一方面,主管们不在企业报销,转而找到供应商,让他们来请,弊端更大。所以,控制到底是根据数据还是根据人,我想这也是一半一半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有效执行要注意过程控制: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214.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偶然间学到的新技术,竟成新时代主流09-12
2 营销与推销一定水火不容吗09-12
3 经典句子,欢乐时光不停歇!09-12
4 战略管理:解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09-20
5 【摒弃怀才不遇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