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不教而会。对某事物不教而会的人都是极具天赋的人。比如甲与乙一起学音乐,但甲的成绩比乙好,就说明甲比乙更有音乐细胞。
所以,我们在培养部属的时候,要懂得发挥他的天性,而不是光靠教育。他这辈子想走什么路,他有没有这个天性?他有天性,不用教,他也会很有心得。天才等于99%的努力+1%的天分,不是努力就能成天才的,还在于是否有那1%的天分。
第二,久学不厌。迈克尔•菲尔普斯,这位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书写传奇的人物,小时候因多动症影响到了学习,这让妈妈很操心。没想到,菲尔普斯在游泳池中展露了自己的才华。美国著名游泳教练鲍曼第一眼看见他游泳时就称赞其有着“无人能及的水感”。一般来说,有天分的人久学不厌。人家游一两个来回就会很累,菲尔普斯游两三个小时都不会累。他憎恨失败,因而他每天要在游泳池中游上12公里,训练很刻苦。
第三,能有创见。一个人会不会累,标准不在于他花了多少时间,而在于他做了多少事。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会觉得累吗?不但不会觉得累,反而会越做越有精神,会觉得好得意,好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他对事物常会产生与众不同的想法。 所以,教育不是重点,重点是先了解部属的天性,遵循着他的天性去做,让他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样,他才能成为我们的干部。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判断干部能干与否呢?见 能干干部的判断法则 干部都是有才能的,不然也不能成为干部。这里说的能干,除了才能,还包括是否懂得应变。一个企业能不能管理好,关键在于中坚干部能不能承上启下。对上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功高震主;对下要有原则,只要部属能做好的,就让他去做。 《人物志》中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中和之质,必平淡无味;故能调成五材,变化应节。是故,观人察质,必先察其平淡,而后求其聪明。”就是说,人的资质量度,重点在于中和。具有中和资质的人,定然平和、淡泊而没有偏颇,因此能够调和成就五种人才,变通转化且符合节律。因此,观察人的资质,定要先察明他是否平和淡泊,然后探讨他是否耳聪目明。 在我看来,重点在“平淡”,平淡不是真的平淡,而是绚丽后是否能归于平淡。一般的干部,要么强势,要么弱势。强势的干部,公开场合不配合老板,私底下功高震主、自以为是,部属不得不服从他。弱势的干部,公开场合很配合老板,私底下也没啥主见、没有原则,部属往往只能自主行事,我们要这样的干部有什么用?第一流的干部,在公开场合很配合老板,但在私底下,他作为干部,他的部属也绝对服从他。他看似平淡,其实懂得调整,能够和谐应变。 识人学应有的整体观 在此,我们简单地来分析一下儒家的两大重要人物——孔子和孟子的识人学。 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审视一个人的言行,考察他言行的原由,了解他内心所关注的。连续三个由浅入深以观察他人的动词——视、观、察,可以深入细致而精微地考察一个人)。 孔子的识人学 孔子认为,考察一个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看他言行是否一致,还要知道他之所以这样说、这样做的原因。但是这还不是重点,重点是察其所安,即要了解他言行造作的动机,以及为人处世的一贯禀性,看他有没有真正的良心。 可见,从言论、行动到内心,我们可以全面观察并了解一个人,他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真正认识和了解一个人,外在言行不是重点,而应看他内在的动机。如果不积极去探求他的内心,只以他的言行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轻信他,往往得不到好结果。 我们常常强调“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天的心跟人的心是合在一起的,叫天良。所以我们中国人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丧尽天良”。 孟子认为,观察一个人,重点要看他的眼睛。“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看一个人的眼睛是最容易了解他的。一个人胸怀坦荡正直的时候,眼珠就会明亮,胸怀不坦荡正直的时候,眼珠就会昏暗不明。 另外,我们从心性、言辞、思维、外观、环境因素等方面,将前文讲的孔子、孟子的识人观,还有姜太公的用人八法、管仲的观人术,做了以下归纳,供大家参考)。 一生经验尽在《挺经》 了解自己,了解他人 《挺经》可以说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与成功心得的一部传世奇书,也是他修身处世、居官治民的最高法则。这本书很薄,只有两千多字而已,但却很值得我们一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要经常问自己“挺不挺得住?”