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徐志摩曾远赴英伦想拜罗素为师,可惜那时罗素已经离开剑桥大学。罗素写了一本畅销的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在他漫长人生将尽之时,又写了一部情感浓郁的优雅自传:《罗素回忆录》,总结了他的政治信念、对哲学的爱以及对爱情的爱。他的作品数量极大,也极其深奥,对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尽可把他的作品找出来读。他是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也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下面,我把他的主要思想贡献列出来:在宗教上罗素是一个无神论者,相信上帝是人类恐惧下产生的悲伤;政治上,罗素的立场接近于民主社会主义:他支持政府为穷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但是反对共产政权的极权统治(这一点我是完全赞同的)。
罗素曾经说:“我绝不会为了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这句话体现了怀疑主义者的性格,不仅怀疑权威,而且也怀疑自己原有的看法,他们主张不断地以现实观照理论,不断辩论,不断修正对社会的认识(我也是个彻底的怀疑论者,认为人的过去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错误,因此要时时反省,不断修正)。
在教育方面,罗素主张自由教育,认为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他和第二任妻子一起创立了一所试验学校(难道这些不正是教育的真正精髓吗)。
在伦理学和道德方面,罗素持的是开放态度,认为过多的道德束缚是人类不幸的根源,道德不应限制人类本能的快乐,因此提倡适婚、离婚从简和节育等,认为未婚男女在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发生婚前性行为并非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观点使他在美国遭到激烈抗议,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纽约城市大学的教授职务(道德原本就是个虚伪的借口。关于婚前性行为这件事,我个人认为,性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因为爱,或者爱和情欲的结合体,而不是因为一纸婚书)。 罗素曾访问中国,并在北京讲学一年,与美国人文哲学家杜威同时间在中国讲学。回到欧洲后著有《中国问题》一书,孙中山因为此书而称其为“唯一真正理解中国的西方人”。 这篇《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只是一篇浅显易懂,又别有意味的小品文。看来伟大的哲学家也会偶尔写一些好玩的文章来打发时间。(且行)思路花语……坦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缺点一个人,就算没有做过什么有损于人的事,也可能被别人看做一个呆子,或当做一个不怎么样的人物。这种难堪的情形当然是无论什么人都想避免的。那么,预先警告他不要再弄出那些容易导致这种后果的行为,就是对他的帮助。这种有益的帮助,若能突破一般的说辞也许效果更佳。一个人能坦白地说出另一个人的缺点,而不致被这个人认为无礼或冒失,那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事实上,说出这类对某人印象不佳的意见,我们能够找出许多不同的办法,既能对他起作用,又不至于压抑他的个性。而且,这也会使我们的个性由于运用得当,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说,我们并不是非和他交往不可;我们有权利避免与他接触(虽然不必大肆夸耀这种躲避),因为我们有权利选择与我们最能融洽相处的群体。我们也有权利,甚至还是我们的义务,去警告他人也要这样——当我们认为和一个人结交会产生有害的结果的时候。 同时,我们在进行这种有益的帮助时,是有选择权的,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这一个人而不选择另一个人。于是,那个不被选择的人,那个不能从我们这里得到教益的人,其实就是受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需要强调的是:他所受的这种惩罚,只是他的那些缺点本身自然的结果,也可以说是自发的后果,和我们无关。我们并不是有目的地施罚于他,因为他对我们无足轻重,他的那些缺点我们更容易容忍。一个人鲁莽、刚愎自用、傲慢自大,不能约束自己免于有害的放纵,追求兽性的快乐而牺牲情感上和智慧上的快乐——这样的人只能指望被人看低,只能指望人们对他印象不好;而他对此——对他陷入这种状况,是没有权利来抱怨的,除非他以特殊优越的社会关系赢得我们的好感,从而具备资格博取我们的有益帮助,而不是只被他自身的缺点所左右。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学生的言行举止不应受到约束与限制:http://www.yipindushu.com/qingganrensheng/12409.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精选美文】1509-12
2 为了忘却的纪念09-12
3 情感语录大全,以幽默感悟情感人生09-20
4 追寻汉字诗意,与花相关的高情商富有诗意的句子09-06
5 妻子的味道秋瓷炫结婚是哪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