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太郎《汽车到站了》:以无为有,以少胜多
读五味太郎的《汽车到站了》,我注意到,那辆在每一页上都出现的公共汽车,画家没有画上一个乘客,甚至连司机都没有画,读者只能看到蓝色的窗户,可是出现在画面上的其他汽车里,画家却都画上了乘客和司机。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呢?
我想到了拓片的方法:“要想白,用墨抹。”这句话也可以用来表述艺术的辩证法。而五味太郎创作《汽车到站了》,采用的正是以无为有,以少胜多,以单纯蕴含丰富这一艺术方法。
单纯是金,复杂是银。特别是给年幼儿童的图画书,能在单纯的艺术表现中,蕴藏丰富的内涵的书才是上乘佳作。五味太郎的图画书《汽车到站了》就是这种作品的典范。
可以说,在《汽车到站了》这本图画书中,五味太郎像锤炼金子一样,将“单纯性”发挥到了极致。
语言是锤炼过的。作家在整本书中只使用了一个句式:“汽车到站了。……下车了。”这一个句式的反复运用,赋予作品一种图画书应有的单纯、明快的节奏,一种匀称、舒畅的呼吸。这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句式,可以包罗万象。yipindushu.com
叙事是锤炼过的,单纯得几乎没有故事。但是,作家抓住了幼儿最感兴趣的交通工具——公共汽车,描写汽车到站后下车的乘客,这就紧紧抓住了儿童的心神,因为儿童对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兴趣,深层里蕴含着他们想到远方去的愿望。
图画也是锤炼过的。五味太郎是一个喜欢单纯、明快事物的人,也是一个喜欢以单纯、明快的方式揭示复杂事物的本质的作家。他在《创作图画书》一书中说:“我不是以画出画来为最终目的的所谓的画家。我是想创作书,为了创作书才同时运用了绘画。……因为想顺应创作书的愿望而作画,所以我很在意绘画材料的选择。我必须拥有能够直接呈现我的意愿的绘画材料,它不会妨碍意愿的表达。”这是五味太郎选择绘画材料的标准,我认为也是他选择绘画方法的标准。
《汽车到站了》的构图是单纯、简约的,画面中不出现“妨碍”作家要表达的“那一个”(每个画面只有一个)东西的多余信息。画也是极其单纯、明晰的。所有人物、事物、景物都只有简洁的轮廓,绝不做细部勾勒,以至于就是由一个个色块来组成。不暧昧、不含混、不拐弯抹角、没有多余的东西,这正是《汽车到站了》的绘画风格。作家也正是以这样单纯的绘画,凸显他所要表达的“意愿”。
单纯的《汽车到站了》又是丰富的。它亦实亦虚,以行走于各站点之间的公共汽车,象征了人生百态。这里有失败中的坚持和努力(“总是输球的球队下车了。他们说:‘今天一定要加油!’”);有为了生活的奔波(“急匆匆地跑下了车”),也有娱乐和享受(“兴冲冲地下了车”);有病态,有健康(护士小姐接护病人的页面里,画家以绿色、黄色、土黄色画病态人的脸色,而用肉色来画跑步人和护士的健康脸色);有挫折也有对挫折的克服(“打电话叫来的人下车了”);有荒废(“这里没有人要下车”),也有建设(“盖大楼的人精神抖擞地下车了”);有离去和归来(“从远方归来的人怀着思乡的心情下车了”);有人际关系(“别人给他买东西的人、买东西的人、不情愿地给别人买东西的人下车了”)。
五味太郎为我们描画的是一部浓缩人生百态的“公共汽车”,他不画任何一个具体的乘客,这样我们每个人就都成了这人生汽车里的乘客。
以无为有,以少胜多,五味太郎的高明正在这里,《汽车到站了》的魅力正在这里。
马场登“十一只猫”系列绘本:越雷池一步的神奇作品
“十一只猫”系列绘本的漫画风格的画非常生动,富于容易被幼儿理解的表现力。文字故事也好,画也好,幼儿都喜欢类型化的表现。马场登的画笔下,“十一只猫”都是一个长相,个个都是陶醉于自我世界的神情,在遇到挫折、问题时,又都一起瞪圆了眼睛。就算虎猫队长,尽管会禁止别人摘花,可是一旦大家都去摘,他也会同样摘上一朵,戴在头上,尽管让大家在归途绝对不要吃大鱼,可是天黑以后,他也和大家一样去吃。说到底,这“十一只猫”,其实就是一只猫。