做人无论如何一定要挺得住。 “自知以修身。”每个人都要不断深入了解自己,不是了解自己的优点,很多人热衷于到处宣扬自己的优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最要紧的是要了解自己的缺失,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好好地去弥补、改正它。我们总是花太多时间在别人身上,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爱惜自己,好好对待自己,每天最起码要留出一个小时给自己,用二十分钟来养身,二十分钟来调心,再用二十分钟来为自己找出一条出路。 “识人以用事。”一个人如果不了解自己,那就没办法了解别人。其实了解别人相对来说还比较容易,了解自己才尤其难。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辈子不了解自己,因此会感觉很痛心。而亲友若不了解自己,就会更加痛心,因为我们对他们最好,也希望他们能了解我们,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每个人都有盲点,这些盲点就是我们自己看不清楚的点,我们什么时候把它们看清楚了,就能很快地调整过来了。我们这辈子来到这世上就是要调整自己身上的盲点的,这就叫“功课”。 人生处世十八心法 《挺经》总共分为十八卷,是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总结出的独门心法,也是他从自身的成败得失中建立的一套为人为官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 一、内圣:做最好的自己 ,内圣。内圣就是把自己修炼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我们再重复一遍这句话,因为它是曾国藩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觉悟, “功名由天定,修德在自己”。我们所能做的事情很有限,求功名不一定能得到,想做什么并不一定就能做到,但是我们如果想要修己,想要使自己品德高尚,那我们马上就可以做到。人生只有这件事情是我们可以全面掌握的,其他的都不可能。 “慎独则心泰。”“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什么叫“慎独”?我们一般把“慎独”理解为单独一个人的时候要小心,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其实不是这个意思。“慎独”就是好好做自己,走你自己的路,不要非要求自己和别人一样。你干吗要跟别人一样呢?这个“独”是你特有的、独特的,是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你这辈子最需要发挥的部分。我们这辈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做跟别人不一样的人。所以你用不着害怕。如果你的特色能做到让大家普遍欢迎,那就表示你是成功的。相反,如果你的特色老是和大家格格不入,那你自己就要好好去调整。 “主敬则身强。”“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时常问问自己,“我对任何事情到底有没有用心?”“敬”就是看重、看得起。时刻告诉自己,眼前这个人是最重要的,手上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现在要说的话是最要紧的。不要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那就表示你不经心,不经心就是不看重,不看重就是看不起别人。其实你看不起别人也就是看不起自己。“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看得起别人,别人才会看得起你。用闽南话来讲,就叫“你看我普普,我看你雾雾”,中国人就是这种个性,“你看不起我,我干吗要看得起你?你对我不好,我为什么要对你好?”所以别人看不起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你让他感觉到你看不起他。因此不要片面地去要求别人,或者抱怨别人没对你怎么样,你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就要怎么对待别人。 “求仁则人悦。”“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仁者不但自己注重修养心性、品德,对他人也心怀仁德与关爱,对人对事大公无私,所以自然受人喜爱。中国人主要讲仁,不太讲爱,同样,中国人讲情,也不太讲爱,西方人则讲爱讲得比较多。爱是很肤浅的,情则是很内敛的。到底是情比较长久还是爱比较长久呢?爱往往一刹那就没有了,因为爱就像火花一样,往往“啪”的一下就没有了。情才会长久,情就是关心别人、看得起别人,并且对对方有期待,爱则更多的是从自我出发,“我感觉很好”,而不管对方感觉好还是不好,高兴还是不高兴。 “思诚则神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你的心思想法很忠实诚恳,言语也实在可信,那么连神明都会觉得你这个人很可敬。