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说法是外向的人得大病的概率比较小,因为他们不会把不快堆积在心里,而长期的心情不畅容易致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确实可以这么去想:一个感情外露的人会把他内心的感情表达出来,从而解放自己的心灵,使得心情更加舒畅,他也因此更有机会健康快乐地生活。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则更容易情绪紧张、沮丧或生病。
从这些角度看,我们确实应该懂得就像我们说的那样, “拿得起也放得下”。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一些感情丰富的不快乐者,或者反之,害羞但是满足的人。这些不过就是个人与外界关系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关于这个问题,荣格——对外向和内向研究感兴趣的心理学家之———解释说:如果说前者主要从外界得到能量,那么后者则主要从他自身寻找力量。他由此得出结论:外向型的人倾向于感情外露、和蔼可亲,但有时候却是肤浅的,而内向型的人倾向于感情内敛、与人疏远,但却是细心周到的。
【乐观VS悲观】 常识认为仅仅是外向并不能决定幸福,乐观是另外一个要获得幸福不可或缺的性格特点。大家大概都记得这种说法:乐观是看到半杯水里的水的人。那么,让我们换个说法看看:乐观,是透过水晶球可以看到一个美好未来的人。 多项研究证明,乐观是健康长寿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我们只能培养一种性格来得到幸福,那么选择乐观无疑是能给我们带来最大收益的。因此,倾向于看到人生好的一面,并有信心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能够给人带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使我们在考验面前能够做到泰然自若,而这些又增强了机体对疾病的免疫力。 据研究称,一般来说乐观者的健康状况要比悲观者的好。如果我们细数每人一年中可能会有的小病小痛,乐观者发烧、喉咙痛、感冒和腹泻的次数都比较少。我们在哈佛大学劳拉·库巴赞思琪(Laura Kubzansky)某项关于长寿的研究中发现,心脏病在乐观人群中的发作概率要比在悲观人群中的发作概率低50%。看,这是我们应该记住的!美国耶鲁大学的贝卡·雷菲(Becca Levy)和她的同事们的研究则得出结论说,乐观者的平均寿命要比悲观者长7.5岁。 乐观的人在任何一个领域——包括事业、家庭和个人——都会比较成功,而相对来说,悲观的人生病、学业或事业受挫以及爱情生活不如意的可能性则更大。悲观的人最大的特点表现在他们对自己的存在的评价。在一个极端悲观的人眼里,人生就是一系列的倒霉事。倒霉事是指“不幸的偶然事件”。也就是说,他不相信自己有驾驭命运的能力,而是听天由命,任人任事摆布。 一种可以培养乐观的方法是,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主动参与,并争取得到主动权。虽然很多事情我们不能从本质上改变它们,但我们拥有的选择权还是比我们想象的多。我们可以改变对自己的存在的看法,尤其是要把眼光放在未来,而不是过去。要做好这一点,我建议我们每天花几分钟去想想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比方说,我们可以想象自己在事业上很成功,在家庭生活里很幸福,又或者想象自己有幸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一天功成身退。这个小小的练习对我们的安康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试试看! 【不切实际的看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深入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个小故事。有天我在某中学做讲座,有个学生问我: “太乐观会有危险吗?”我在心里嘀咕了一下:“这孩子很奇怪!”毕竟,正如美国作家、苦修会士汤玛士·摩敦(Thomas Merton)说的那样,“好的事物从本质上来说是好的”。健康如“乐观”者,怎么可能会有危害?这个特别的小男孩阐述了他的想法,我突然明白了长盛不衰的乐观主义有时候也有值得三思和推敲的地方,他说:“达赖喇嘛说有些幸福是很愚蠢的,比方说,有人在一头饥饿的熊面前感觉很幸福就是愚蠢!"这个讲座之后,我在美国密歇根州大学教授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一篇文章中读到了他引用的关于约翰·亨利(John Henry)的民间传说故事。顺便提一下,有关类似现象的研究统称为“约翰·亨利学”。亨利总是吹嘘他比蒸汽火车跑得快。受该信念指使,他向一个蒸汽火车司机下了挑战。令人绝对想不到的是,他还真赢了!只是在到达终点的时候,他也因为精疲力竭而死了。 那些“成功人士”是不是永远要比那些生病的人更开心更健康?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例子证明癌症患者的幸福度几乎不比其他人低。还有研究甚至宣称有的病人要比身体健康的人更快乐。这怎么可能呢?情商专家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当人因为太自信而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健康警示信号时,幸福便有可能成为病因,甚至死因。