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十分惦念在家读书的儿子杨守陈。《示男守陈》诗称:“旅寓虽云风月多,不堪光景渐蹉跎。欲攀丹桂徒劳尔,深忆黄花可奈何。大父母前心必敬,慈亲膝下气须和。力行尽有余闲日,务向镫窗细琢磨。”忙于科考的杨自惩,没有心情欣赏四时岁月,一直为光阴流逝过快、没有考试实效而备受折磨。他要儿子孝顺长辈,同时抓紧时间学习。杨守陈奉答诗称:“一自违颜岁月多,遥闻仕路尚蹉跎。久疏温情知安否,缺奉甘腴奈远何?大器欲成终在晚,严寒将尽定回和。却怜愚子犹童稚,也把窗前铁砚磨。”(225)杨守陈表达了自己的关注之情,也鼓励父亲坚持大器晚成之念,自己虽小,但会刻苦努力的。
三弟杨自忞觉得北京的文化教育氛围好,也可能是意识到长兄杨自惩科举考试成功概率过低,转而将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人身上,鼓动大哥将侄子杨守陈带到北京来读书。杨自惩同意了,于是,杨自忞年底回到了宁波。正统七年(1442)春节后,杨自忞带着杨守陈来到了北京,那年杨守陈18岁。到了年底,杨自忞、杨守陈再次回宁波过年。
转眼到了正统八年(1443)春,在北京已经生活了三年,杨自惩因不能替父亲作寿而遗憾,《春日思亲》:“为客三年不寿亲……归计无由决,青衫苦绊人。”不久,杨自忞带着杨守陈再次来到北京,杨自惩作《喜勉之携守陈复至》诗:“宦途犹未达,旅舍静如庵。久矣亲僮仆,俄然会弟男。剩沽邻舍酒,香擘故园柑。至喜拼沉醉,挑镫彻夜谈。”(226)能吃到故乡的柑,从邻居家购来剩下的酒,高兴地彻夜交谈,可见杨自惩激动之情。杨守陈《奉和》:“大器无人识,深藏且待时。浩歌风拂座,高枕月穿帷。慕主期匡主,怜儿肯教儿。凭将一编《易》,更质几重疑。”(227)
正统九年(1444)八月,杨自惩再次参加顺天乡试。可惜,再次失败。《甲子京闱又失解》:“屈首穷经鬓半斑,岂知入芥转多艰。科名又在孙山外,仕宦无论季孟闲。王氏三槐曾手植,却林一桂待儿攀。”他知道自己科考无望,只能寄希望于儿子来实现了。科场失意,使他精神受挫,大病一场,《病后感怀》:“病卧经旬不出庐,起来殊觉意踌躇。”(228)这一年,他49岁。思考再三,不得已,只好退而求其次,出仕小吏。杨自惩大为感叹:“治经学道,犹将以行之也。不意命之奇一至此乎!”不过转而一想,“孔子犹为乘田委吏,况吾二亲尚存,敢择禄耶!”(229)这是他为自己寻找到的合理理由。 正统十年(1445),三月十九日,父亲生日又到,作《乙丑三月父诞日》。这年,林厚长子林廷举中进士,林厚出任山西参政,于是林家教馆要取消。这个时候,兵部侍郎李蕡看中了杨自惩,“闻先生之贤,延聘于家,授其诸子经,而林氏昆季泊予子祯,复得就正门墙”(230)。李蕡(?—1448),字茂实,长洲人,永乐进士。由于教馆缘故,林厚、李蕡成为杨自惩的两大知己。八月,入官吏部、给事工部。详细工作没有说,应是为吏。从《潞河晓发》“行李不如旧,衣冠颇觉新”、杨守陈奉和诗“季父琴书旧,家君衣冠新”(231)来看,他穿着新官服。年底,父亲来信,杨自惩作《奉答父亲寄示诗韵》:“严父高堂远寄声,开缄如见彩云生。诗宗李杜原无敌,道学程朱更有名。只愧愚儿违孝养,空随俊士慕恩荣。如今报道归宁日,花满春山锦绣明。”(232) 到了正统十年底,杨自惩兄弟、父子三人没有回宁波过年。