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教文艺观与魏晋赋格建构
魏晋辞赋的体式类型、题材内容较两汉时期日渐向深细化发展,但在思想主旨、审美取向等精神层面却呈现出强固的思想惯性,汉赋中高扬的儒家政教文艺观也在魏晋辞赋中得以保留和推进,并对魏晋辞赋精神气格的建构产生一定影响。魏晋辞赋中的儒家政教文艺观大致具有四方面内涵:一,继承尊王攘夷的大一统政治观,强化辞赋的宣教功能,既效法汉代骋辞大赋,又从细密取象、征实叙事、布局精严等角度寻求突破;二,发扬“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教观,强调辞赋的博物功能与知识性价值,言咏主题不仅涉及动、植物、昆虫、乐器、文具、酒、药、生活物什、天地、四季、山水、云雨等具象事物,更涉及“文”、“意”、“读书”、“谈”、书法用笔等抽象活动,其中固然不乏玄、释思想浸染之作,但许多仍秉持儒家博物观、比德观;三,继承汉人将赋作为《诗经》六义之一的观点,发挥辞赋政治颂扬的基本功用,又注重个体反省、劝诫的道德化主题,有些能跳出寓刺于美的创作模式而通篇为讽,并强调对个体生命意识、情感意蕴、道义准则、批判精神的抒发,体现出儒家的悲悯情怀与济世之思;四,继承汉人赋须雅正典则的文艺观,确立辞赋“丽则”的审美旨趣,反对劝百讽一的过度雕润,强调“丽”与“则”的有机统一,又从儒家“三不朽”观念出发抬升辞章的社会价值,并以辞赋作为个体社会价值得以实现的重要媒介。兹将儒家政教文艺观分为王道一统观、比德观、教化观、情理观等四个范畴,分别探讨它们对魏晋赋格建构的深远影响。
一、儒家王道一统观与魏晋都邑赋、礼制赋典重宏阔的气格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是汉代都邑赋发展的极轨,对魏晋以来杨修、卞兰、缪袭《许昌宫赋》、何桢《许都赋》、刘劭《赵都赋》、刘桢《鲁都赋》、徐幹《齐都赋》、吴质《魏都赋》、文立《蜀都赋》、傅玄《正都赋》、左思《齐都赋》、《三都赋》、曹毗《魏都赋》、《扬都赋》、王廙《洛都赋》、庾阐《扬都赋》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孙绰径称:“《三都》、《二京》,五经鼓吹。”
所谓魏晋礼制赋,是指在魏晋时期开始注重五礼制度建设的背景下,以除丧礼之外的吉、嘉、军、宾等四礼为讴歌主题的赋作——丧礼主题则多以诔、铭、哀策、碑等文体样式呈现。吉礼赋、嘉礼赋、宾礼赋的题材一般包括释奠、皇室婚冠、藉田、节庆宴飨、祥瑞等内容,各项礼制确立过程往往经由学官博士、礼官、勋戚乃至帝王多方反复商议,多遵从六经论断、前代仪礼成例,以宣扬仁德、武功、教化为指归。如傅玄《元会赋》所歌颂的元会礼就经过了详密的经学论证。《晋书•礼志下》载:“晋氏受命,武帝更定元会仪,《咸宁注》是也。傅玄《元会赋》曰:‘考夏后之遗训,综殷周之典艺,采秦汉之旧仪,定元正之嘉会。’此则兼采众代可知矣。”
魏晋都邑赋与礼制赋一方面继承汉赋弘扬上述儒家王道一统观念,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时代新意。其要有四:其一,以学问为辞的学术化倾向增强。《文心雕龙•神思》将《二京赋》与《三都赋》并提,指出:“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虽有巨文,亦思之缓也。”黄侃评述说:“案二文之迟,非尽由思力之缓,盖叙述都邑,理资实事,故太冲尝从方士问其方俗山川,是则其缓亦半由储学所致也。”yipindushu.com
二、儒家比德观与魏晋咏物赋渊雅平和、激越悲悯的气格
儒家比德观主要体现在魏晋咏物赋中,其体现方式主要为两种:其一,以天人合一理论为核心,将人或物与天地自然之德相比附。如成公绥《天地赋》以天地为题材,强调赋“分理赋物”的认知和再现功能,实质是对人自身智性的赞美。他认为人在顺应天道、“敬天而事”的前提下,才能概观万物、以一统万。
宋俞文豹说:“诗惟颂德,咏物难工,盖欲指实也。”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魏晋赋颂创作及其儒学意蕴6:http://www.yipindushu.com/lishijingdian/17255.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魏晋应用文体创作与其儒学内涵509-11
2 春日私语09-06
3 5字帅气的网名10-10
4 品味美文温情,那些体现秋天丰收的经典的句子09-13
5 唐朝的那些段子(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