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面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自己用,二是用在别人身上。自己用,就是换上某个人格面具,把整套行为模式激发出来,像“某人”那样行事。用在别人身上,就是投射,以便识别别人,预测别人的行为。
一般说来。主体面具是自己用的,客体面具是用在别人身上的。但是,由于主体面具和客体面具可以互相转换,所以,主体面具也可以用在别人身上,客体面具也可以自己用。主体面具用在别人身上也称投射,客体面具自己用就是认同。人格面具的使用通常都是无意识的 。也就是说,人们总是不假思索、不由自主地换上某个人格面具。自己都说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但是,通过观察研究,还是能够发现其中的规律。
1.主体面具的使用
首先,人格面具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形成的。在这种情境中,自己的言谈举止内化,而形成主体面具。以后遇到相同的情境,这个人格面具就会被激发出来。这说明,情境具有激发人格面具的作用。换句话说,情境就是人格面具的激发因素。人是根据情境调用人格面具的,只是自己意识不到而已。 情境由许多细节构成。有些细节对人格面具的激发作用比较大,有些比较小。当所有的细节都具备时,人格面具肯定会被激发出来。如果只有部分细节存在,则人格面具可能会被激发出来,也可能不会被激发出来,这取决于细节本身的作用大小。不同的情境可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细节,这是面具错用的主要原因。 其次,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是在人际互动中形成的。面对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表现。遇到老师,就会使用学生面具;遇到可怜的人,就会使用拯救者面具;遇到坏人,就会使用受害者面具,或者英雄面具。换句话说,我们是根据别人的表现选择人格面具的。 第三,期待效应也是面具使用的一个条件。当别人对我有所期待的时候,就是把一个人格面具用到我的身上。如果我“错用”了人格面具,我的行为就会不符合他的期待,导致交往不顺畅。如果我使用他投射过来的人格面具,我的行为就符合他的期待了,交往就会比较顺利。交往顺利是对“正确”使用人格面具的奖励和强化。 2.客体面具的使用 客体面具的使用主要是被对方的某种特征所激活,社会心理学中称之为“第一印象”“图式识别”或“光环效应”。也就是凭很少的线索,譬如长相、气质、装扮,快速判断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判断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如果是错误的,就是面具错用,会导致交往不畅。一旦发生交往不畅,我们就会重新选择客体面具,直到选对为止。 此外,人格面具的使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自我激发。当一个人格面具非常强大时,即使没有外界刺激,也会自己冒出来,从而导致面具错用。强大的人格面具通常就是主导面具,它的使用频率很高,用起来得心应手。结果就被滥用了。它也可能是一个被压抑的人格面具,通常与创伤有关,由于聚集了巨大的能量,不分场合地冒了出来,出现“分离症状”。客体面具的自我激活,除了引起“错认”以外,更严重的后果是产生幻觉,仿佛把客体面具投射到空气中,看到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人,或者影子。 了解了面具使用的规律之后,就可以有意识地调用人格面具了。例如,参加一个聚会,事先知道自己将扮演什么角色,就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与角色相应的人格面具,甚至可以带上几件“道具”。有时候,我们还会有意识地“错用”人格面具,以达到“印象控制”的目的。例如,有的人为了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故意乔装打扮、浓妆艳抹。还有一位社交恐惧症患者,咨询师建议他使用“便衣警察面具”。结果,他的症状明显减轻。 有意识地使用人格面具,是面具治疗的一种技术。它具有释放人格面具的能量,避免自我激活,消除“分离症状”和幻觉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帮助咨客建立一个新的人格面具,因为人格面具的创立和演练就是有意识的面具使用。 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通过人格面具而表现出来的。 因此,心理活动就是面具显现,心理障碍也是如此,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面具障碍。面具障碍主要有三类面具外障碍、面具间障碍、面具内障碍。 