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们公司新来了几个同事,有一个很严肃地找我谈一个事情:“梁老师,我想跟你讨论一下我的职场定位问题。”我感觉一下子回到了十几年前。我最早在一家电视台工作,领导什么都让我干,娱乐节目、文化节目、时事节目、财经节目都做过。我觉得很焦虑,非常痛苦,心想这辈子完蛋了,我就像一块木头被锯开了,哪个地方缺个角就拿我去填一下,觉得自己被粉碎了。当时我就想:我这辈子怎么办?我的定位在哪里?有一首歌中唱道,"我是社会主义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要永做革命的螺丝钉。如果一个人真是万金油,那他的职场生涯可能就真的毁了。听了上面那个年轻同事的提问,我对他说:"要看你有什么定位。你先干个三五年,把公司里所有的岗位都做一遍,公司哪里有需要你就去哪里,时间长了,你自然就知道你自己会干什么了,公司也会为你找一个合适的位置,你自然就成长起来了。”突然,我发现这些话十分耳熟,当年我的领导也是这么跟我讲的,但是我当时不能接受。到底什么叫定位呢?“定位”这个词现在用得很滥,到处都在说定位:市场上的产品需要定位,职场上的个人也在定位。事情还没开始,就已经在定位了,一个网站刚建立就想定位,一个小杂志也要有定位,现在是有点唯定位论了。自从特劳特和里斯搞出“定位学派”后,现在到处都在讲定位。但是,“百草皆药,百药皆毒”,如果过于强调某种理论,就会带来很多负面的东西。
不是说《定位》这本书不好,它是一本很好的书,在研究品牌和广告的时候,它能够带来很多养分。但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任何东西过犹不及。在“定位”概念非常流行的时候,我们要反思一下:到底什么是定位,凡事强调定位又会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定位”最初不是一个管理学术语,而是足球比赛中的一个术语,即“定位球”。所谓定位球,就是把球放在固定的位置踢,点球是定位球,角球是定位球,任意球也是定位球。任意球的位置固定,但踢法可以任意,还可以有很多种战术组合。所以,一个定位球只是说位置定下来了,但具体怎样踢,则是千变万化的。
反观商业上的定位。在做初步商业模式分析的时候,很多人认为一旦定位精准、成功定位了,就成功一大半了;而如果定位不清楚,还没定位的误区开始干就会觉得这个企业恐怕不行了,觉得它不值得做。上面说到的那个年轻同事也是这样,大学毕业后刚参加工作,一上来就要给自己定位,似乎定位一准确,这一辈子就靠谱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就像足球比赛中的定位球,点球是最好的进球机会,让你去踢一个点球,但是你的水平不够,你怎么踢得进去?据统计,点球的射失率高达30%。
有时候定位非常重要,但更多的时候定位是最不重要的。因为,有定位的未必能坚持;就算坚持了,也未必是正确的定位;坚持了,也是正确的定位,但未必能做好。所以,定位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重要。
有的时候,定在那里了,反而放弃了很多机会。所以说“定中无定",就是在定中有不确定性,如果没有意识到在确定当中的大量不确定性的话,最后可能会很失望。比如说美国前总统里根,他刚开始并没有立志要当总统。他只是一个三流演员,他刚到好莱坞的时候也许有一个定位,想要当一名好演员。可是,他演了好几部电影后,自己都没什么兴致了。但是在剧组里面,他表现出了较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他就逐步调整了自己的定位。
里根曾经做过通用电气公司的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业少有人知。中国的企业里没有新闻发言人这个职位,其实这个职位非常重要。面对媒体的时候,他要能随机应变,又能把一个意思表述得有利于己方又不歪曲事实,那是需要很高水平的。如果遇到恶意攻击,还要能够四两拨千斤。经此磨炼,里根就从演艺界发展到商界去了。他从最初的演员定位向新闻发言人定位转移,发现政治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演员,要会打太极,还要会打那种硬球。那种球看起来不那么猛,却让人接不住,成熟的政治家需要这种素质。于是,里根就从商界进入了政界,先竞选当上了州长,后来又当选美国总统,成为美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总统之一。
从里根的职业生涯中我们就能看出,定位有时候是靠不住的。真正的定位是一种动态的定位,或者说,当你被定在某一个位置时,你跟别人不一样,别人只能踢出软球,而你踢出来的是硬球,不容易被人接住。
总之,心中无定位和有定位的差别没那么大,我们不要被概念所迷惑。现在,由于西方文化以强势的姿态进入中国,好像所有的事情都必须要符合逻辑。比如定位,似乎要先从逻辑上讲明白我怎样定位、按照这个定位去做了以后,才会带来成功的结果。殊不知,我们的生活有时是反逻辑的,甚至是超逻辑的。就算你早早为自己定了位,但是那时你还很年轻,经验和见识都还不足,因此定位也不一定合适。
我曾经讲过一个话题,叫创业的超文本,这是借用了互联网术语。超文本跟文本的差别就在于,读超文本的时候,你随时可以从某一个节点连接到别的地方去。而且不是一次被打岔、岔开,而是在被岔开的方向上又被打岔,最后得到的是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
定位意味着某种逻辑上的推演,需要先有一个逻辑的原点,后面的事情是从这个原点展开的。但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是超文本的,上苍给我们的东西有时是超逻辑的,所以我们要有一颗会应变的心。其实这里也有一种逻辑,只不过这个逻辑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逻辑。所以说,有的时候,上苍交给你什么事情,你把它认真做好就可以了,不要去想定位的误区这是不是你应该做的,你又如何能知道应不应该做呢?拘泥于定位也会害人。有些人写文章,先要把提纲写得非常完整,然后再来填文章,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是自己跟自己找别扭。因为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们的思路是带有超文本特点的,从某一个起点出发,不断发散思维,最后达到最佳的状态。你会发现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出乎你的意料,其实它并没有超出你的水平,这就是你的真实水平。因为你从一个节点出发后,在往前走的过程中,你细致地感受到了另一个节点上发生的变化。在内在感觉的支持下,你一直在随机应变,找到了最佳的途径。