这种不切实际的乐观主义——即脱离了现实的想象——是会变得很危险的,典型的例子便是不顾后果的不良饮食习惯和鲁莽驾驶。当我们对人情关系过于不在意时也会陷入过于乐观的陷阱。这样的态度用魁北克地方话说就是“没事”,在事实上情况已经很糟糕的时候都还是这个态度,就可能会带来争执,甚至酿成悲剧。 我们总是生活在以为人间悲剧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幻想中。不幸的是,悲剧却会降临在任何人身上!这样的想法在安慰了自己的同时却也让我们忘了未雨绸缪。哪怕持续咳嗽,烟也照吸不误,就好像我们永远不会死一样;又好像我们身边的人也永远不会有事似的,我们忽视了自己孩子发出的沮丧甚至绝望的信号。正是这些空想让我们有一天可能掉入用无忧无虑挖掘的陷阱,并带来一系列的不幸后果。 【消极者和积极者的区别】 但从总体来说,乐观是个很好的安康指示器。为了理解为何乐观者得以更快乐,我们必须明白:既然现实至少有一部分不过就是我们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对现实就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事实上,消极者和积极者之间的区别便在于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 四季交替,我们像看戏一样看着一幕幕几家欢喜几家愁的人间戏剧在我们周围上演。春天,有人看到的是枝叶发芽的生机,也有人抱怨天亮得太早、晨起的小鸟太吵、马路上的坑坑洼洼太多。夏天,有幸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人惬意地享受蓝天白云的温柔、欣慰地感受放假孩童的无忧无虑,也有人抱怨天气炎热、恨不得让孩子们立刻重新回到学校。秋天,有童心未泯的成年人把落在屋顶上的雨声当音乐听,也有人已经想着潮湿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关节疼痛。然后,冬天终于来了,有些人向往雪的纯净和节日的快乐,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圣诞节不过是个商业概念,商店里到处是被宠坏了的孩子和为了过节而疯狂购物的人。与其冒着被大雪困住的危险或者让亲友占去大把时间,他们宁可懒散地待在自家客厅里。 积极者和消极者各自有着他们特有的看待生活的方式,换句话说,对事物的“思考”方式。根据塞利格曼的描述,消极者是这样的:他经常会有一些“灾难性的想法”。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想着最坏的结局。在他失败的时候,他将其归为某种整体的、稳定的、内在的现象。一个消极的学生在没通过考试时将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他自己,在内心对自己说: “反正无论我做什么都是失败的,我一直都很没用,这是我自己的错。”在不幸事件突然发生时,他把偶然性事件当成必然性(“无论我做什么都失败”),认为其具有稳定性(“我一直都很没用”)和内在性(“这是我自己的错”)。 单身的失败主义者也是同样的问题,他们在内心对自己说,自己不可能找到另一半,因为他们不像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Casanova,1725—1798,极富传奇色彩的意大利冒险家、作家、 “追寻女色的风流才子”,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译者注)那样到处讨女人欢心。一个职业女性如果消极的话,在她五十来岁的时候就不再奢望得到和她能力相配的职位了,因为她坚信没有人会愿意雇用她这个年纪的人。所以,消极者在碰钉子的时候不会去深入了解事实,而已经开始泄气。对一个悲观者来说,他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就是停止这样的内心独白: “我什么都做不好”“没人喜欢我”“坏事总是轮得到我”。 乐观者在同样情况下做出的反应就完全不同。当他知道自己有门考试没及格的时候,他对自己说: “我昨晚没能好好学习,因为让别的重要事情给耽误了。"他把自己的失败归结于某个临时的(“昨晚”)、特定的(“我没能好好学习”)同时也是外在的(“因为让别的重要事情给耽误了”)原因。用这样的方法看待一些难以面对的事物有助于个人的自我保护,并在下次重新来过。 众所周知,不考虑后果的行为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危害,有时候甚至可能会造成与火车赛跑的约翰·亨利这样的悲剧。而另一方面,有些人自我保护过度,以至于失去了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好机会。 归根结底,走出困境并保持希望的一个好办法便是坦然面对困难。最好还能够以灵活的态度采取行动,同时兼顾成本和行动范围。就像匿名戒酒会(Alcoholics Anonymous)承诺的那样: “用平静来接受不能改变的;用勇敢来改变可以改变的;用智慧来辨别两者。” 【消极思想的积极作用|】 撇去前面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先不说,我们必须承认乐观并不是对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用的。有的人做不到因为别人鼓励他看事物美好的一面而假装很开心。在他们眼里,这就像是把一种“积极压迫感”强加给他们。 