老实说人是离不开神明的,我讲的神明跟一般人所解释的不太一样。你如果自己看到或感觉到神明,心中忍不住惊叹“啊,神明”,神明就来了。真正的神明是你看它很神奇,它看你却很明白。我们看天,会觉得它很奇怪,因为它总是变来变去,而且往往只是一瞬间的工夫,变幻莫测,我们看不懂也看不明白,但是老天看我们却是清清楚楚的,我们无论做什么都骗不过老天。 “修身功夫果至,效验自臻。”一个人的品德如果修炼得好,就一定会有好报。如果暂时还没有好报,那只能说明你还不够好,你还需要反求诸己,然后不断地精进。其实所有宗教归根结底都是在强调一句话:“我们是可以超脱的。”因为原本事实就是如此。人首先要不断超越自己,然后才可能最终得以超脱。 二、励志:要有大器量大格局 ,励志。“君子的立志,有为民众请命的器量,有内修圣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称霸天下的雄功,然后才不负父母生育自己,不愧为天地间一个完全的人。”今人往往很少有这样的度量与志气。如果有人问年轻人打算做什么,他们大部分可能会说“我打算赚很多钱”,或者说“我打算当很大的官”,总体透出来的气魄、格局都很小。为什么会这样?大家可以好好反思一下。不可否认肯定有年轻一辈自己的原因,但问题更多的是出在这个时代、社会,以及作为长辈的我们身上,时代的新形势、新问题,社会的新风气、新观念,家长的教育引导对年轻人的塑造与限制,其力量都是不可小觑的。 “以顽民难感化为忧,小人当道为忧,平民未受到照顾为忧。”曾国藩从来没有忧过自己,这是不是说他的日子很好过?不见得。但他就是从来没有想过“我自己要怎么样”,从来没有。而现在的人却差不多都缩小到只有自己存在,只有自己的事情最重要的格局了。“至于自己如意、困顿,世俗的荣辱得失,固不及忧及此也。”根本来不及管这些,曾国藩说他忧国忧民都来不及,哪有工夫管自己是否如意是否艰难困苦,更别说别人对他的看法、批评,他根本不在乎,也顾不上这些。 三、家范:学校没法代替家庭 ,家范。家范就是家风、家教。现在的孩子一出现各种问题,通常都会把所有责任推给学校,这其实是不公平的。学校教育原本就没办法代替家庭教育,孩子的很多问题其实恰恰出在家庭教育的缺失上,尤其是孩子的性格、品德的塑造与培养方面。父母不可以说自己太忙了,所以没时间教孩子。现在社会上发生很多青少年犯罪,父母都将其归咎于孩子从小成长于单亲家庭,实际上这并不是理由,至少不应该作为主要理由。 “当初要变成单亲家庭的时候,你为什么不想长远一点呢?”我们总是喜欢事后找借口。凡事都应该事先防范,不要等孩子出了事情,再来后悔,再来骂人,再来求别人原谅,这是不可以的,而且也来不及了。 家范,这个“范”也是跟《易经》的家人卦有关系的。家人卦的卦辞是“利女贞”。“家人之利在妇女之志行正。”“男女正,天下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庭都要有一定的规矩或者准则,以规范每个成员的言行举止,至少应该有不能逾越之底线。在此基础上每个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起自己该承担的责任,这样家庭才会和谐兴旺。 1.家训 曾家的家训就是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关于这八个字,我们后面会具体讲述。(详见) 2.三不信 一不信地仙。什么叫地仙?就是那些怪力乱神,也就是整天只知胡说八道的人。社会上这种人有很多,我们一定要少招惹,只要一招惹,他们就都找上门来了。家里地仙一多,就会被搅得乌烟瘴气,这样的话,家还怎么兴旺得起来呢?最后肯定会苦不堪言,甚至家破人亡。 二不信医药。大家觉得现在的医药能信吗?我告诉大家,现代人遭受着三大迫害:第一,冷饮。发明很多冷饮,各式各样的都有,而且现在的人好像非得一杯冷饮在手,吃饭才有现代化的感觉,其实这样肠胃很容易坏。肠胃是靠自己后天保养的,所以说肠胃是后天之本。而喝冷饮就把这个“本”给破坏了。我孙子吃饭的时候我就会告诉他,所有冷饮统统拿开,不许喝,为什么?因为他必须要固本。一会儿吃热的,一会儿吃冷的,这样肠胃肯定会坏。肠胃一坏,就又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让你生病。所以很多病其实都是现代社会的一些生活方式或习惯造成的。 第二,药物。现在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一个人生了病,医生就会告诉他,这是没有办法根治的,只能防堵,只能控制。这其实也就是在告诉他,他要吃药吃一辈子。我们这代人小的时候哪有医生跟自己说吃药要吃一辈子的?可是现在动不动就是要吃药吃一辈子。然后一年以后他就告诉你,已经变成慢性病了,你一年必须要来四次复诊、拿药,一直坚持吃药,后面有句话他没说,“吃到死为止”。大家想想可怕不可怕? 第三,治疗。让患了绝症的人都在医院里接受治疗,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他们连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我这样说有没有过分?没有。但是现在很多人却都没有这种感觉,好像大家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当医生告诉你,如果怎样怎样,你就可以多活六个月的时候,他后面有一句话没有说,那就是其中有五个半月你都会在医院里,那你愿不愿意?