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之后,人们最容易出现的一个心理问题就是: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要想克服这种心态,既需要自己的努力,也需要家人的帮助。
当然,这种“帮助”,不是说把老人伺候好就行了;有时候恰恰相反,你要给他安排点事情,让他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价值。
有一位老人,退休之后闲着没事干,唯一的爱好就是下棋。下棋锻炼大脑不假,可对身体没多大好处。女儿给他买了钓鱼竿,让他到野外散散心,他不去;让他旅游,他没兴趣;让他锻炼健身,他也不去。问他为啥不去,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话:没意思,不想去。
眼看老人身体越来越不好,精神状态也不如从前了,女儿情急之下有了主意。她在父亲面前念叨:“现在菜太贵了,吃着也不放心,到处化肥农药的。咱家有个小院子,要不您在院子里种点菜吧!”
父亲一听,点头同意,找来锄头之类的农具,说干就干,忙得不亦乐乎。女儿一看,有门道,过两天又对父亲说:“我在公司上班,中午饭回家做来不及,买着吃又吃不好,如果能每天吃到您做的饭,该多好!”
父亲满口答应:“反正我也没啥事,那就每天给你送饭吧!”
就这样,父亲每天除了在院子里忙活种菜,就是给她做饭送饭,忙得不亦乐乎,这样一来,身体好了,精神头也上去了。更重要的是,老人通过这些重新发现了自己的价值,再也不觉得自己“没用”了。
孝敬老人,不能光考虑物质层面,更要考虑精神层面的东西。如何让老人有充实感、价值感,是最重要的问题。当然,从老人的角度而言,也要尽量让自己忙碌起来,在“价值发现”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归宿,那只是一个传说在寂寞、空虚、漂泊不定的时候,人们总是习惯于问自己:我的归宿,究竟在哪里?无论是在大学毕业生的焦灼中,还是“大龄剩女”的呐喊中,归宿,都是个永恒的主题。
归宿,就像对岸远方的风景。在脚下,你清晰地看到了荆棘、垃圾,而远方是如此浪漫和美妙:朦朦胧胧的,烟雾缭绕的,云蒸霞蔚的……直到你走到你向往的“远方”,才发现脚下也是荆棘和垃圾,而美妙的风景,依然矗立在更远的远方。
——这就是归宿。直到你得到了它,才发现它不属于你,握在手中的并非你的归宿。归宿,似乎只是一个传说。
最终的归宿,只有心灵哲学上有三个终极命题,人们至今还未找到理想的答案。三个问题是: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有意思的是,如果你去某个小区找人,保安最常问的,也是这三个问题。
保安当然不会想到这三个问题居然是“终极哲学命题”,他们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而已。但这种巧合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有时候我们思索了一辈子、无法破解的高深问题,答案或许就在身边;就像这三个哲学的终极命题一样,它离我们并不远。
人生的归宿,也是如此。往大了说,它是个很大的哲学问题;往小了说,它就在我们身边,人人皆可思考、人人皆可感悟。
我们的最终归宿,到底在哪里?一个稳定的家,算不算是归宿?拥有巨额财富,算不算是归宿?回到家乡,叶落归根,算不算是归宿?佛教有个故事,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富翁,先后娶了四房太太。对这四房太太,富翁自然不能免俗,区别对待:大太太人老珠黄,早就被遗忘了;二太太管家,还有点用处,偶尔关心一下;三太太和四太太,年轻貌美、柔情蜜意,自然万般宠爱。
老天爷并没有因为他富裕就多给他几年阳寿,富翁逐渐年老体衰,眼看不行了。万贯家财是带不走的,太太们呢?古代不是有殉葬的风俗吗?富翁暗想,如果找一个我喜欢的人陪葬,黄泉路上就不寂寞了。
富翁最喜欢四太太,于是对她说:“我平常那么关心你,一刻都舍不得离开你,既然我要死,你就陪我吧。”四太太一听,吓坏了,说道:“你现在对我好,但死了还有什么好呢?我这么年轻,我还有无限的未来,我不能陪你死。”
富翁很失望,就找三太太:“我给你那么多钱花,有什么好东西也给你,我也常常跟你山盟海誓,你能不能陪我死?”三太太一听,就说:“你知道我很年轻,还这么漂亮,你死了,我还可以再嫁给别人,不能跟你一起死。”富翁只好找二太太。二太太说:“不行。我们这个家的事务,平常都没有是人生最大的伪命题人管。这样好了,你安心地去死,我替你料理后事,我会帮你送葬,送到你安息的地方,再跟你告别。”
富翁十分灰心,万分无奈。此时,恰巧大太太经过,他想:“这个更没有希望了。我平常既不爱她,也不关心她,不过还是试试看吧!”于是就跟她说了。哪知大太太十分痛快地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我陪你一起死吧!”