1.面具外障碍 面具外障碍是指,面具本身是正常的,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错误。例如,某人在一次官方会议上遇到一位老同学,他喜出望外,立即冲上前去,跟老同学打招呼。结果发现,对方非常冷漠。后来才知道,老同学今天是以副市长的身份参加会议的。 面具错用的原因主要有(1)面具过强,容易被滥用,大部分主导面具就是如此。(2)情境含糊,线索不清。不知道应该用什么面具,只好用主导面具胡乱对付一下;(3)还是情境含糊,导致识别错误,用了自以为对、其实是错误的面具;(4)双重线索,例如去朋友的店里买东西,不知道该用朋友面具还是顾客面具,任选一个,结果出错。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某个面具积聚了大量的能量,结果一碰就着。这种情况可以用来解释心理障碍的发作。能量积聚是因为面具不被认可,一直处于压抑状态。这样的面具通常与创伤有关,是心理创伤遗留下来的阴影或疤痕。如果能量太大,可以自我爆发;如果能量稍低一点,可以一触即发。这个触动点也叫“扳机点”,是人格面具的导火线。它可能在面具形成的时候就预埋下来了,是创伤情境的一个部分。以后再遇到这样的情境或线索,面具就会被激发。如果能量不大,这样的扳机点是不足以激活一个面具的。 2.面具间障碍 面具间障碍是指,面具之间界线过清或者不清,从而导致心理障碍。面具间障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分裂,也称分离,就是两个面具失去了联系,各自为政;另一种是融合,面具之间失去界线,合二为一。 分裂会导致对抗,“有你没我,有我没你”,这种情况常见于强迫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对抗导致压抑,其中的一个被排挤到无意识里。压抑的结果是(1)面具单一,变成弗洛姆所说的“单面人”;(2)被压抑的面具偶尔冒出来,导致心理障碍发作;(3)被压抑的面具暗中捣乱,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4)压抑的面具被投射到别人身上。 融合也会导致面具单一,不管在什么场合,表现都一个样。许多人不了解人格面具理论,认为人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面具是自我不统一、表里不一致、虚伪、不真诚的表现。事实上,过分表里一致根本无法适应多元化的现代生活。 融合又分几种情况,一是两个面具完全融合,二是一个面具“吞没”了另一个面具。完全融合之后,新的“复合”面具适用于两种情境,或者两种情境都不是很适用。一个面具“吞没”了另一个面具,前者就可以取代后者,导致面具错用和滥用。 3.面具内障碍 面具内障碍是指,一个面具多了或者少了某种成分,前者叫“面具异常”,后者叫“面具缺陷”。冲动控制障碍、进食障碍、性变态、强迫症、恐惧症、焦虑症都属于面具异常;精神发育障碍、学习障碍属于面具缺陷。 面具异常也可以理解为两个面具同时出场,这种情况非常普遍。很多情况下,面具都是成对,甚至成组出来的,它们“各有所长”,互相配合,共同应对复杂的情境。例如老师上课的时候。“主导面具”是教师面具;如果学生吵架,他就会立即换上“管理者”面具或“调解者”面具;如果有一个学生哭了,他可能会换上妈妈面具前去安慰;后来发现这个学生是假哭,他被逗乐了,换上孩子面具,跟学生一起胡闹。 由此可见,面具异常是相对的。如果标准很严,绝大多数人格面具都不正常。如果标准比较宽,细微的偏差可以被当作“个性”来看待,除非偏差太大,导致精神痛苦或人际冲突。面具缺陷也是如此。 治疗面具障碍的方法只有两种分化和整合。分化主要针对融合,整合主要针对分裂。 分化不同于分裂,整合不同于融合。分裂是完全割断,失去联系;而分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对立统一,仿佛用虚线隔开,但没有完全断裂,也就是似断非断,似连非连,介于分裂和融合之间。 融合是合二为一,失去差别;而整合是在保持个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的结合和统一,也是似断非断、似连非连,介于分裂和融合之间。从某种意义上讲,分化就是整合。如果非要把它们区分开来,那就是分化略靠近分裂,整合略靠近融合,分裂、分化、整合、融合形成连续谱。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的产物: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526.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火烧博望坡:烧好新官上任第一把火09-12
2 经典句子,演绎生活的悲欢离合09-19
3 沉浸文字妙境,每日摘抄简短而有意义的经典名言09-18
4 【用专注替代思考2】09-12
5 经典句子:经典言辞的优雅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