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川杨氏,明代中叶以来,即重视家谱编纂活动。清代以迄民国,又有四次大型家谱编纂活动。“聚族必立谱”,家谱的编纂活动,可见杨氏家族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
1.明代的宗谱编纂
杨氏家谱的编纂,要区别全国杨氏与宁波镜川杨氏。“杨氏,唐有《大同谱》,宋有《流芳谱》、《宏(弘)农谱》。”(22)这是广义上的全国性杨氏宗谱编纂。而具体到宁波镜川杨氏,族谱的编纂肇始于明代。“世久人繁,集为宗谱”(23)。镜川杨氏修家谱,与这个家族的发迹历程是同步的。乾隆《镜川杨氏宗谱》卷首《前朝修谱诸公名次》称“第十二世讳浩卿;第十三世讳熙范;第十五世讳守陈、守随、守阯;第十七世讳美沅;第十八世讳承柏;第十九世讳德周;第二十世讳秉鼐、秉仁;第廿一世讳文瓒、文济、文泰;第廿二世讳式傅”(24)。下面据此线索,作一详细考订。
元代时,杨氏开始富裕。八世祖杨子杞是杨氏发迹的关键人物。他义不出仕,专注于教育与农业,经过不断努力,成为当地富户。这一支共有四房(景彝、景修、景芳、景常),“故其子孙独昌”(25)。元代杨氏十分重视读书,杨景修“能默诵莲典”(26),其诸子皆有诗名。杨起汶更是“究心儒书,兼通释典”(27)。富而好文,大致可反映元代杨氏家族的发展轨迹。宋代开始,民间修谱日益盛行。到元代,更为普遍。家族要想重新振兴,必须有精神上的寄托,而此时杨起汶可能就意识到了家谱的重要,有家谱的家族才能久经兴衰。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兴修族谱成了富而好文的杨氏之家族要务。 杨起汶编修镜川族谱,时间当在洪武二十九年(1396),时为48岁,现存族谱中有洪武二十九年十月奉化儒学训导舒经应杨起汶之请而作的《杨氏谱系序》。舒经言:“尝闻老泉先生作《苏氏族谱》,今颐正处士挟《宗族图》诣予为谱序。……兹欲编谱,以承先绪,以志后名。未有文弁诸首,愿先生穷其源以序之。……观处士之族,皆能读书以善其身,常自称为龟山遗宗,乡又称之曰秀才杨,又岂非中立之流裔乎!……克尊先祖之训,请穷先人之源,是之谓孝且贤者,可不为之序乎?”(28)从舒经序及正文来看,这应是一部较为简单的家谱稿,主要是谱系图,故称《宗族图》或《杨氏谱系》。龟山是宋代大儒杨时(1053—1135),字中立。由“龟山遗宗”、“中立之流裔”可知,杨起汶是以同为杨姓的杨时为自己文化鼻祖的。 杨起汶“临终,以谱稿命其子(杨)范修之,以继其志”(29)。不过,承父命继修的杨范,直到20年以后的正统九年(1444)70岁时才着手抄录旧谱。杨范仅在其父谱稿的基础上作了一些修订,“谱中所载名行事实,皆先亲按图缵述及闻见之所编著,不敢增损一字。亲没之后,名次有所未书者即书之,事实有所未载者即载之”(30)。可见杨范的态度非常保守,何以如此?这应与这个家族尚未取得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有关。杨范跋称:“予承先亲之命,誊录宗谱,迤逦二十余载,违命久之。暨今年跻七帙,有暇于书窗,取谱稿备观,见其奕世事实可欣慕者,欲效之而弗能,使人惨伤者悼之而无已。及观舒先生所叙之源,自周至宋,登显职于当世,流芳于后世者,皆读书循理,忠君爱民之贤,史籍中彰彰可考,则亦企仰弗及,又得仿佛于其万一哉?”(31)由此可知,杨范既无法超越镜川杨氏祖先,也无法超越前代杨氏远祖,自然不敢轻易对宗谱作较大的改动。不过,杨范要求不断续修的态度值得肯定。“噫,后之人能如我承亲命,又能如我书载,庶几杨氏之源愈深而流愈远,虽百世而不湮矣。为子孙者,可不念诸!”(32) 此外,东杨的杨熙端(1371—1444)也重视家谱编纂,“课弟之暇,考奠世系,自始祖十六府君下及熙代,凡一十一世,世系名讳事关,备考详录,以为后世子孙修图谱之鉴”(33)。只是,原本未传下来。 杨守陈后,镜川杨氏“两世六科进士,一门三部尚书”,甚是显赫,续修族谱之事逐步提上议事日程。到了弘治元年(1488),杨守陈病休,得有余暇,决意重修宗谱。