这个故事中的富翁和四个太太,其实都隐喻了人一生中的某些重要方面。富翁,指的就是我们自己,四个太太则各有所指。星云大师对这四个太太所指的东西作出了阐释:四太太:我们的身体。许多人为了这个色身,营养、保健、化妆、温暖,什么都给身体,身体是我们最重要的、最爱的,但到了人生的最后,它却不是我们的,不肯跟我们一起去。
三太太:我们的金钱、黄金、钻石,我们的财产。当我们走了,它也改嫁别人,转入他人之手。
二太太:我们的朋友、家人、亲戚,他们不会陪我们一起死,顶多在送葬时,陪走一程。
大太太:我们的心。我们平时并不管自己的心,我的心怎样修养,我的心要怎样升华,我的心怎么样才能清净,都不管它。尽管如此,人生走到最后,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唯这个心所造的善、恶行为的业力会跟随我们。
心,才是我们的最终归宿,是让灵魂安息的所在。可惜,很多时候,我们为自己的归宿找错了道路。或者,我们把归宿寄托于金钱,或者寄托于美女,或者寄托于亲情;但这些,都只是“暂存”于我们的身体;在它们的眼中,我们只是过客。
即便你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在财富和金钱眼中,你只是暂时的主人,它们随时会弃你而去。只有你的内心——这个你平时最容易忽视的东西,才会伴你远行,无论何时何地,不离不弃。
有种病,叫“丢了家乡的味道”台湾诗人余光中有一首著名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对故乡的思恋,几乎是所有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情绪。人生的归宿,从精神上说,是心灵;从物质载体上来看,则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最重要的,无疑就是乡情。
心灵是人的最终归宿,但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除非经过了长时间的参悟,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困难的。乡情则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得多。有趣的是,乡情既有物质层面的因素——故乡,也有精神层面的因素——思乡之情。而且,这两种因素有时候交织在一起,造就了一种无法言说的味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是浙江人,有从军经历。抗战时期,他跟着队伍一起到了四川。有一阵子,忽然不知怎么着就生病了。找了中医、西医看,吃了药,没什么效果。医生光说他的身体有问题,但到底是什么问题,却说不上来。
后来,在朋友的引荐下,他去拜访一位著名的儒医。这位儒医是前清举人,以读书为主,很少给人看病,但很懂医理,所以叫儒医。yipindushu.com
儒医给南怀瑾看了半天,说,你没有病啊!南怀瑾当时也的确有这种感觉,自己好像没病,可是一点精神都没有,就是感觉很难受。过了一会儿,儒医又说,你真是有病。这下,把南怀瑾也搞糊涂了。
儒医说,你的病,是“思乡病”。南怀瑾听了,精神为之一振,感觉他说到点子上了,自己之所以不舒服,好像就出在精神层面上。
南怀瑾一生游历,历经各地。小时候要外出读书时,祖母包了一包泥土,用绸布裹好,给他放到书箱里,嘱咐南怀瑾:你到外地后,如果感觉身体不舒服,把这包泥土抓一把,泡点水喝就好了。那时南怀瑾年轻,没当回事;不过泥土已经被祖母放到书箱里了,只好带走。可惜后来行军打仗,书箱弄丢了。
泥土丢了,南怀瑾就问儒医,是否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儒医问:你是“脚底”人吧?四川处在长江上游,地势高;长江下游地势低,所以他们习惯于把长江下游叫"脚底"。南怀瑾忙说是浙江人。儒医一听,说,那好办,你去买点浙江的咸鱼吃,就好了!
南怀瑾照办,去菜市场买咸鱼。据他自己说,刚到一个浙江咸鱼店门口,一闻那种味道,病就好得差不多了。
南怀瑾先生的例子属于个例,并不是什么人都会患上“思乡病”。一般来说,兵荒马乱的年代和颠沛流离的人生,最容易患上这种情绪疾病。但这种疾病,的确可以影响到生理层面。
很多时候,如果你感到自己如浮萍一般、无所依托,总是发出“世界之大、何处是归宿”的困惑,那么,这两个字,可能就是最好的答案:故乡。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发现退休后的价值】:http://www.yipindushu.com/qingganrensheng/1973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情感语录大全,情感的伤痛让人成长09-12
2 知道并不重要,你学会的才是唯一重要的09-12
3 漫步人生,别有一番滋味09-06
4 七台河哪个吃饭的地方最适合约会09-13
5 女人不能没有自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