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创伤经历的产物,人活了下来,但生活可能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2.创伤再体验症状是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第一组症状表现;回避类症状是第二组表现;警觉性增高症状是第三组表现,也是最难被克服的一组症状。
3.时间只管流逝,并不治愈。治愈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自我参与过程,需要经历回忆、感受、表达、释放和换个方式去思考五个步骤。
改变的谜团 关于人类的不解之谜有很多。例如,生物进化学家有一套很发达的理论用来解释人类行为,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非洲大草原。那时人类一般几十个人群居,依靠打猎和沿途迁徙获取食物。要想生存下来,必须能够准确判断出潜在的危险并成功逃脱。那时,人类最重要的是能确保后代繁衍生息。 尽管有大量进化学研究用来解释人类行为,科学家仍然对一些生存适应规律无法解释的现象感到困惑。人类行为能够延续是因为它们增加了个体基因池永久保存下来的可能性,这就是生存适应规律。既然如此,科学家们如何解释丁克夫妻、利他主义、男性乳房、同性恋、女性高潮、自杀和其他一些不能即刻显示出有利于繁衍后代的现象呢?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下,宗教信仰看起来对生产毫无贡献,其不但会让食物变少、牺牲重要资源、激发族群矛盾,还会让信徒们将精力用在宗教崇拜而不是收集食物上,但为什么宗教却能如此广泛传播呢?此外,人们置自己的生命于不顾,而去帮助那些跟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的现象,也很令人费解。 其实,这些行为并非浪费时间,用心观察你会发现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亲吻、大笑、迷信、挖鼻孔、哭泣就属于这类行为。哭泣可能看起来没用,只是你伤心或高兴时流下的泪水,但其实它有很多好处——这是一种真诚的交流方式,别人无法拒绝你的求助,无法不接受你的投降或无法不受到你的影响,甚至你体内的荷尔蒙含量也会因此提高。 在人类所有行为中,研究和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跟学习和改变有关的现象。每年有成千上万的研究和书籍解释我们如何进步、成长和变化,企图解开这些谜团,并说明学习和改变之间的不同。但大部分研究和书籍却没有对“改变”做出明确的定义。我想要么是因为定义不好下,要么是写书的人认为定义太明显,所以不必要。其实,改变不一定指什么东西被“治愈”,也不一定指真正改掉坏习惯。相反,它指的是旧事物上面覆盖了一层新样式。 大家尝试对这个神秘而复杂的现象下定义,不同研究者认为改变是放手的过程、是一场内部谈判、是学习的演化过程、是认知的二次定位、是自我意识的增强、是视角的转变、是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意识引发的行动,或是核心身份的二次定义等等。这些都只是说明了改变的特定目标,而没有说出改变的本质是什么。 这就引出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首先什么才能称之为改变?是不好的习惯在短时间内取得改善且自认取得了良好结果?是从及格水平获得了提升?是成效有了大规模提升?改变代表了“恢复原状”“除掉恶习”还是“维持原来水平”?改变要维持多长时间才算成功? 哲学家、生物学家、社会科学家和作家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努力,仅仅只是解释了这个复杂多面的现象的表象。我们发明了各种系统和模型来促进人类的改变,却不明白改变是怎么发生的。这不是说现有的理论完全不能解释这个现象,而是在于历史上对这个现象的看法很少取得一致,而且这些看法仍在不断发生变化。 专家也感到困惑 我们在生活中一直尝试做出改变,但却几乎不去思考这些改变是怎么发生的,更不去想“改变”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似乎这些问题是那些想要在成长和进步中获得更大成功的人才需要去思考的一件大事。 心理医生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获得改变。那些在痛苦、不满足和沮丧中苦苦挣扎的人会求助于他们。显然,大多数心理治疗是有效的,患者会因此做出积极的改变。但如果你问这些心理医生,他们用过哪些最好的方法帮助患者做出改变,你会听到他们的回答五花八门: “归根到底是过去的问题没能解决,尤其是对父母的依恋。” “跟一个人如何诠释过去的经历和现实有关。” “只有规划一个实际的够得着的目标,人们才能实现他们最珍视的愿望。” “忘记过去,忘记未来。人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他们真实的感觉时,改变就会发生。” “人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缺少意义。我们探索事物的本质,比如价值观、亲密关系、孤独感、真相以及如何对你的选择负责。” “我不去看人们的生活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而是尝试去帮助他们找到平衡,把重点放在他们处理恰当的事情上,找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 “勤于思考很好,但大多数时候却没什么用;关键在于通过可观察、可量化的行为做出增值的、积极的改变。” “自我认同是我们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应对挑战的关键。我的目标是帮助人们发现、创造一个更符合他们想象的新身份。” “我引导人们换种说法讲述他们的生活,提倡一种全新的更有力量的表达方式。” “关系就是全部。没有(与外部的)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生活就是个空壳。通过建立社交圈,我帮助人们感到与自己、与他人的联系更密切。” “我会问一些很基础的问题,比如他们在生活中最想要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他们做了什么(或者不做什么);为了获得他们口中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可以做出什么新的选择。” “这个跟我们与自己的对话方式有关,所以我们要更积极地去看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我主张解决问题。首先,我让人们别再做那些没用的事,然后尝试其他选择,这些选择一般都跟他们所做过的事刚好相反。” “我见过的大多数人都已经被迫接受了自己成为被压迫的角色。我的任务是与他们一起挑战这些臆想。” “基本上大多数情感问题都属于神经病学范畴,要靠化学药物来解决。” “我将人们分组,因为我们是社会动物,渴求更强大的族群联盟和亲密关系。” “所有个人问题都产生于特定的文化和家庭背景,做出改变要结合家庭和文化背景。” “大多数人都在寻求指引和启发。我的角色是陪伴他们踏上这趟灵魂之旅,寻找痊愈和新生。” …… 这只是一部分回答,代表了当前的主流学说,比如精神分析学、认知行为、存在主义、现实疗法、人本主义、男女平等、构成主义等等。有趣的是,他们几乎都是有效的正规军,至少有时候对有些人而言是。正如我自问了三十年一样,你需要问自己的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看起来如此不同的方法,最后却产生了相似的结果? 这个问题的答案,也是这的基础,就是几乎所有促使改变发生的有效方法,实际上都依赖于相似的要素,尽管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名字。回想你在生活中做出的改变,稍微比对一下你会发现它们有很多共同特征。虽然我们通常把改变简单化,只说一些关键事件,但它并非单独发生,其复杂性要求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然而,不管你是在生活中寻求改变,还是帮助他人改变(比如你是心理医生、教师、教练、父母、指导员、领袖或保健医生),改变的关键在于做出何种改变,每个人也许都有自己的答案。基于这么多不同的观点和情况,也许改变最简单生动的定义就是让事情变得不同,这包括不再做无效的事和做更积极有效的事情。在所有的排列置换中,改变会使个体的痛苦获得相对暂时的减轻以及使得个体的日常功能增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枕边常用指南及练习: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75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幽默是生活的调味剂!09-18
2 【不贪才能放下】09-12
3 经典句子:人生智慧的璀璨星河09-12
4 在新加坡青年奥运会实施知识管理09-12
5 经典句子,激发内心深处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