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珍惜自己的童心,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和儿童的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开放,对双方都大有裨益。例如,关于儿童的一大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教育他们?政客和教育家提倡强化科学和数学课程,将计算机和其他科技大规模用于教育,经常进行考试和测验,严格考核教师,削减文艺类课程的经费。这些做法的用意在于把孩子培养成“完人”——不像古希腊人追求的那样德智兼备,而是成为社会机器最高效的零件。在这场精密计算中,他们只想着帮孩子面对生存竞争,却忽略了他们心灵的需求。
“教育"的意思是“引导出"。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将孩子引导出童年",但教育的真谛,是将童年原本具有的智慧和才华在日常生活中关怀心灵引导出来。夏山学校的创始人尼尔多年前就指出,我们应该相信,儿童已经拥有了才能和智慧。传统观念认为儿童的心智是一块白板,事实上,儿童所知道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儿童的智慧不同于成年人的智慧,但同样有它的地位。
伤害童心就等于伤害心灵,因为童心是心灵的一个侧面,而心灵的任何层面遭到漠视,都会成为痛苦的根源。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很难找到童年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快乐。我们耗费巨资建立电子娱乐中心,却无法满足心灵对简单乐趣的追求。在世界各国中,美国可算是最不会照顾儿童的国家之一,鼓吹"维护儿童权益",却不曾从儿童的立场出发,真正为他们的福祉而努力。成年人重视信息甚于奇迹,重视娱乐甚于游戏,重视知识甚于蒙昧,而他们担心的是,对童心的提倡会对这些价值观念造成威胁。要关怀心中的孩童,我们就必须面对自己较为低级的本性——无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癫狂的愿望,以及各种形式的软弱无能。
在回忆录中,荣格针对儿童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论断。他说,比起成年,童年“更能完整地呈现自我,更能刻画一个人完整纯粹的个性"。他还认为,儿童能在成年人心中激起原始的渴望,而这些渴望是成年人在适应文明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丧失的。我们误以为“进步”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所以在社会层面上,我们自认为比祖先更聪明、更发达,而在个人层面上,又认为成年人比儿童更有智慧。这种对发展进步的迷信,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了我们在许多方面的价值观。在这个等级分明的4走少的有世界里,我们之所以蔑视发展程度较低的文化,是为了抗拒我们的原始本性;之所以坚持在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阶梯上节节爬升,追求成熟的境界,是为了排斥我们内心深处永远存在的童心。这并不是真正的成熟,成熟的人既重视新的生活方式,也珍惜过往的经历,而我们只是在抗拒心中那个小孩,因为他虽然充满性灵,却妨碍我们主宰自己的生命,这让我们觉得羞耻。要关怀心灵,就不能排斥它的任何一方面,即使是它比较卑微的部分,比如童心。只有承认了童心的永恒存在,接受它的种种不足和缺陷,我们的心灵才能得到关怀。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教育"的意思是“引导出":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3450.html
推荐文章
09-18
1 邂逅文字魅力,经典人生感悟的句子:人生是一场电影09-12
2 能力是一个人工作做事的实力,而人情则是一份软实力09-18
3 【晚开的花晚败】09-12
4 经典句子,记录时光痕迹的优美语句09-18
5 串联文字点滴,汇聚众多不同情境的高情商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