先重定了族谱的义例,新增“学习存良,大期光允,宗士鼎新,完各振起”16个字辈。从戴灏《枫江杨氏宗谱序》(34)可知,此谱称为《枫江杨氏宗谱》。由杨起汶《杨氏谱系》到杨守陈《枫江杨氏宗谱》,可见杨氏宗谱编纂的地域化趋势。 杨守陈之后,续修宗谱的是杨守随。关于杨守随续谱时间,记载有所出入。吏部尚书屠滽《杨氏宗谱序》作于弘治十二年(1499),但杨守随《镜川宗谱序》作于正德二年(1507)。考屠滽《杨氏宗谱序》称:“将以大厥宗传,展其尊敬宗之心,而茂元、茂仁、茂亨有能继前人之志者,相率偕来,欲得予文序谱首。……杨氏谱有实据,无弃援之弊。观其十四世孙守随叙谱之意,丁宁告诫子孙,可谓至矣尽矣。”(35)由“观其十四世孙守随叙谱之意”可知,屠滽是见过杨守随《镜川宗谱序》的。也就是说,这应是同一部宗谱。两序之所以出现前后相隔8年现象,可能是杨守随《镜川宗谱序》有修订所致,屠滽看到的是杨守随《镜川宗谱序》初稿。从有关情况来看,此谱没有刊刻,只有抄本流传,自然可以随时修订。正德二年,是杨守随最后的修定时间(36)。 正德四年(1509),杨守阯复续补。杨守阯谱序称:“自宋元来,祖宗积德数百年,发越至是,不有家乘,何以新前闻而启后闻乎?予乃因侍郎府君(杨范)旧编谱编,参以文懿公重定义例,葺录成编,而刻之以传后人。”(37)这里没有提到杨守随续修之事,可能是他们三兄弟做的是前后续补工作。由“刻之以传后人”可知,《镜川杨氏宗谱》正式有了刻本,而且,正式以“镜川杨氏”来命名,这是镜川杨氏修谱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正德以后,又经过了几次续修。杨承柏,字贞甫,嘉靖间补郡庠生,“续修镜川公续编谱系东杨一支,自十六府君以下生卒,赖其查核详明。今得据此续修而无虞失次者,公之力也”(38)。杨美沅,字以深,生卒年不详,正德、嘉靖年间人,东杨后宅派杨茂瑜(1453—1524)子。“惟以儒业自期,茹清饮法,设教闾里,未尝妄有交接,《东杨谱》,承柏续修,公实与其事焉。”(39)由此可见,俩人合修了《东杨谱》,也说明杨守陈兄弟续修镜川杨氏宗谱时,偏重西杨一系,于东杨一系较简略,所以才有续修《东杨谱》之需求。 嘉靖元年(1522),杨茂程抄录青山旧谱(40)。 明代的《镜川杨氏宗谱》刊本,早在清代中叶就已经不存于世。幸《凡例》分别注明其时代,又杨美沅《杨氏谱原序》及其他序也有所交待,让我们可以对明代《镜川杨氏宗谱》的有关书写原则有所了解。《镜川杨氏宗谱》先立总图,以示家族发展之渊源。以六府君为始祖,而以十六府君、十九府君分冠著图(41),称东、西杨,以明支分派别。“定其代序,秩其昭穆”(42)。总体上看,明代镜川杨氏宗谱收录范围是比较严格的。“谱内旁支余裔,今不录者,所以明吾亲之有嫡也。五服之外,但识其略而不及备者,亲疏有然也。”(43)详镜川杨氏而略其他杨氏,详五服之内而略五服之外,这是镜川谱坚持的书写原则。 至于入传人物,则遵循避讳原则,“善则扬之,恶则隐之”(44)。如“若夫不以礼婚者不书,为僧道者不书,即于世系下注明以绝之”。妇人“被黜者不书,妾媵亦书,有子则并书其子于其后”。“螟蛉不书,异姓人紊宗支者不书”。对于生卒年而言,“男女正毙,书其卒年月日……死于非命不书,若复君父之雠及死王事则书”。“盗窃不书,赌博不书,不孝不悌不书,外内乱鸟兽行不书,官吏而犯赃罪不书”(45)。“有长养异姓,紊乱宗族者,则削而不书,正一脉也”(46)。由此可知,入谱原则是相当严格的。宗谱绝不是简单的家族历史文献,而像是宗族法规文书,只有合礼法者才有资格上谱,不合法者将被摒除在谱书之外,体现了严格的家法。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镜川杨氏宗谱》的编纂1:http://www.yipindushu.com/jiaoyuweiben/4190.html
推荐文章
09-11
1 明代前期的杨氏诗文09-11
2 杨守陈的诗文409-11
3 由仕而守:宋元时代的杨氏09-13
4 面对难以抉择的情境,你需要放下顾虑09-02
5 抖音晚安句子怎么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