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春,有位年轻的普鲁士贵族没能顺利从中学毕业,所以担
心自己不能按计划进入柏林大学。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设想了自己如
果上不了大学,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会先当几年军官,对着新兵大呼小叫;然后娶妻、生子、
种地,无节制地生产蒸馏酒,用酒来败坏我的农民的道德。所yipindushu.com
以,如果十年后你正好到我家乡,我会邀请你一起寻欢作乐,从
庄园找一个水性杨花、曲线玲珑的小娘们儿来耍一耍。我还会请
你痛饮土豆白兰地,想喝多少就喝多少。我还会请你打猎,玩得
痛痛快快。那时你看到的我,会是一个肥胖的民兵军官,蓄着两
端翘起的胡须,骂人可以骂得地动山摇,憎恨犹太人和法国人,
恣意鞭笞狗和家仆,与此同时是个妻管严。我会穿皮裤子,在斯
德丁毛料厂大出洋相。大家向我这个男爵大人请安的时候,我
会和气地捋须,给大家一个优惠价。国王诞辰那天我会喝得烂醉
如泥,并高声为陛下祝寿。其余时间,我会定期高谈阔论。我的
口头禅是:“老天!这匹马真棒!”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铁血首相俾斯麦。
俾斯麦出身于普鲁士容克地主家庭,他这一席话给自己所在的阶
级绘制了一幅讽刺漫画。俾斯麦的父亲是货真价实的易北河以东的容
克贵族,非常保守。但他的母亲出身资产阶级书香门第和官宦人家:
她的祖父是法学教授;她的父亲,即俾斯麦的外祖父,曾在三代普鲁
士国王的政府里担任内阁秘书,是著名的自由主义政治家。
是依靠容克集团的政治势力上台的,但上台之后就“背叛”了容克集
团。他不是一名典型的容克,人生轨迹和绝大部分容克不同。
什么是容克?容克在德意志历史上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
它的真实形象是什么?
容克:普鲁士的地主乡绅
我们从“容克”这个词的本义开始说起。容克(Junker)的本意
是“年轻贵族”或“少爷”,在中世纪和近代早期用来指年轻或者地
位较低的贵族。马丁·路德潜伏在瓦尔特堡期间用的化名是容克约
尔格(JunkerJörg)他还曾讥讽地称英王亨利八世为“容克海
因茨”(JunkerHeintz)。作为低级贵族的容克一般没有头衔,
只是姓氏中有“冯”或“祖”。
到了近代早期,在普鲁士,“容克”这个词有了特殊的意思,指
的是农业地区如易北河以东的地主,他们大多是小贵族。我们今天说
到容克,绝大多数情况下指的是普鲁士容克。
普鲁士容克控制了普鲁士东部的大部分土地,驱使农民为他们劳
作,而这些农民与德意志西部和南部农民相比,享有的自由和权益少
得多。容克生活环境的自然条件不佳,多沼泽和沙地,土地贫瘠。英
国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克拉克(ChristopherClark)在《钢铁帝
国:普鲁士的兴衰(1600—1947)》一书中这样描绘普鲁士容克的生
活环境:
没有显眼的地标。这里的河流都是懒洋洋地蜿蜒流淌的小
河,缺乏莱茵河或多瑙河那样的雄伟壮丽。大部分地面被白桦和
冷杉林覆盖,单调乏味……“土地平坦,有林木,大部分地方是
沼泽”。“沙地”、平坦、“沼泽”和“未开垦地区”是所有的
早期描述(哪怕是歌颂的文章里)中的常见主题。勃兰登堡的大
部分土壤很贫瘠。在有些地区,尤其是柏林周边,土壤过于单
薄,沙子太多,连树都长不了。
生活在这样贫瘠的地理环境里,总的来讲,容克地主是不富裕的
乡绅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与德意志西部和南部的富裕
贵族相去甚远,简直不是一个世界。因为经济条件较差,没有受过良
好教育,没有见识过广阔的精彩世界,容克常常和没文化联系在一
起。“他们一般没有受过教育,文不成句,甚至说话也不连贯,只会
把名词和名词化的词连在一起乱说出来,然后再加上惊叹号。”
农业是容克的核心利益。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容克在德
国政府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且普鲁士长期施行的三级选举制使贵
族地主的选票权重特别大,所以容克在普鲁士的政治影响力很大。他
们运用自己的能量,积极地干预和影响政府的农业政策,提高粮食进
口的关税,以保护普鲁士本土的农业。德意志保守党
年建立)和19世纪70年代之后
的农场主联盟(BundderLandwirte,1893年建立)主要为容克地主
的利益服务。他们向政府游说,要求为地主提供资金补助、减税,并
保障较高的粮价。据估计,1900年前后德国人口为5600万左右,而容
克地主阶层有24000人。这一小群权力精英坐镇于他们的庄园,占据
着县长职位,几乎不受限制地按照自己的利益统治着广大农村地区。
在有些比较正面的描绘里,容克地主是性格严峻、执行严格纪律
但待下慈爱的一家之主。容克不仅对自己的妻儿和直系后辈,对仆人
和农民也是父亲式的人物:威严但友爱的权威和管理者,为一大家子
的生计而忙碌。小说家特奥多尔·冯塔纳(TheodorFontane,“威廉
时代德国的简·奥斯汀”)的小说《斯特希林》(DerStechlin)描
写的就是这种容克地主,他笔下描绘的是一个理想化的老普鲁士:田
