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到十二岁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发展智慧的黄金时期。父母最好和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共同重视孩子的心理辅导,注意“五育”的均衡发展。低年级的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可以说要数班主任老师所占的地位最高,最不容易为他人所取代。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如果凡事都亲自带头,一点也不轻松,从上课铃响就要在座位上坐好,整理好桌面,逐一具体指导学生,做学生的榜样,把课讲得很明白,与学生保持相同的速度,而且能够让学生获得适度的身体活动,相信学生长大成人以后,每当想起这位老师,都会衷心感谢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孩子和同学的相处情形,也要加以观察。愿意自己一个人玩的孩子,下课时情愿待在教室里,也不出去和大家一起玩。这时候父母最好反省,是不是平日怕孩子出去玩受欺负,又怕跟坏孩子在一起学坏了,结果才造成他这样孤独。不能强制孩子一定要出去跟大家一起玩,却应该找出根本原因,逐渐加以转化,使孩子合群。
上课时不能专心听课的学生很多,好像安静下来听课是一种痛苦的事情。父母首先回想一下孩子在家里是不是这样:刚写一两个字就跑到厨房,打开电冰箱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吃;才翻开书本,又想起作业还没有做完。如果真的是这样,就要在低年级时,特别向老师说明,让老师多加注意加以改变。否则拖到中、高年级,不但同学讨厌,老师也会责骂,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也会古怪,不能合群。
孩子回家,告诉父母老师偏心,不喜欢他,或者无理处罚,十分不高兴。这时候父母既不可以站在老师的立场趁机教训孩子:“一定是你不好,还敢怪老师!”也不应该站在孩子这一边跟老师对抗,甚至攻击老师:“老师这样做,那还得了。我们去告他,叫他连老师都当不成!”其实孩子所需要的并不是这些。他在学校受到委屈,心理上不能平衡,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让他一吐心中的闷气。“真有这回事,难怪你会生气!”孩子逐渐平静下来,父母再表示同情,鼓励他想办法改变老师对他的态度。当孩子以实际行动换得老师的好印象时,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便随着增强了。 及早矫正子女的不良习惯 父母的爱不是用来宠坏孩子,而是用来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孩子都有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包括恐惧黑暗、恐惧暴风雨、恐惧动物、恐惧水等,其中有一些是后天造成的。父母的责任是当孩子恐惧的时候,不要离开他的身边,并且帮助孩子克服已有的恐惧。不要取笑孩子,也不能强迫子女不要恐惧,更不可以利用孩子的恐惧感来恐吓他、威胁他。父母所恐惧的事物,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示出来。对犯罪事件的细节不要详加讨论,恐怖电影也不要在孩子面前放映。唯有安详快乐的家庭,充满爱心与谅解,才是避免恐惧和治疗恐惧症的最佳场所。 放学后孩子在哪里?做些什么?也是父母必须了解的事情。回家?家里有什么人?到亲戚家?能照顾得好吗?暂时在邻居家里?有谁可以做伴?不论如何,孩子觉得无聊时怎么办?遇到某种困难时如何解决?寂寞孤独和无聊,是许多儿童的心声,还有感到害怕、无助或紧张以及对父母企盼或思念的,又该怎么办? 四五岁的孩子通常只知道钱的存在,对钱的实质并不了解。知道钱可以用来买东西,但用钱的能力则尚未建立。六岁以后,比较具有数字的概念,对钱的多少和价值也逐渐明白。这时,配合上学以后的需要,父母可以开始给予零用钱。因为孩子在学校里,看见别的同学去小卖部,就会产生购买的欲望,如果身上没有钱,又不敢向父母开口,很可能会向父母骗钱或在学校偷窃。 孩子上学以前,父母应给其提供接触金钱的机会,培养一些数字的概念。有时候,给孩子一点钱,陪他到面包店,让他尝试着自己购买,当场进行机会教育。上学以后,多观察、多了解孩子在零用钱方面的需求以及学校的供应状况,再决定零用钱的数量,应该比较妥当。在小学低年级时,每两天或每星期给一次零用钱,以免丢掉或一次用完,养成不良的习惯;中、高年级时,再逐渐把时间拉长,增加零用钱的金额,并且利用机会和孩子讨论使用零用钱的方式和内容,以培养正确的金钱观念。 影响孩子行为的因素当中,奖励和惩罚具有重要的地位。奖励最有效的其实是赞赏,而最佳的赞赏则是关心。孩子拿成绩单给父母看,父母如果连看都不看一眼,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支持,认为再好的成绩也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很可能因此而不再努力。父母若是表示关心,口头给予鼓励:“比上次进步多了,下次再加油!”并不需要什么物质上的奖励,孩子便觉得满足。 