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场合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气盛的三十岁上下的男女在众人面前高声地发表各种议论,声情并茂、滔滔不绝,然而周围的大多数人却都一脸快怏不乐。人都是喜欢表现自己的,如果你总想让别人做听众,你就会失去人缘;而如果你能压抑表现自己的欲望,做一个好的听众,那你就会成为最受欢迎的人。
有一个三十几岁的年轻人突然由一个口若悬河的"演讲家",变成了一个"真诚"的倾听者,在解释自己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转变时,他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我最近在一位夫人举办的晚宴上,见到了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我坐在他边上,倾听他谈论热带植物,室内花园,以及关于马铃薯的一些惊人事情。他一直谈了好几个小时。午夜来临了,我向每一个人道别,走了。那位植物学家对晚宴的主人说,我是“最有意思的谈话家”。可是在这段时间里我几乎没有说过什么话,我只专心地听讲。因为我真诚地聆听,而他能够感觉到这一点,这自然使他很高兴。这种专心听别人讲话的态度,是我们所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赞美。
一个成功的商业性会谈的神秘之处是什么呢?根据学者查尔斯·伊里亚特的说法"成功的商业性交谈,并没有什么神秘……专心地注意那个对你说话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发牢骚的人,甚至最不容易讨好的人,在一个有耐心和同情心的听者面前,常常会软化而屈服下来。
西雅图电话公司在几年前碰上了一个对电话接线生口吐恶言的最凶恶的用户。他怒火中烧威胁要把电话连线拔起。他拒绝缴付电话费用。说那些费用是无中生有。他写信给报社,到公共服务委员会去做了无数次的申诉,也告了电话公司好几状。最后,电话公司派一个最干练的调解员去会见他。调解员静静地听着,让那位暴怒的用户痛快地把他的不满一古脑地吐了出来,还不断地说:“是的。”同情他的不满,长达四小时之久。如此几次,那位用户变得几乎是友善起来了。 调查员说:“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我甚至没有提出我去找他的原因。第二三次也没有。但是第四次我把这件事完全解决了,他把所有的账单都付了,而且撤销了那份申诉。"无疑,那位仁兄自认是一位神圣的主持正义者,维护大众的权利,免受剥削。但事实上,他所要的是一个重要人物的感觉。他先以口出恶言和发牢骚的方式取得这种感受。但他从一位电话公司的代表那儿得到了重要人物的感觉后,无中生有的牢骚就化为乌有了。 如果你想要使别人躲闪你,背后笑你,这就是一个方法:决不要听人家讲上三句话以上;不断地谈论你自己;如果你知道别人谈的是什么,不要等他说完,就随时插嘴。无聊者,就是这种人——自以为了不起,自以为很重要。只谈论自己,只想到自己的人,是个丢失成功的人,是个不可救药的未受教育者。 聆听不仅是要听对方说什么,还得观其行、察其色。许多人并不善于言词,也有些人不愿把话说得太白,宁愿有所保留。因此光从语言,你是无法窥其真意的。这时候,就必须注意对方的神情、语气,配合其说话内容,才能真正领会到他的意思。因为,言语容易掩饰,但举止神情难以隐藏。 真正的聆听,是你对关心的人所付出的最大荣宠。它说:“你是个了不起的人,我也很关心你,喜欢你,所以我愿意毫不分心地听你说。"今天,就请给某些人一点面子吧!以你的眼睛、以你的耳朵去聆听他们的心声,这是多快乐的一件事! 有人认为,具有同情心的人朋友多;还有人说,态度和蔼的人朋友多;更有人说,善于聆听他人说话的人朋友多。不管怎么说,朋友多。无非就是别人乐意和你接近,容易从你身上获得同情、理解和谅解。朋友多,是建立在先做奉献的基础上的。如果你懒得把温暖给予别人,你也就别奢望他人的光亮会反射到你的身上。 其实,默默地聆听别人的倾诉,不只是一种同情和理解,不只是一种单向的付出。每一个人的生活履历,都是一部蕴藏丰富内容的教科书,都可供你阅读和吸取有益的养分,从而提醒自己,避开前进中的沼泽。所以,我们要善于去接近和喜欢别人,要学会聆听别人的话,对你的同窗同道同伴同事同仁,对你的父母兄弟姐妹丈夫妻子孩子恋人友人都要这样。 在社交中不但要学会聆听别人的话,而且还要学会“善于应答”。 对于别人的谈话,你不能像木头人一样毫无反应,而是要做出适当应答。“善于应答”不但自古就是很困难的技巧,而且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反而愈渐困难。这是因为生存竞争愈激烈,自我意识就愈强,或多或少都会有屈服对方的想法。然而在社交的领域里,必须同时有“说话者"与“听众”双方同时存在,否则就无法取得平衡。现代人习惯于不停地说话,一不说话就有失落感。所以,要做个“善于应答”的“听众”,是件很困难的事。 朋友关系必须建立在彼此共同的乐趣及关心的事情上,彼此的话题也必须建立在这些共同的乐趣及关心的事情上。如此一来,双方都兼具了“说话者”与“听众”的身份。而且,没有听众就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说话形式。 在亲密而有效的朋友交往过程中,必须要有善于应答的好听众。在谈话的过程中,乍看之下似乎是由说话者主导,但实际上要让说话者畅所欲言就必须要两个人一唱一和,应答者适时给予说话者善意的回答来鼓励说话者,说话者才能够继续说下去。 如果在听取对方发表了长篇大论之后才开始说:"听了你这一席话真是受益良多,我们真是太投缘了。你的学识、经验真是太丰富了,教人佩服!”这话听起来未免太谄媚了。若真的是彼此契合,在漫长的谈话过程中却不曾出过一点声音,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真正地激励对方,是要在最适当的时机给予对方回应,要让说话者相信对方是由衷地赞同自己的说法。但是,只要适时地附和对方的意见就够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附和与没有反应的效果是一样的。 善于应答的听者,还会配合适当的肢体语言来告诉对方“请说吧!我一直在听",有这样的听者,才能够让谈话很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在偶尔的附和声中,适时地提出反馈对方问题的一句话,就足以促进谈话顺利进行。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倒不如简单扼要的只字片语来得简洁有力,只要耐心地倾听,以眼神或脸上表情来告诉对方:“太好了,说下去!”就能够让对方更热心地讲下去,这就是个善于应答的听者。 上帝之所以给了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就是为了让我们多听少说。学着做一个好的听众吧,没有什么会比专心听别人讲话更让人高兴的了。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会说的不如会听的:http://www.yipindushu.com/renzhijuexing/1334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开启心灵之旅的神奇咒语09-18
2 微笑挂在嘴边,幸福写在心里09-12
3 金钱与工作的关系十分密切09-12
4 经典句子:经典之句,洋溢艺术美感09-19
5 细品文字韵味,入心的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