园风光、地主仁厚、农民恭顺、大家一团和气。小说的主人公贵族地
主老斯特希林是正派善良的可爱老乡绅,并且思想开明。他参加国会
竞选,尽管大家都觉得本地是保守而忠君爱国的地方,最终他还是输
给社会民主党人。这是在19世纪末的德国,社会主义已经是很强大的
力量。老斯特希林虽然输了,但输得优雅,他也认识到时代已经变
了,虽然充满怀旧情绪,但能坦然地面对新时代的降临。与这个“反
动地主”相比,某些代表进步力量的资产阶级人士反倒显得功利心
重、吃相难看。
容克:普鲁士的军国主义者
来自穷山恶水的容克往往坚忍不拔,是很好的军人材料。18世纪
上半叶,容克从军开始成为传统,于是一代代容克子弟自幼就受到这
种顽强精神和军人荣誉感的灌输,世代从军。在七年战争期间,弗里
德里希大王领导普鲁士与欧洲大陆的另外三个大国俄、法、奥对抗,
容克军人在流血牺牲的过程中铸就了与普鲁士国王的紧密联系。也正
是这样的容克军人,帮助普鲁士打赢了1866年和1871年的大战。英国
历史学家利芬指出,正是霍亨索伦家族与容克的联盟把普鲁士从一个
不起眼的小国穷国发展为近代强国,所以容克的军国主义、威权主义
和贵族原则得到合法化,而他们在普鲁士/德国政府与军队中都
有了很大的发言权。
容克往往和军队联系在一起,在政敌眼中尤其如此。19世纪80和
年代德国自由派的各种讽刺漫画上的容克往往是身穿笔直军服的军
官形象。慕尼黑的讽刺杂志《痴儿西木》(Simplicissimus)的漫画
里,容克军官虚荣、无能、穿的军服过紧,要么是把自己继承的财产
挥霍一空的赌棍,要么是追逐女性的登徒子,要么是不学无术之辈。
而1937年让·雷诺阿(JeanRenoir)的电影《大幻影》(LaGrande
中埃里希·冯·施托洛海姆(ErichvonStroheim)扮演
的容克更是深入人心:身材瘦削、站得笔直、短发、小胡子、面无表
情、戴着单片眼镜。
普鲁士容克的形象——乡土、狭隘、粗俗、顽固、保守甚至反动
的贸易保护主义者——逐渐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常常受到自由主义者
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嘲笑和恶评。“卷心菜容克”
成为一种常见的贬称。19世纪初的普鲁士改革家施泰
因男爵对容克发出这样的恶评:“普鲁士贵族是国家的累赘,因为他
们人数太多、大多贫穷,对官职、薪俸、特权和形形色色的优待贪得
无厌。他们贫穷,所以不能接受良好教育,只能上水平很差的军校。
因为没有受过教育,他们没有办法担任高级职务……这一大群只受过
较差教育的人,还要神气活现地索取……既是贵族也是官僚,他们对
同胞来说是一害。”
一些有影响力的历史学家指控容克集团应当对第二帝国时期民主
的失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的确,容克是反民主势力,是
军国主义者,是威权主义者。历史学家利芬指出,容克虽然不是第二
帝国唯一的反民主势力,甚至也不是最坚定的帝国主义者,却很大程
度上阻碍了民主化,制造了一种极端的舆论和气氛,而这种舆论和气
氛是1914年德国统治者选择战争的一个主要原因。容克之所以危险,
是因为他们人数多、坚韧不拔并且深深植根于霍亨索伦国家,很难把
他们边缘化。但利芬反对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怪罪到容克头
上,因为他相信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还是帝国主义时代的国际关系与
列强竞争。
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容克地主一般支持右翼政党德意志民族人民
党(DeutschnationaleVolkspartei,简称“DNVP”),继续扮演保
守乃至反动的角色。德国历史学家海因里希·奥古斯特·温克勒说:
没有一个群体,比易北河以东的容克地主更早、更积极、更成功地
参与了摧毁魏玛民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刺杀希特勒的“7
月20日”抵抗运动里,也有不少容克地主和军官,比如汉宁·冯·特
雷斯科(HenningvonTresckow,1901—1944)。
德国历史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则认为,“容克”主要是自由派和马
克思主义者批判贵族时用的词,用来指他们的敌视对象;而这种批判
早就完成了历史使命,所以学术界不应当用这个词。
群体脸谱化很容易,但要真正理解和描绘它却很难。不管是好是歹,
容克都是普鲁士历史的一部分,有时是积极的力量,有时是消极的势
力。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五什么是“容克”?:http://www.yipindushu.com/lishijingdian/21569.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正能量语录很好笑,生活趣味不单调01-30
2 历史上的萨拉齐镇来历与出处01-03
3 历史上的九头蛇都有哪些02-27
4 历史上的上蔡县来历与出处01-24
5 历史上用谋略获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