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初,中国游客在日本免税商店疯狂采购电饭煲、吹风机、保温杯甚至马桶盖,财经作家吴晓波抓住热点,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文章横空出世。吴晓波以中国制造业专家的身份,从"成本优势的丧失、渠道优势的瓦解"和"不变等死,变则找死"的转型恐惧等三个方面历数中国制造几大软肋,使该文日阅读量达到167.6万并刷新了频道开播阅读记录。
为什么中国人跑去日本买马桶盖?事实上,中国古时候非常多的技艺传去了日本,但是日本人以自己独有的方式"改造"后,成了日式的、焕发着别样生命的产品。比如在一个小小的马桶盖上,加入了集便盖加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如果说这别样生命到底是什么,那就是日本人自己的“手的技巧”以及"美的感觉"。虽然手工艺不只有日本独有,但是日本的技巧,是纤细的、多样的,并且重视制作时候的精神和情感。"这个用心了""这个没用心"这样的话很常见,因为这样的精神,不仅自己知道,还能够传递给使用者。
日本的"用心"精神,不仅仅在工匠的身上能够体现,食品业、制造业乃至体育圈、演艺界,统统如此。在那些光鲜酷炫的背后,都是日本人对自己极限的一次次挑战,这种极度认真的精神,与工匠精神是完全契合的。它是实实在在地印刻于日本民族内部的精神。
不只是日本,其实工匠精神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瑞士的制表师能不借助电脑和机械,一把镊子、一副眼镜,就能组装出世界上最复杂的机械表芯。当我们捧起一块这样的手表,在陀飞轮、星相、音乐、报时等功能之下,我们能听到齿轮咬合的轻响,这便是制表师日日夜夜在工作台上创造的奇迹。同样的工匠还有许多,法国的高级皮具师、德国的跑车发动机调校师、捷克的水晶工艺师他们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艺,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完美的产品和艺术品。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是高档、完美的代名词。 那么中国的工匠精神在哪里?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它:一件件精美的漆器、玉器、青釉、粉彩,古代的匠人们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创造出来,保留至今。当我们对着这些文物惊叹古时匠人精神的伟大时,又会情不自禁地想"我们现代的工匠精神在哪里呢?"当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当机器替代了灯下工人的双手,当人们开始对千篇一律的电子产品热情不已,又有几个人会想到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工匠精神呢?知耻而后勇! 鲁迅先生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传承匠人精神固然要借鉴他人的经验,但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盲目崇拜,我们应该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寻找根和魂,坚守民族情怀,传承中华匠心。只要拥有把事情做好的愿望,每个人都是匠人。在岗位上坚守本分、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是匠人精神;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关爱手艺人,尊重认可每一位匠人作品的价值也是传承匠人精神。 德国、日本的匠人精神火了,中国的匠人精神会更火! 越是缺什么,越是喊什么中国有着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苹果手机、日本马桶盖、电饭锅,德国不粘锅、滤水壶等持续热销,还有很多技艺精湛的货品、小而美的精品店在都市里受到热捧;《大国工匠》、《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的纪录题材电视剧更是播一部火一部。凡此种种,都体现出国人对工匠精神的渴求。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工匠精神在我们身边仍然稀有! 越是缺什么,越是喊什么。越喊什么,并不代表这方面做得好,而是证明这方面很缺乏,问题严重。那么,缺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一个日本人,20岁开始做寿司。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寿司,旁人大多会说:“啊,他做了这么多年寿司,积累了丰富经验,成为做寿司的前辈,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啊!"而一个中国人,20岁开始做包子,如果到了60岁还在做包子,旁人恐怕转身就对自家的孩子说:"看,你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一辈子都在做包子。"这样的反差有点儿让人寒心,却很真实,至少能反映出中日两国在对待工匠精神上的文化差异所以,如果说我们现在最缺的,首先就是一种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如果社会缺乏对这种价值观的赞赏,这种精神就无法渗透到每个人的内心,单靠工作内容的趣味、操作守则的细化,工匠精神也就很难实现并且持久。 除了缺失对“工匠精神”应有的认同,还有以下原因导致工匠精神的日渐流失:首先,人心浮躁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很多企业想着超常发展,一些大学想着明天就跻身世界一流,不少人想着一夜暴富……这种种浮躁现象的成因,一是道德作用的失效。比如,以前人们宣传号召为共同体(例如企业)努力工作,以事业为重。但现在人们发现这类共同体的作用可能并不大。二是一些企业变成老板和负责人的私产,一遇到困难往往是员工先倒霉。既然如此,怎能要求大家用工匠精神、用虔诚的工作态度来把事情做好呢?其次,中国很多企业“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心理和行为尤为明显。有的企业为了短期利益,从而忽略了产品的质量。比如一些企业家,为了迎合潮流,为了给自己贴金,经常将自己的企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等概念捆绑在一起。这里并不是说大数据、互联网有什么不好,而是一些企业本身规模不大,产品质量、产品规模和产品口碑还在“低位运行”,这种情况下企业其实需要苦练内功,在企业管理、产品研发、产品生产过程中大力培育工匠精神。对此,著名企业家王石曾经提出忠告:“别在我面前说大数据,中国企业缺失工匠精神。” 最后,很长时间以来,社会上有一些优质的产品并不优价,或者没有获得应有的价值。前者在企业成本核算的前提下,可能会被牺牲;后者在整个社会的消费认识、消费能力还没达到一定水平时,往往会被忽视。好在现在的消费者已经开始愿意为优质、有个性的定制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优质优价的产品注定需要体现工匠精神。当它们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柔性生产线、智能制造等新生产方式,当“互联网+”等新生产要素又为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产品奠定强大的生产基础,工匠精神的土壤也会变好。 工匠精神在中国原本不缺,历史上的工匠延绵不绝。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攻城器械、农业机具、仿生机械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北宋沈括撰写《梦溪笔谈》、明朝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大学》中引用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刻在澡盆上的誓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只要我们时时保持创新意识,处处有一点小的新意,每天进步一点点,便能积小胜为大胜,将事情做到极致。这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从中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说起】:http://www.yipindushu.com/baikexinzhi/4625.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太极拳经典语录大全合集精选209-06
2 霸道5字网名12-30
3 阿里巴巴网站推广09-18
4 追寻文字慰藉,每日摘抄简短而有意义的经典名言09-11
5 保洁员-防火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