到了除夕夜,伤而作《除夜》诗:“新岁将来旧岁过,客窗便觉转阳和。且然爆竹除残耗,还著朝衫看舞傩。绿酒饮余愁尚在,清灯坐久夜如何。君亲未有涓埃报,争奈星星发渐多。”(233)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杨自惩的忠孝素志,“辞气温厚,属对精切,而蔼然忠孝之念见之,篇终所谓和而庄,宽而密,发乎情,止乎礼义者欤!……夫当天空景晏、旅寓孤羁,其寄情节序,忘其抑郁不平而惟君亲在意,非知道能然欤!”(234)杨守陈成名后,在京的李蕡、林厚、丘濬、许彬、张楷、钱溥、夏时正等37位知名士大夫读了此诗后,纷纷奉和。成化十三年,杨守陈整理箱中旧稿,编成了《岁除高咏卷》。冬天,夏时正作叙。成化十四年(1478)九月,韩雍作《跋梅读先生遗卷》(235)。 正统十一年(1446)四月,自京师谒告,三人归宁波。四月初,大理寺副陈纪作文送他。四月十一日,从潞河出发,正式开始返乡之旅。一个多月以后,回到宁波。这次在家省亲时间比较长,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与张楷、金湜、陈敬宗、黄润玉、姚夔、陆瑜、毛弘、章镒等有较多的交往,相互唱和了读《易》方面的诗(236)。正统十三年(1448),其时已53岁,《记年》:“今年五十三,渐觉鬓星添。……一经难致用,三径未容潜。”虽然一经难致用,他仍在等待机会出仕。 在杨自惩离家期间,家中之事全靠二弟与自己夫人张氏料理。张氏将金银首饰拿出来典当给人,用来借谷。尤其是鼓励儿子杨守陈读书。宁波屡遭岁荒,家中无法开支。又卖掉了一些首饰,供儿子读书。又取下自己头上两个银簪给儿子,杨守陈不好意思拿,张氏说:“吾无用此矣。愿汝力学,成尔父之志。幸而得遂,可偿我以凤冠霞帔,此安足惜。然汝当常宜存惜簪之念,学则勤苦,必成,则清白无玷可矣。”(237)张氏留下一首诗,称:“妾本农家素服儒,儿童莫怪食无鱼。菜羹亦勿和油煮,留与青灯夜读书。”(238)作为沿海的宁波人,最喜欢吃鱼,有鱼吃是最为快乐之事。也可见当时菜油相当稀缺,油灯也用菜油。为了读书,宁可省下炒菜所用菜油。这确实是一个会勤俭持家的母亲。 正统十四年(1449)三月,杨自惩重回北京待选。到钱塘江时,正逢征讨处州叶宗留起义的官军经过,结果无舟可借。幸他的学生、御史林廷举送了双舟,解决了杨自惩北上的交通工具问题。三月十六日,得从杭州拱宸桥的枯树湾入京杭大运河。四月到达天津,谒拜了小叔坟墓。不久到达北京,《到湾登车入城》:“客路五千里,辛勤良可哀。陆行嗟踯躅,水涉苦沿洄。”(239)八月,北元进攻北京,皇帝准备亲征,杨自惩知道后,草疏大略,称:“兵,凶器;战,危事。万乘之重,不宜轻举,惟明信赏罚,以驭将士之用命与不用命者,则虏不足平也。”不久,发生土木之变。十月,北元进攻京师,引起军事危机。杨自惩“目击时事,忠愤痛切,为作《咏史集句》二十章。识者以为长歌之哀过于恸哭者也”(240)。 (3)晚任仓副使 正统十四年底,杨自惩“随例,积功劳”,终谋得泉州府仓副使一职,从此“入仕版”(241)。对此,杨自惩自然不满,但也没有办法,年岁不饶人,只得将就。另一个原因,应是浙江乡试时间来临了,长子杨守陈将回浙江应乡试。景泰元年(1450)过年以后,杨自惩兄弟南归。《赴官泉州途中偶兴》“兄弟谈笑出都城”,由此可见,杨自惩兄弟心情十分好。