我感到,马场登的这种类型化处理是有寓意的。类型化之后的这“一只猫”主要代表的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的心性。“十一只猫”系列绘本,乍一看,故事颇为荒诞,细一想,其实非常写实。在我所看到的绘本中,如此生动、真实地表现出幼儿自我中心心性的作品实为罕见。
这“十一只猫”,思考和行动方式大都是自我中心式的。他们见到一座房子就任意住进去,明知这里是小猪的叔叔的家,却把小猪的叔叔的照片挡起来,说这里是十一只小猫的家。他们帮助小猪盖房子,盖好后一见漂亮,又舍不得给小猪了,要自己住,让小猪回到他叔叔的家。(《十一只小猫盖房子》)十一只猫抓到大鱼,虎猫队长只是说“我们快点回去,给大家看看吧”,并没有说“和大家一起吃吧”,这和《古利和古拉》的大家一起分吃蛋糕的处理完全不同。(《十一只小猫》)他们要到宇宙去旅行,就偷偷乘上怪猫的飞船,想把怪猫丢下不管。(《十一只小猫遇怪猫》)这些都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自私”。不让摘花,但一定要摘一朵;不让过桥,也一定要过;不让爬树,却非爬不可。(《十一只小猫进口袋》)这是自我中心主义的“任性”。其实《十一只小猫变泥猴》里的恐龙,又何尝不是自我中心的呢。他为了让十一只猫高兴,每次都是跳进他自己最喜欢的泥坑里,而不顾十一只猫的感受;他给十一只猫拿来苹果,然后叼起鱼干转身就走,根本不管十一只猫并不想这样交换。这是自我中心主义的“强加于人”。当然,十一只猫也有同情心。他们让淋雨的小猪进屋,帮他盖房子;他们曾救助掉下悬崖的恐龙,他们为报复恐龙强换鱼干而用石头砸了恐龙,但是,马上又惦记着他。可是,这些都不是舍己为人的行为。在十一只猫身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自私”“任性”和“强加于人”。
一般而言,自我中心的思考和行事方式往往是负面的,有时甚至遭人厌恶。可是,自我中心的十一只猫却毫不给人厌恶之感。究其原因,是马场登所表现的是幼儿的自我中心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人生特定阶段的自然产物,它超越了善恶这一伦理道德范畴,同时,作品也表现出了幼儿走出自我中心欲望的可能性。《十一只猫进袋子》里,由于好奇心、探索欲,越是不让做的事,十一只猫越是好奇,越是想做。但是在结尾,他们面对“禁止横穿马路”的牌子,终于从此前的经历中汲取了经验,走上了过街天桥。
与那些表现温馨、温暖、关怀、感动的幼儿绘本相比较而言,“十一只猫”系列绘本具有异质性。它直面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心性,在表现时不做过滤,可以说是越过了雷池一步的作品。它的有趣的故事,幽默的风格,漫画式绘画,都是幼儿读者的“笑点”,不过,我认为,最吸引幼儿、打动幼儿的还是那些对自我中心主义心性的生动描写。
也许有人这时会问,自我中心主义不是要被克服的吗?没错,但是,对自我中心主义的克服,不能造成对幼儿心理的压抑。我一直反感《孔融让梨》这样的道德故事,就是因为它无视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心性在特定阶段的合理性,强人所难地进行道德上的拔苗助长。这种强幼儿之所难,本身就是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而成人的自我中心主义与幼儿的自我中心主义截然不同,是未经实现成长的退化现象,不具有合理性。
一位日本妈妈说,她的儿子四岁,非常喜欢“十一只猫”系列绘本,当她问儿子为什么这么喜欢“十一只猫”时,儿子说,“因为他们太傻了”。可见,表现幼儿自我中心的行为的“十一只猫”系列,恰恰是在帮助幼儿走出自我中心主义,实现心灵的成长。与“十一只猫”的这些故事相比,可以感受到《孔融让梨》一类故事,在帮助幼儿心灵成长上的无效性。
