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都指挥牛循事多不法,杨守随纠问充军。都御史王越荐杨守随“练达事体,堪以大受”。吏部拟任杨守随为南京大理寺少卿,又拟任为寺丞,因李孜省作梗,均未果。上时政五事(466)。
成化十六年(1480)正月,改应天府府丞。二月,母亲病故,当时杨守随正在上任途中,丁忧去职。成化十九年(1483)二月,服阕,复任应天府府丞。杨守随作《将赴应天府丞,家兄维新出饯深沟寺和韵》:“送别招提境,纷纷车马阗。酌先论去客,醉后爱逃禅。池草方成句,天花乱入筵。他年来报政,依旧雁行联。”(467)杨守阯作《上元后与维新、维贞二兄小酌,时维贞以应天府丞入觐》:“联骑珂声叠里闾,紫荆花底解金鱼。苏家宣政同朝久,谢客东嘉述职初。酒启黄封中禁出,烛消红蜡上元余。良宵漫叙天伦乐,月转孤棱映绮疏。”(468)
成化二十一年(1485),南都外罗城坏,旧例工部与应天、宁国等府分修。后应天独当其任。杨守随曰:“徭役不均,民病日滋。”乃按诸司职掌,呈抚按分任其事。内府松枝、国子监膳夫、乡试供给筵宴诸费,俱奏行各府均派。原来,南京科道并各部属于例得之外,又至府索取隶役,月收工价,杨守随上奏后,一律禁止(469)。
成化二十二年(1486),提调应天府乡试。当时,守陵太监蒋琮等私浚湖壖地为田,又到禁地后湖打渔。杨守随至,悉绳以法,由此得罪太监蒋琮(470)。蒋琮等与李孜省相勾结,报复杨守随。成化二十三年(1487)正月,杨守随来朝,时李孜省为礼部侍郎掌通政使司,有密察百官权,于是借机报复,谗于上。“陛辞日,朝既退,宣谕吏部,上守随历任之由。吏部言:守随以御史升应天府府丞,赴任中道,闻母忧。既而起复,无缺,添注管事。奏入,上曰:守随既系添注官,可调除外任。时守随已补丁忧府丞张达之缺矣。”(471)于是,出调南宁府知府。在南宁期间,“承檄勘忠州事,暮夜馈金,坚却之。时吏治多不法,守随独亢节自奋,罢里甲供馈,禁佐属勿得擅受讼诉,督课诸生,惩男女之不以礼婚者,郡俗为之一变”(472)。 这年九月,弘治皇帝登基,李孜省伏法。弘治元年(1488)二月,杨守随升应天府尹。弘治二年,复提调应天府乡试。弘治三年正月,为南京守备太监蒋琮(473)所诬,降为广西布政司右参政。弘治七年(1494)五月,升广西按察使。 弘治八年(1495)二月,升南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不久,提督操江。约在这个时间段,杨守阯作《宿都宪五兄第中》诗:“冀北频年忆广西,陟冈遥望暮云低。壶公缩地知无术,灵运登云喜有梯。宪府冰霜全晩节,夜床风雨咏新题。清灯坐久谈文运,五纬何时再聚奎。”(474) 弘治九年(1496)十月,升南京大理寺卿。参核详明,一时讼狱称平。弘治十三年(1500)七月,转大理寺卿,不久充经筵官。为大理寺时,尝偕三司谳大监张瑜狱,抗众杖之,必欲尽发。以后三年中,因禋祀礼、廷试读卷官、东宫蓄发活动,不断受皇帝恩赐。 弘治十七年(1504)二月,因年已七十,要求辞职,皇帝没有同意。疏刑名十事,皆著为令甲。 弘治十八年(1505)三月,充廷试读卷官,受到皇帝恩赐。十二月,升为工部尚书,仍掌大理寺事,以九年秩满也(475)。杨守随抗疏,要求辞职,不准。当时,近侍张瑜及太医院官四员因误用御药导致弘治皇帝死,系于狱。新皇帝派内宦李兴审问此案,李兴承内意,认为“可矜疑”(司法术语,意为其情可怜,其罪可疑)。杨守随知道后,坚决反对,称:“先帝梓宫在殡,臣子忧愤方殷,君父之事,误与故同例,以春秋许止之律,岂宜轻贷?”(476)李兴默然泣下,大家怕杨氏,案件得公正处理。 正德元年(1506)四月,掌大理寺、工部尚书杨守随奏:“每岁天气暄热,会审罪囚,事例行于在京而不行于南京。五年一审录,事例详于在京而略于在外。事体有偏,刑或不当。宜通行南京,审囚之时,三法司一同会审。其在外审录所奏,亦照此例,会审具奏,庶事体无一偏之弊,刑法合众论之公。”上从之,且曰:“人命至重,录囚有循情稽滞窥伺者,令该科参究。”(477) 当时,太监李兴负责弘治帝陵墓建造,收受柴银,盗伐长陵松木,下三司,罪当死。其党刘瑾、谷大用等屡以密牍,嘱咐宽待李兴,杨守随屡次严词拒绝(478)。 正德元年(1506)十月,巨珰刘瑾等擅政,从内宫传出圣旨,取户部余盐四十万充内宫之用。户部尚书韩文率九卿廷诤,又传出圣旨:“此何大事,遽尔伏阙?”退朝后,韩文对诸大臣说:“果然,天下事甚有大于此者。今八虎相扇为恶,恣行不轨,势危社稷,奈何舍此不言?”韩文于是重新起草奏疏,会众伏阙下,请治瑾等罪。得圣旨,已经处分,命刘瑾掌管司礼监,诸珰出筦机要。杨守随说:“祸益大矣。”又专门上疏,称:“臣等力陈诸珰之罪,谓必立正国法。