前后十年,总算没有白费劲。四月十一日到家,再次看望父母。同时,也得集中时间辅导儿子杨守陈应举。秋八月,杨自惩带上三弟杨自忞及两个儿子到杭州。因为,杨守陈要参加八月初的浙江乡试。杨自惩自己则带了三弟杨自忞与小儿子杨守阯赴泉州上任,作《武林别守陈》诗,称“父向南闽子在杭”。《张埠夜雨》称:“南奔北走知何事,不觉令人早白头。”《甘岭夜宿》:“尽道为官多自在,谁知经涉许多难。”(242) 杨自惩到福州,作《到福州城》:“遥想浙藩开榜处,大儿应已占鳌头。”九月十日,杨自惩一行三人到达泉州府,正式上任。到任后,受府檄,监押重囚十多人到按察司论决。同押者怕犯人路上逃跑,主张打断犯人们的小腿。杨自惩坚决反对,“彼所犯法,惟应一死耳,不宜非法虐之。且审录之际,或有可生之路。今虐之,因而致死,是法未必死而虐之以死也。不死,亦为废人矣。法未必死而致之死,无废疾而使为废人,吾不忍为也,惟谨护之而已。”(243)由此可见杨自惩的慈悲与守法想法。 不久,传来儿子杨守陈考上浙江乡试第一名即解元的消息,杨自惩好不兴奋,作《喜守陈中解元》诗:“读书中举分当然,何幸题名独占先。更拟来年春色好,五云深处听胪传。”(244)杨守阯作《次韵寄解元兄》:“弟今闻喜兴遥想,衣钵他年许可传。”(245)在桐城的从弟杨守听说杨守陈中举后,作《次韵寄兄》“小弟愚顽无所成,也思读《易》绍家传”(246)。由此可见,杨守陈的成功,鼓励了家族成员纷纷走科举之路。 到了这年的年三十,杨自惩在泉州,无法回家过年,在北京的杨守陈也无法回宁波过年,十分伤感,作《岁除偶成》:“我在他乡父在家,大儿应已到京华。可怜骨肉分三处,何日团聚共一家。”杨自惩是一个非常顾家的好男人,但为了功名,他又不得不牺牲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景泰二年(1451)初作《辛未正旦偶题》:“去年今日觐龙颜,今日栖栖在八蛮。潦倒尽添双鬓雪,勤劳亦尽寸心丹。”(247) 这年二月,杨守陈参加北京的会试,考得十三名。三月殿试后,成为进士。又得选为庶吉士,入馆读书。消息传来,杨自惩真是高兴,作《得男守陈庶吉士兄》:“武林一别半年余,日日凝望未得书。旅馆忽逢天上客,喜闻潇洒玉堂居。”(248)杨自惩高兴地说:“吾平生有志科第,非以徼利达欲,为行道之阶耳。今吾儿阶此以进道,其可行乎!”由此可见,实现自己的经世思想,是杨自惩努力奋斗科举的目标所在。勉励杨守陈行忠义仁恕、致君泽民之道。又对弟子们说:“顺理行将去,从天付命来。”(249)杨守阯《次韵寄吉士兄》:“伯氏胸藏万卷余,一官还读禁中书。”从弟杨守《次韵同寄》:“愚蒙见此犹思奋,谁肯终身浙水居。”(250)兄弟们也想着有机会到北京发展,不想长期局于浙东一隅。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读书应举:永乐至正统间的杨氏5: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200.html
推荐文章
09-11
1 科举家族的示范效应609-02
2 晚安晚安说说09-13
3 面对工作,要有自己的主见09-13
4 正能量语录大全,让你笑对人生09-13
5 【敏于行而讷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