你自己选择。但是真正到那个地步,谁都想活命,那就只能信医生,他怎么说你就得怎么做。这是当前我们现代人没有办法摆脱的一个困境。 三不信僧巫。我不是说宗教不好,我只是说很多人假借宗教的名义做坏事,那不是宗教的问题,与宗教无关,但是这种事实在太多了,尤其是在如今的商业化形势之下。大家看看现在寺庙里的情况就大概清楚了。当你开始相信它的时候,它就开始作怪,开始对你产生作用了,你就会慢慢陷入它编织的陷阱泥潭中难以自拔,所以千万不要信,不要给它任何机会。 3.败家之兆 怎样会败家?“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礼仪绝对不能丧失,但是过分讲究礼仪也一样会败。而且礼仪是不能训练的,现在很多地方专门请人做礼仪训练,这样训练出来的礼仪都不是真的,就变质了。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训练出来的微笑都是假的。一家公司好不好,就看员工的笑容是很自然的,还是装出来的,你一看就知道了。看一个家庭也是一样,你就看这家的小孩看到客人是自然的喜悦还是假装出来的笑,那种笑就像哭一样,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礼仪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另外,兄弟、亲人间相互欺诈,妇女,当然也包括男性,淫乱堕落,儿孙傲慢骄矜、目中无人,也都会导致家庭的衰败与没落。 曾国藩还归纳出一句话:“士大夫之家往往比耕读农家败得更快。”这句话非常重要。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真的都应该把《挺经》拿来当一面镜子,然后反观自己是否有问题,一旦发现有问题,就要赶快调整。这才是《挺经》对我们最大的价值,也是《挺经》最大的功劳。 四、明强:要有倔强刚强之气 ,明强。智、仁、勇这“三达德”,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么智仁勇是以什么为中心呢?以仁为中心。三个汉字排在一起时,往往中间那个字最重要,而西方则通常是按排列顺序来判断重要程度。“智”要用来行“仁”,否则它就一点用处也没有,甚至还可能反过来害人。“勇”也只能用于行“仁”,否则就是暴力了。所以为什么说“当仁不让”,当仁才可以不让,如果不当仁,那就一定要让。“智”是什么?“智”就是“明”,但高明是天分,那么天分不高该怎么办呢?后天就必须要勤学。所以一个人多读书,并能读懂其中的道理,增长自己的智慧,这对自己一定是有帮助的。担当大事的人一定要明强,脑筋要清楚,要精明强干才行。 “凡事非气不举,非刚不济,即修养品德,养家教子也要以明强为本。”换句话说,如果气不足,就要补气,而气又是看不见的。所以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看得见的其实往往不是很重要,关键通常都在看不见的部分,可是我们对看不见的部分经常会忽略。而当一件事情很清楚、很明白、很显而易见的时候,往往就意味着它已经定了、改不了了,也就没有太多改变和回旋的余地了。所以,父母看到孩子有不好的倾向的时候,就必须马上开始调整他,而不是等到他已经养成习惯再来苦口婆心地劝,或者诉诸暴力强逼他改正,那时候再要改就会非常困难了。因此为什么我们常常说“教小孩要打起十二分精神”,你必须时刻注意、时刻留心?因为你稍不留意,等他养成坏习惯,等他定型了以后,再要改变他,就会变得很难,你再想纠正,就怎么纠都纠不过来了。 “男儿自立,要有倔强之气,懦弱无刚是大耻。”这句话在曾国藩的言论中曾多次出现过。人绝对不可以刚愎自用,但是一定要倔强,其意是指该坚持的一定要坚持,能退让的一定要退让,大事情不可以轻易退让,小事情又不可以过分坚持,这样才妥当。 五、坚忍:善于忍耐,静待时机 ,坚忍。什么叫作“忍”?“忍”就是心上一把刀。如果你想体会什么叫“忍”,你就想象自己心上放着一把刀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你如果觉得不至于或者没那么严重,那就表示你还没到那个地步,你所做的还算不上“忍”。我们总以为自己非常能忍耐,其实往往离真正的忍耐还差得很远。“人生就是坚忍与等待”,一定要经得起等待,有句古话叫“戏棚下站久的人”,你等得久了,等到前面的人都走光了,你自然就会得到机会了。 “忍受当前的痛苦与压抑,等待时机到来就会有所改变。”但是坚忍并非一味的忍耐,而是“善忍、会忍,当忍才忍”,我觉得这才是关键。当中国人告诉你要忍耐的时候,也就同时告诉你,不应该忍耐的时候,绝对不可以忍耐;当中国人告诉你要礼让的时候,一定也就告诉你,不应该礼让的时候,你就不可以礼让。每一句话都有它的配套,有正的一面就会有反的一面,这些都需要我们好好去体会、去领悟,才能真正地理解那些道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洞察部属的潜在能力:http://www.yipindushu.com/shangyeshiye/10837.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幽默的神秘乐园09-20
2 【病房里的感动】09-13
3 联想作为一种力量,既简单又强悍09-12
4 经典句子,展现着人生的风景09-12
5 选择培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