依赖外在的定位、提纲或逻辑去做事情,人们可能就会放不开,没有那种酣畅淋漓的感觉。但并不是说要你随波逐流,二者是不一样的。最后做成的事情、写出来的文章依然是你写的,是与你以前的修为连在一起的。你可能会奇怪,自己怎么会想到这个东西。实际上这就是你的缘,你结了那些缘,到那个时候,就有这个节点供你来爆发。如果你非常拘谨,亦步亦趋,按照某个逻辑去做事,你的思维和行为都只停留在表层,你只是在完成某个任务而已,而不是在把自己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所以,在讲到定位的时候,我首先要强调的是,不管什么定位,你都能玩得好,那才是真正了不起的。由此就引发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叫作守本分。以前我听到有人说“守本分”的时候,会认为很消极。现在我认识到守本分是一件非常积极的事情。如果是同样的外在条件,别人能玩得比你更好,那说明你内在还可以提升。
《论语》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是本身固有的能力,或者是固有的某种频率。比如说刷门禁卡进门,有的人拿着卡一刷就进去了,有的人拿着一个相似的卡刷就进不去。这是因为卡里的信息与背后的那个系统是不匹配的。只有当它们匹配的时候,门才能打开,人才能够进去,这就是“本”。
我有一个朋友是在美国做PE(私募股权投资)的,他说国内的风险投资过于依赖上市前投一把、上市之后迅速撤出,依赖于赚快钱。在美国,尤其是中部地区的PE不是这样的,比如说奥马哈的巴菲特就不是这样的。他们的主张是花一笔钱买一个企业,然后帮助这个企业在每一个环节进行流程再造,在细微之处好好地改造。他们并不要求进行颠覆,而是把每一件事情搞好:节省一张纸、一个螺丝钉,人员安排得更紧凑;交货时间以前是10小时,现在缩短成9个小时,下个月缩短成8个小时,一点点地进步,用户体验也一点点地改善。这样持续一段时间以后,能量就非常大。
他还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说他们最近在国内收购了一家企业,问我怎么看那家公司。我之前一直在讲定位,所以就跟他说要看定位。他听完了之后没有直接反驳我,停顿了两秒后说:“我们的策略是这样的,先帮它把现在能够做好的事情做好,它现在的品牌虽然不太好,但是一点点地改造,要比一下子推翻了全部重来要好一些。”我当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他其实是很清晰地理解了一个原理:只要把现在的东西做得再好一点点,哪怕是同样的定位,也还是有很大的增值空间的。
刚才说到“本分”,还有一个词叫“本事”。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有没定位的误区有本事,这个“本事”就是他本身的能力,跟机会、外在的环境都没有太大的关系。只是你临门一脚跟别人临门一脚水平的差别,而不是球定位在哪儿的差别。做人要有本事,就是自身的资源和禀赋,这跟定位没有关系。定位再好,如果没有本事,在这个定位上也做不出好东西来。
好多创业者编一个故事、编一个商业计划书,就去找VC(风险投资)、找PE。其实,人家VC和PE除了看故事之外,更看重你的本事。本事就是你的个人能力、个人性情,当然还有团队的能力。总之,事在人为,定位球能不能进,不同的人来踢,结果完全不一样。千万不要因为赢得了一个定位球的机会就高兴得不得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40岁以前做任何事情,都不是说要发现一个什么机会,机会主义思想是害人的。我越来越相信,上苍给你一个东西,是让你用它来长本事的,是来锻炼你的。当你有这种心法的时候,你会发现工作中的那些艰难还真是上天给你的恩赐。你能这样来理解,你自己内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和痛苦,也真的能从逆境中获得你本来可能会丢失的东西。你会懂得包容,学会随机应变,学会在失败中学习,学会抓住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
佛语云"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就是说定位或者在哪个位置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自己身上有什么业、有什么本事。人在专注地做事的时候,无形当中就会有某些东西汇入内在之中,这就是本。本小的时候,给你干大事的机会你也干不好;本大了,有本事了,你才能干大事。在我们没有准备好之前,单纯追求所谓的定位,其实没有多大的意义。给你什么就能把它做好,把每一件事都做好了,你自然就能有更好的机会。
曾经有大学生来问我,说在毕业之后做公益确实很好,但是没有“钱途”。我告诉他们,在30岁之前不要考虑挣多少钱的问题,而要考虑为自己挣多少本钱。其实,40岁创业也不晚啊,柳传志就是40岁创业的。肯德基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更是在60岁,退休之后拿着自己的退休金开始创业的。所以,无论面对多么恶劣的环境,我们都要问一下: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可能比自己做得更好?换句话说,那个人和现在的你之间的差距,就是你努力和改正的空间,努力做到每天都有一点点进步,这就叫精进。
一般对别人刻薄的人,实际上对自己也比较刻薄。或者说有评论他人习惯的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别人怎么看自己。所以,戒掉了轻易评论别人的习惯,就能逐渐达到不受他人影响,不被他人的目光、期待和评价所操纵了。不受他人影响,于是就达到了定的状态。
yipindushu.com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定位的误区】:http://www.yipindushu.com/qingganrensheng/1965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用现在的科学观点来看,生命是双螺旋的DNA09-12
2 情感语录大全,用笑声点亮情感星空09-20
3 追寻汉字诗意,每天选择一条简短的名人名言学习09-13
4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正能量语录09-12
5 小快乐,是怎样一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