同时,一个人在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笑容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除非是主动选择要过简单的生活,否则,一般来说贫困是人对生活不幸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满意的原因之一。而且,有些创伤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亲人去世、丢了工作、发生意外、朋友间起冲突等,感觉悲伤或者气愤,甚至局促不安、灰心丧气、混乱不堪、失去活力,都是正常的。反之,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若无其事地快乐生活,那就该令人担心了! 因此,尽管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我们的健康和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困境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在某种程度上,不幸、失望和紧张是有它们存在的理由的,而那些消极的思想在多数情况下也是有用的。 大家大概也认识一些“劳心的人”,他们总是很操心,结果他们做什么都能做得很好。他们做着最坏的打算,但是他们心底深处很明白事情并不会那么坏。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天生操劳的人可能会因为害怕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而处于紧张状态。这种紧张情绪虽然令人讨厌,却也促使他更加勤奋工作,并且让他在工作完成以后更加能够体会到那种满足的感觉。 麻省威尔斯利学院的朱莉·诺伦(Julie Norem)教授把上文中这个人的表现行为称为“防御性悲观”。换句话说,他的消极思想使他把害怕失败变成了成功。一般来说他总是能够和那些更乐观的人一样成功完成工作,只不过他选择了别的途径,而且他坚信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据说亚洲人就是出了名的善于运用这类很特别的悲观情绪。 就我个人而言,相对眼高手低,我更喜欢略微的消极。这样的态度使我对未来没有很多期待,也让我在一切顺利时觉得更加满意,因为最终结果总是比我期待的要好那么一点点。朱莉·诺伦讲的是“负面思考的正面威力"①,这也是她的书名。这个办法对我来说非常有效。那么对你呢?综上所述,有些负面情绪,如若适当,可以帮助我们考虑到未来所有的哪怕是很小的可能性。如此,这样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陷入困境,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引导我们做出最合理的选择。大胆而又莽撞的年轻人用他们自己付出的代价去学习这样的负面情绪。“切实际的悲观"有时候要比“不切实际的乐观”更有价值。相比一个对某些事物的内在危险视而不见的人,一个比较现实的人对他自己、他的生活都会有比较正确的判断,并且也更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①Julie Norem, The Positive Power of Negative Thinking:Using Defensive Pessimism to HarnessAnxiety and Perform at Your Peak, New York, Basic Books, 2001.——作者注。(中文译本为《乐观者赢,悲观者胜——负面思考的正面威力》,赵剑非译,中国商业出版社,2004。——译者注)复原力强的那些人我们已经知道,有人天生积极,也有人生性忧虑、消极;有人勇敢追求幸福,也有人但求无过;有人把每一天当成生命赐予的礼物,也有人把过日子当成是惩罚。 团队旅游的时候如果有个什么意外小插曲,有些人会觉得好玩,而有些队友则会低声抱怨,把事情归罪于旅行社的组织能力。有的人脾气暴躁、焦虑不安,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他们碰到什么就批评什么,从来没有开心的时候,还总是很倒霉,他们的生活毫无乐趣。这些人无论是和邻居、上级还是和家人都无法相处。他们经常不是这儿痛就是那儿痛。即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被人打扰或者去打扰别人!我们周围总有那么一个或几个这种类型的人,我们一般也不喜欢和他们相处。我们想办法回避他,因为害怕他的不快影响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不过幸运的是,这样的人并不多。事实上,世界上快乐的或者真心希望得到快乐的人要比不快乐的人多得多。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幸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培养的?】: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453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经典之句,传递美好信念09-12
2 经典句子,折射人性光辉的语言彩虹09-13
3 世上有一些东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09-12
4 经典句子,成为人生的座右铭与指引09-12
5 你对老公是不是越来越挑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