我们应该相信幼儿,相信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对事物的判断力。很显然,马场登对此是充分信任的,所以,“十一只猫”的故事才个个不含一丝说教,有的只是幽默,而不是讽刺,对幼儿进行的是疏导,而不是压抑。这也正是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的智慧之所在。
六、新宫晋《草莓》:小小的草莓,伟大的生命
日本有一些以花草、水果名字为书名的图画书,常常冠以“科学绘本”名称,所以,刚拿起新宫晋的《草莓》,以为面对的是一本科学绘本。可是,欣赏之后,不禁想起的是周作人翻译的英国浪漫派诗人布莱克的诗句:“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在你手掌里盛住无限,/一时间里便是永远。”
这时才悟得,《草莓》原来是一首诗,它写出了小小的草莓所蕴含的伟大的生命。
在水果里,草莓天然有视觉上的美感,秀色可餐;草莓的甜美的味道,未及享用,已令人愉悦。可是,新宫晋另辟蹊径,以非凡的画笔和诗性的语言表现的草莓,超越了我们的五种官能,升华成奇拔的一种精神境界,给读者带来了不曾料想的奇特的审美体验。
新宫晋是以自然为主题的艺术家。《草莓》描写了在自然中成长的小小草莓的成熟历程。在一开始,作家虽然运用了诗性的语言,但是,讲述的是草莓在自然中真实的成长过程:生出茎叶,在雪层下越冬,当和风带来春光,草莓绽放出花朵,花落结实,变成白色的草莓,风的吹拂、雨的沐浴,太阳的辉照,草莓变红了,变甜了。接下来,作品的艺术表现由写实转为象征:草莓有北极,也有南极,草莓是漂浮在浩瀚宇宙的一颗星球,草莓的风景无限。
可见,《草莓》采用的是亦实亦虚、虚实融合的艺术手法。在语言层面,叙述草莓真实的成长过程,运用的却是节奏优美、简洁生动的抒情性语言,并且将草莓拟人化了(使用了“孩子们”“沉睡”“看着”“雀跃”等词语)。在美术层面,画家将写实手法和象征手法微妙地调和在一起,营造出令人遐想的诗意世界。当果实变成白色的草莓时,画家大胆地用鲜艳涂红的跨页来表现夕阳“那红色的火焰”,透露出草莓渴望成熟的强烈愿望。在草莓也变得像“红色的火焰”以后,画家动用其空间艺术家的才力,在跨页画面的底端,只画出草莓的局部,仿佛刚刚跃出地平线的火红太阳,正与“草莓的风景无限”一语形成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草莓》在色彩的运用上也颇为独出心裁。蓝天中飘荡的云朵,不是白色,而是黄色,以表现“风带来了光”,造成视觉的陌生化,以生发审美的新鲜感。夜空、蓝天、金雨、夕阳、绿的叶子、红的草莓,其颜色都极纯,而色彩的明暗,不是靠调色,而是以黑色的网线来勾勒造成。这种画法,保持了色彩纯度的均衡,达到了不模棱两可、不犹疑的艺术效果,这对于表现作家清晰、坚定的思想,是很有裨益的。
《草莓》出版于1975年,可是它的大胆的构图、简洁的绘画、独特的色彩以及诗性的语言,今天欣赏仍觉十分新鲜。当然,超凡脱俗的想象力是《草莓》艺术成功的最大秘诀。《草莓》的想象力来自新宫晋对于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有了这种深挚的爱,他对小小的草莓才做了如此宏大的艺术表现,才成就了能够超越现实的独特的主情作品。
新宫晋在一次讲演中说:“绘本《草莓》,是我写给草莓的一封情书。”眼睛永远没有心灵走得远,知识也没有想象更有力量。《草莓》是心灵之作,《草莓》是一片无限辽远的风景,《草莓》是一首诗。
七、小林丰《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风生水起的安静阅读
这是一本让人安静阅读的图画书。
图画书的图画有两种基本的传达方式:指涉(denotation)和示意(exem-plification)。指涉的图画就是画的是什么,就是指涉什么的那种图画;而示意的图画却是用图像来暗示抽象的意念、状况、想法等无法直接说明的东西的那种图画。《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运用的基本是指涉性图画,这种图画沿着与故事文字相同的方向引导读者。它不像有些优秀的图画书,文字讲述与画面讲述存在着疏离(艺术张力),因而需要读者在阅读中调动索解的紧张神经(如伯宁罕的《莎莉,离水远一点》);也不像有些优秀的图画书,以图画寓意,通过读者的用力诠释来加深作品的主题(如安东尼布朗的《大猩猩》)。