今反授以政事根本之枢,兵财机务之地,阳为远放而阴近之,名为疏斥而实亲之。政柄一入其手,将来事势必有不可言之事。伏愿陛下乾纲独断,立诛此数人,远鉴延熹既往之愆,无使臣蹈蕃、武已覆之辙。”皇帝没有回应。刘瑾积衔入骨,到了除夕,促使皇帝下圣旨,勒令杨守随等人致仕(479)。 正德二年(1507)正朔,因致仕到朝廷致谢。过了两天,陛辞,没有见到皇帝。旧例,凡大臣休致,必面觐辞谢,赐宴而退,家给禄米人夫。这次破例,一切俱免。杨守随退朝时,舆隶们怕得罪刘瑾,四处奔走。杨守随只能徒步长安街上,有吏胥数人肩舆拥公归第。第二天,到达北京郊外的通州张家湾。刘瑾派军校尾随而行,随时准备找差错。结果,杨守随自己租了车回家,一点没有麻烦官府,如此免了祸(480)。 杨守随以为退休以后,就可以功成身退,其实哪会这么简单。三月,刘瑾复矫诏,将杨守随与刘健、谢迁、韩文、林瀚、张敷华等凡五十三人定为朋党,颁示天下(481)。即使如此,刘瑾仍不罢休,派浙江巡按御史提问。正德三年(1508),杨守随复为刘瑾所构,系狱八月,允许罚粟千石来代替,到宣府上纳。正德四年,杨守随家本无余财,至鬻先人遗田,请贷兄弟,一簪一衣不得留,尚输不给(482)。七月,二儿子杨茂慎(1481—1509)(483)受令到宣府上纳,竟死于途,才29岁。其他任职于朝的杨氏家族成员杨守阯、杨守隅、杨茂元四人均受到牵连,或夺诏敕,或削官职。 正德五年(1510)正月,复借口将杨守随削为平民。先是,鄞人有死狱,审录此案的郎中董恬及佥事龙霓谓其情可矜,下大理寺驳谳。至是,刘瑾以杨守随私其乡人,勒为民,仍罚米二百石(484)。继而夺任职以来的所有诰命。杨守随只得将自己的居室卖了,甚至脱簪珥来还偿,家奴也登啼号援。不过,杨守随“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宴如也”。到了九月,刘瑾终于倒台。科道官交章奏举,称他“名望素著,才识俱优,守正秉直,非阿谀奔竞者比”。因刘瑾余党仍在,皇帝并不重视,奉旨,复原职,致仕。十月,诏给还前夺诰敕。尽管此后两京科道官累荐杨守随可起用,皆不报。正德十二年(1517),进杨守随为资善大夫,赠陈氏、董氏为孺人。 正德十四年(1519)(485)六月二十五日,卒,享年85岁。杨守随临终前,寇天叙偕僚友问疾,杨守随“怡然起坐,犹为礼容,然已不能言矣”。不久,有一阵风如雾般从牖间漂入,杨守随端坐,瞑目而逝。赐葬祭,赠太子少保,谥康简。杨守随在月湖西青石桥建第,人称康简公第。 杨守随资禀颖异,诚慤。“所学者正,读书立官,即有志勋业,加累遭颠蹶,而志不少剉,故所建立光明俊伟”(486)。当时,与兵部尚书刘大夏、户部尚书韩文并称。 杨守随很孝顺,顾家,节约。“平素不绮罗,食不兼味。历官十余年,泊如也。”(487)退休以后,杨守陈经常穿着葛布野衣,徜徉于山水间。曾经与宁波城内的六七个士大夫结成文会,以诗酒自娱,人称甬上耆旧二集。 杨守随以公家为至上。“谨家教以训宗戚,敦行义以表乡闾。每春秋乡饮,有司必礼公正位大宾。司府有过访者,则告以民间利弊,不一及于私也。”(488)如正德十三年(1518),寇天叙(1480—1533)为宁波知府,“每就访政务,必尽言无隐,所益良多,而公亦不鄙外,久而益亲”(489)。临终前,对儿子杨茂显、杨茂允说:“吾位六卿,寿逾八帙,栝平生,今得毙于正矣。第以受国恩厚,无补万一,此没世之恨也。敬戒后宜世图报称。”(490)儿子们问及家事,则摇摇头不说一句话。 杨守随为人敦朴,少邃《易》学。与杨守陈、杨守阯相砥砺,雅有士望。居官刚直,建白甚多,遇事无所顾忌。杨守随素清慎,家至屡空,而心裕如也(491)。 杨守随博通经史,著有《历官奏议》、《贞庵集》,可惜今不传。 值得注意的是,杨守随、杨守阯,均作“官籍”,再查《碑录》也作“官籍”。而其他杨氏中进士人员均作“民籍”,为什么杨守随、杨守阯是“官籍”?可能是杨守陈成功以后奖励的。由杨守隅及杨茂元、杨茂仁仍是民籍来看,奖励是个案性的,一次性的。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名盖东南:景泰至正德间的杨氏8: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18.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面对男弱的家庭格局,你需要放下强势09-13
2 面对不请自到的病魔,你需要放下悲苦09-13
3 暖心正能量语录,传递爱的力量09-13
4 正能量语录大全,开启美好未来09-02
5 经典句子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