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以为自己在和某个真实的人互动,实际上是在和自己的面具互动。我们把某个面具戴到别人脸上,以为对方就是那样的人,然后和他互动。其实,对方根本不是那样的人,他已经被我们扭曲了。这种现象在恋爱过程中非常普遍,很多人并不是爱上对方,而是爱上心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对方只是提供了一个屏幕或舞台,自己在那里自编自演。最经典的是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她深爱着作家,为他做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而他什么都不知道。
社交恐惧症病人都很在乎别人的评价。人是社会的动物,在乎别人的评价、想给别人留下好印象,也很正常。问题是,社交恐惧症病人所说的“别人”常常并不存在,也没有评价,而是自己臆想出来的。所谓“别人”其实是自己的一个面具,它被投射给了别人。他们总以为别人认为自己表现不好,对自己不满意,看不起自己。
别人面具肯定是别人的内化,通常情况下是生活中的某个重要人物,例如父母、老师、朋友。因为是重要人物,所以他们的评价就有很重的分量。如果是正性评价,当事人就会很高兴;如果是负性评价,当事人就会很受挫。别人面具一旦形成,就会泛化,泛指所有的别人。
心灵感应 社交恐惧症病人宁可相信自己的感觉,也不相信别人的反馈。对他来说,感觉就是事实,别人的话反而不一定是事实。他以为自己有特异功能,能够通过别人的眼神、表情、动作,读出别人的思想。其实,他读出的不是别人的思想,而是别人面具的思想。别人面具和他共用一个身体,所以会有“心灵感应”。 因为共用一个身体,别人面具也能“洞悉”他的内心活动。当他感到紧张,产生某种“不好”的想法时,别人面具就知道了。他把别人面具投射给别人,以为别人都知道了,因而感到无地自容。 女人的直觉很准吗——强大的投射性认同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或互动,其实是面具互动。我们把一个面具投射到别人的身上,认定他就是这样的人。如果他的表现与面具相同,那么,和面具交往就相当于和真实的人交往;如果他的表现与面具不同,但相差不大,我们会忽视差别,把他当作与面具相同的人来交往;如果他的表现与面具相差很大,就会导致面具错位,两个人不在一个频道上,互动不起来。遇到这种情况,有两种解决的办法,一是换一个与他相符的面具,二是坚持不懈,迫使对方改换面具。具体采用哪一种,要视两个人的“心理能量”和适应能力而定。谁心理能量弱、适应能力强,谁换面具。心理能量强的人容易影响别人,而不容易被别人影响,遇到面具错位,他依旧我行我素,别人拿他没办法,只能“被迫”调换面具适应他。精神分析称之为“投射性认同”,其实就是“期望效应”。 他爱的还是她 她为什么要窥探他的内心想法?她想窥探他的什么想法?我估计她一定能够说出一大堆理由。而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怀疑他不爱她了,担心他会爱上别人。结果,游戏证实了她的怀疑和担心。 一种怀疑或担心,如果被证实,就叫直觉;如果被证伪,就叫猜忌或疑心。有的人说自己直觉很准,我不相信。有些所谓的直觉,其实是猜忌,因为很强烈而使人捕风捉影,最终导致判断失误,向猜忌的方向偏移。另外,一个人如果把猜忌当成直觉投射给别人,对方可能会被投射性认同,最终做出符合猜忌的事情。一个人如果“直觉很准”,只能证明他有很强的投射性认同,气场很大,很容易影响别人,使别人接招。 投射性认同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产生作用的?一般认为主要是通过暗示。一个人有了疑心,就会自我暗示,最后疑心变成信念。当一个人坚信某人是什么样的人时,就会向对方发出暗示,对方接受了暗示,以为自己是这样的人,最后真的变成了这样的人。 除了暗示,有的人还用“明示”,就是直接告诉对方,他是什么样的人,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反复讲,这些话进了对方的脑子,把对方“洗脑”或“催眠”了,就会直接影响他的行为。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设下圈套,引诱对方上钩,文中的她就是这样做的。她化身为“陌生女子”,主动找他聊天,关心他,理解他,投其所好,他很快就上钩了。她本来就是他的妻子,对他了如指掌,想投其所好非常容易。接着,她分别以真名和“陌生女子”的身份同时跟他聊天,“测试一下”他会不会欺骗自己,结果,他不但欺骗了她,还在“陌生女子”面前诋毁她。 我最后这样点评其实,“陌生女子”就是她自己。“陌生女子”是她人格的一部分,是她的一个人格面具。当年,很可能就是这个面具吸引了他,才会有七年的恋情。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这个面具渐渐退居幕后。于是,他发现她不再那么可爱了。他们的关系渐渐冷淡,沟通越来越困难,最后变成互相折磨,双方都难以忍受。于是,她的弃婴面具被激活。她担心他移情别恋,认定他会移情别恋,甚至“希望”他移情别恋。为了证明他会移情别恋,她化名“陌生女子”引他上钩。然而,在虚拟空间里,这个人格面具出现在他眼前,重新激起了他的热情。这说明,他爱的仍然是她。 用进废退的面具——面具转移 假设有一个人,他有一个懒人面具,如果遇到一个比他更懒的人,他的懒人面具会转移到对方身上,自己变得勤快起来。他仿佛找到了一个替身,把自己的懒人面具“出让”给了对方。有一次上课,一位学员说他本来很喜欢摄影,平时出去玩,他总是主动担任摄影师的角色。后来认识了一个新朋友,也很喜欢摄影,而且摄影水平比他高。从那以后,他就很讨厌摄影了。有一位女学员,自己被人欺负的时候只会自认倒霉,如果看到别人被人欺负,她就会打抱不平。这是因为,自己被人欺负的时候,她的“被欺负者”面具被激活;别人被人欺负的时候,她的“被欺负者”面具投射给了别人,自己变成了“侠女 ”。电影《金陵十三钗》里的约翰是一个“小人”,当他遇到比他更坏的人(日本兵)时,他的坏人面具没了,一下子变成了“圣人”(神父)。 福尔摩斯和莫里亚蒂 当一个面具被投射出去之后,这个面具的能量就得到了释放,基本上没有“能力”再担任主导面具了,这个面具仿佛在人格结构中消失了。这种现象,与其说投射,还不如说“投送”,送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投射是复制,投送是交换。投射是分享,投送是馈赠。对方接受了馈赠,就成了“我的替身”或“另我”(另一个自我)。 “冤家对头”一词常常被用来形容矛盾性依恋,两个人关系很密切,但又冲突不断。两个人关系近了,难免会发生冲突,所以关系密切的人都是冤家对头。福尔摩斯和华生是冤家对头,神探亨特和他的女搭档麦考尔也是冤家对头。 冤家对头有时候不是两个人,而是一组人,例如唐僧师徒。有人说,唐僧代表超我,孙悟空代表自我,猪八戒代表本我,三个人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也有人说,猪八戒代表生理的需要,沙僧代表安全的需要,白龙马代表归属和爱的需要,唐僧代表尊重的需要,孙悟空代表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人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这已经不是转移,而是“瓜分”了。 在日常生活中。转移非常普遍,家庭治疗称之为“互补作用”。在家庭里,一个人越强,另一个人越弱;一个人越勤快,另一个人越懒;一个人管,另一个人不服管;一个人追,另一个人逃。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自编自导的假性互动: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778.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充满哲理的人生指南09-12
2 越快完成越好的行动09-12
3 经典句子,岁月流淌中的文字精华09-12
4 阐明型问题09-19
5 【学会自我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