图画书的图画有多种多样的风格。小林丰的《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的图画的表现风格是柔美、恬淡、宁静的(如果不是看到作者介绍,我恐怕会猜测它是出自女性作家之手笔),这样的风格对传达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感染读者具有特殊的、非凡的艺术力量。
《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的文字故事也让人安静阅读。
这个故事的结尾是一个悲剧,其主题在于控诉战争、祈愿和平。写悲剧,写战争与和平这类重大主题,很容易出现情感过剩或承担过重的情形,但是,这本书表现这一主题时,既没有情感过剩,同时又举重若轻。究其原因,是作家以一滴水反映太阳的光辉,以一粒沙凝聚广阔的宇宙。作家独具慧眼,选取了巴格曼村的夏日收获季节里,小男孩亚默到镇上帮爸爸卖樱桃的一天的见闻和经历,以最普通的“小人物”的和平、宁静的生活来映衬战争的残酷。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战争的信息虽然时而散布在文中、图中,不过,作家一直在躲避着它,一直用对小男孩亚默的快乐生活的表现冲淡着它。当无法躲避的悲剧降临,作家则不画半笔,只用一句简短的话让故事戛然而止。以回避的方式来面对,这是作家采用的颇具创意的叙述策略。
作家是在把握、运用“小事”来表现主题、打动读者。这需要具有以四两拨千斤的艺术功力。故事中,最值得称道之处是爸爸为亚默买小白羊这一情节设定。亚默给小白羊取名为“巴哈尔”——春天。取这个名字,是因为哥哥说明年春天会回家。“巴哈尔”表达的是亚默的期盼:“哈伦哥哥,快回来吧!家里多了一个成员呢!”这一情节安排,既抓住了孩子的心理,同时也留下了牵动读者心神的有力伏笔——当冬天来临,巴格曼村被战火摧毁时,柔弱而美丽的小白羊将有怎样的命运?
在封底,画着小男孩亚默一家的全部成员(除了上了战场的哥哥哈伦):妈妈抱着弟弟坐在小驴奔巴的背上,爸爸右手牵着奔巴,左手牵着亚默,而亚默则牵着他心爱的小羊。这幅画令人心动、引人遐想。亚默一家像是在凝望着被摧毁的村庄,又像是在向他乡流浪。我以为,作家是以这幅封底画表达自己的真挚而强烈的祈愿——在巴格曼村被战火摧毁之后,他们安然无恙。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也默默地祝福他们,希望他们走出战火,重建美好的家园。
地球上的“巴格曼村”被战火摧毁了,但是,在我们的心中,“巴格曼村”永在。因为“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就是我们心中对生活的“最美丽”的愿望,这一意志,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摧毁的。
《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是一本让人安静阅读的书,但是,掩卷之后,心中却风生水起,无法宁静。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五味太郎《汽车到站了》:以无为有,以少胜多:http://www.yipindushu.com/lishijingdian/17310.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暖心无敌十足正能量语录汇总选集本09-11
2 床上夜话09-06
3 5字网名根据自己名字起名05-23
4 历史经典知识09-06
5 5字友乐园个性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