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研究科学教育的专家这样概括,青春期中学生面临着三个重大的课题:交友、求知、选择人生。交友放在首位,这是因为友谊对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着特殊的意义。
儿童期的友谊多为团体友谊,往往是一群孩子一起玩。青春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正经历着一个“心理断乳期”,他们在心理上也逐渐成熟,希望摆脱父母的管制,拓展自己独立的活动天地,结交知心朋友,倾诉困惑,解答疑问,同时也展示自己的才能。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朋友求精不求多,而且朋友的地位已经渐渐超过了父母和老师,对他们是必不可少的。
健康积极的人际交往为孩子以后步入社会打下稳固扎实的基础,父母切不可忽视孩子在交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事实表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有较为固定玩伴群,无朋友的只是极少数,有几位较好的异性朋友也占青少年中很大的比例。然而,进入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在交友问题上还没有遇到过挫折和矛盾,尚欠缺必要的辨别能力和交友技能,需要正确的引导。
小云是个初三女生,由于转学,她原来的两个好友都不在身旁,她感觉很孤单。总觉得在新班级中大家不喜欢她,看到别人各自都有自己的朋友,她总觉得插不进任何一个圈子,她开始不爱去学校。一个月后她总算有个契机与同桌小雅交往起来,一起吃饭,一起出入。此后她快乐很多,也爱上学了,可是两人常因意见不同而争吵,进而影响学习。 像小云这样因交友产生各种苦恼的孩子特别多。会交朋友应是每个青少年必须具备的能力。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说:“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懂得人际交往甚至比学习更重要。 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交朋友。 第一,要广泛交友。每个人都要有三圈朋友。一是“点头之交”的外圈朋友,即见面能互相打招呼的朋友;二是可以一起有些互动的中圈朋友;三是可以互诉心事的内圈朋友。这些朋友的功能不同,才不至于只与一个人交往。“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过于频繁的交往,会出现“审美疲劳”,使互相间产生厌烦,因此即便是朋友间也要有适当的人际距离。 第二,要主动付出,并且不求回报。你喜欢什么样的朋友呢?积极,爱帮助你,注意你的感受等等,别人也喜欢这样的朋友对吗?那么,自己先要成为这样的人。当你主动对别人关心时,绝大部分人都会给你回报。 第三,要多参加活动。如运动会、旅游、演讲赛等,常使大家在交往中增加友谊。而且必要时,还可自己创造活动机会,如帮别人组织生日会,组织打球、下棋比赛等。总之,找各种机会与团体和他人进行互动。 第四,多笑。心理学家发现人们最容易给微笑以回报,这几乎是一种本能。当成人以微笑面对婴儿时,婴儿也总会以微笑来回报。人际交往中的表情就象挂在路口的一块路牌,面带微笑等于在告诉人:此路畅通;面目呆板等于在告诉人:此路不通。所以说,微笑是交朋友最好的通行证。 五、如何对待早恋 近些年来,早恋已经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问题,而且早恋渐渐趋向低龄化、公开化、普遍化。大街上时常会看到穿着中学校服的男孩女孩手牵手,十分甜蜜的样子。有时候男孩会骑自行车带着女孩兜风,女孩环着男孩的腰,两人一路说说笑笑。让人不由感慨: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青少年对异性产生好感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孩子早恋对家长来说却如同洪水猛兽。曾经有这样一则报道,题目是:因担心孩子早恋,家长到学校“堵门”。内容是某省示范高中,一到放学的时候,校门口就会聚着十余名家长,他们说是来接孩子放学的。高中生为何还要家长来接?再三询问,这些家长终于说出实情。原来不久前,该校一名女生早恋,每天放学后和一名男生出去玩,女生家长知道了这件事。某天,家长在校门口将放学的女儿和那名男生堵了个正着,当着众多师生的面,他打了两个孩子的耳光。事后,那名女生出走了两天。听说出了这事,家长们就格外忧心,担心自己的孩子早恋。为了防患于未然,他们选择了接孩子放学。一名母亲说,她接了女儿三次,女儿就和她吵了三次,但她一直在忍受,孩子以后会知道她的苦心。 孩子早恋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那么对于早恋的孩子,父母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处理呢?