随意的批评、不公平的惩罚以及不时的嘲笑,最容易伤害孩子的感情。某一天孩子说出尖酸刻薄的话,父母一笑置之;下一次说同样的话,却遭受处罚。父母喜怒无常,孩子当然无所适从。父母最好检讨自己对子女的看法,如果心怀成见,便应该赶快纠正过来。因为父母的不愉快以及潜伏的怒气,孩子很容易察觉出来,父母的一举一动,无论微笑、呼吸、皱眉头,孩子都能够分辨出其中的喜、怒、哀、乐。父母的成见,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个性将会变得十分消极。 俗语说“九子九条心”,子女的性格各不相同,不能采取同样的方式来管教。但是,无论如何,父母责骂孩子的次数多了,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小鬼,是一个不被喜欢的人,不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于是,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都会降低。在亲子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父母骂子女,子女害怕,躲开一些,避开父母,自认为总可以少惹事了吧!父母责骂,子女挨骂,双方面都不好受,何况彼此疏远,亲子关系怎么好得起来?亲子间的亲密关系十分重要,如果能够无话不谈,家庭必定相当美满,而且子女也一定乐观进取。 父母的倾听对子女非常重要。看到孩子考试的分数,不要马上做出批判。先听听孩子的说法,看看他有什么问题。必要时再向老师请教,共同找出困难所在。同时与孩子交换意见,一起解决问题。最要紧的,莫过于帮助孩子养成定时定所的读书习惯。认清孩子的个体差异,关心孩子好像关心自己一样才更有效。 父母免不了责骂孩子,只是千万不要过分。孩子做错了,把他叫到面前,先问他做错了没有。若是知道错误,问他以后要不要再犯,能不能注意改过。如不认错,就分析给他听,错在哪里,直到孩子明白为止。 凡事先听子女的意见,对父母非常有利,不但能够知道子女在想些什么,而且很可能听到自己想象不到的好意见。让子女先说,子女有较多思考的机会,脑筋更灵活,思维更敏捷,这才是最大的收获。对子女的话,要鼓励他,让他去实现,可以激励出自动自发的精神。 父母实在没有必要在子女面前表现得神气活现,好像无所不知,也无所不晓,否则将来子女长大了,同样在父母面前表现出相同的态度,到时候再来生气。不如趁着孩子还小的时候把他教养好,将来又孝顺又能干,可以为年老的父母分忧分劳,那该多好。 在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实在是心智的发展。这种事情,完全委托学校的老师是靠不住的。从课本上“看到”一些东西,在课堂上“听到”一些东西,和自己亲身经历这些东西,基本上有很大的不同。心智发展最主要的活动并不是看到,也不是听到,应该是“思虑”,而不是“思考”,因为“考”和“虑”的不同,在于“无心”和“有心”。父母带着子女到郊外去,告诉孩子这是梅花,那是桃花。孩子如果只是看到和听到,并不亲自靠近分辨它们的差异性,充其量只能获得知识,却不能开启心智。孩子思考怎样记住梅花和桃花,只动脑而不用心。思虑为什么叫梅花?为什么叫桃花?发现名称不过代表一种符号。怎样分辨这两种花?要从叶子、树干和花朵来区分,了解关系的建立和作用。可见有心无心,对心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父母留出一些时间,和子女共同生活,鼓励子女提出问题,父母不一定要有答案。一起到馆、公园、名胜古迹、山上、海边,合作寻找答案。父母耐心陪同孩子,养成孩子思虑的习惯,就可以逐渐放手。眼看着孩子不待父母督促,不需要父母陪伴,自己便自动自发,读书找资料,还会向全家人报告心得,那才是令人开心的好事情。看来这一段陪伴,至关重要,也十分值得。 趁早告诉子女:人类天生就有烦恼,但是烦恼再多,原因却只有一个。这唯一的原因,说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对每件事都仅凭一时的感情来做决定性的判断。如果感情不轻易冲动,并且努力设法让自己冷静下来,用心思虑,收到事缓则圆的良好效果,各种烦恼,自然一扫而空。孩子有烦恼,骂他没有用,劝他也不一定听得进去,而是要不断提醒他,要根本治疗。只有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用理智来指导感情,一切都不药而愈。 儿子和女儿不一样。儿子越孤傲,越喜欢孤独;女儿一孤独,就有被疏远排斥的感觉。当女儿没有笑容,好像很寂寞的时候,便想办法带她出去走走,或者利用机会为她热闹一番,应该是十分必要的措施。 男女同权不同质,从小就如此。对待子女,固然不应该偏心,但是男女有别,也要做出合理的调整才好。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子女智慧的发展不能完全交给老师: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114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思想者的语言盛宴09-12
2 经典句子,生活的哲理与诗意09-12
3 主动示弱有大好处09-02
4 抖音点赞高的俗语经典09-12
5 经典句子,笑料满满太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