首先家长要根据孩子早恋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指导和帮助。 第一个阶段是“朦胧期” 女孩子从九岁到十一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岁到十二岁左右,是性意识和性爱的朦胧期。此时男、女孩子性机能尚未成熟,但已能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对性别差异敏感。男女孩子在一起感到拘束、害羞,往往采取疏远和躲避的态度。而对成年的异性,又往往表现出过分的亲昵和依恋。要引导处在“朦胧期”的孩子正视自己的性别角色,在与异性同龄孩子的交往中要大方、诚恳,克服拘束、害羞心理;与成年异性交往,则不宜过分亲昵。父亲对于女儿,母亲对于儿子要特别注意,适度亲近,把握分寸。 第二个阶段是“爱慕期” 女孩子从十一岁到十三岁左右,男孩子从十二岁到十四岁左右。这时的男、女孩子在一起觉得有意思,异性之间互相观察、欣赏的兴趣增加,注意异性的谈话、表情、动作,而且开始注意自己的服饰、举止,想给异性留下好印象。对于异性之间的接触,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情爱上浮想联翩。然而,此时异性之间的好感是不确定的,没有具体对象。父母要教育处在“爱慕期”的孩子尊重异性和自我尊重,注意自身的仪表和文明礼貌,多关心班级集体的事情,为集体出力,男女同学坦诚合作。不随便盯着异性同学。父母要认认真真、大大方方地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和正确对待的方法。 第三个阶段是“初恋期” “初恋期”是指女孩子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左右,男孩子从十四岁到十六岁左右。这时,男女孩子的性机能都已成熟,对性的体验明显增加,在年龄相近的异性中,发现较喜爱的对象,给予特别的注意与关心,寄予特别的期待。感情上希望多接触、多交往,但理智上又有种种顾虑。有的孩子注意力可能在几个异性身上徘徊。父母要教育引导“初恋期”的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尽量减少与异性同学单独接触的机会,特别是不要跟某一位异性同学过多地单独接触,避免萌发初恋之情,牵动精力,影响学业和全面发展。 第四个阶段是“钟情期” 钟情,就是很专一地倾慕、爱恋某个异性。这个阶段一般发生在高中时期。男孩子比女孩子要晚一些。这些时期,往往会出现“痴情男女”,他们一旦倾心相爱,便不顾一切。但由于涉世未深,对人生没有充分认识,往往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一旦受挫,又会意志消沉,产生厌世心理,有的还可能走上放纵自己的道路或者轻生。 但是此时青少年身心发育均不成熟,自制力差。很多因此而影响学习。知识是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基础。因此,发生在孩子学识奠基阶段的早恋,从某种意义上说,会影响孩子的前途。然而随着“性早熟”现象的产生,孩子生理上的变化加速,导致发育中的孩子产生强烈的性冲动和性要求,孩子们的心理发育又不曾与生理发育同步而行,孩子们的意志还是如此薄弱,分辨是非的能力也很差,极容易感情冲动,发生越轨行为。后果尤其会对少女的身心产生严重的危害。 发现孩子早恋后,父母既不能慌张,也不能生气,夫妻之间应商量,拿出一个科学的对策,如果想不出好注意,可请教一些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心理学工作者,或找一些青春期心理辅导的书看看。要了解一些孩子早恋的心理原因和生理原因,并向孩子讲解这方面的知识。 对孩子早恋的教育以疏导为主,切不可简单粗暴。那么如何疏导孩子?一方面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孩子不是学习的工具,除了学习,他们应该有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课余生活,这即能丰富他们的知识,也能使他们体会到生活的乐趣。另一方面,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鼓励孩子同异性群交往,而不赞成同某一个固定异性同学交往,或陪孩子看一些青春期教育片,或有时间陪孩子出去旅游等。第三,多给孩子以温暖,一般来说,单亲家庭的孩子,留守家庭的孩子早恋的多,因为这一类型的孩子,普遍感到亲情缺乏,需要情感体验,因此,父母需要注意这一点,抽出时间,多去关心孩子,呵护孩子,但父母不能走过场,这种温暖要一如既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朋友——必不可少: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8501.html
推荐文章
09-13
1 熟知正能量语录大全的文化传承09-12
2 情绪智力的内容09-02
3 经典的俗语感受09-19
4 点燃文字之光,入心文案句子09-12
5 经典句子:生活哲理的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