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事实还是可能性?
这是事实还是看法?
到底有没有事实?
很多被认为是事实的东西,其实不过是人们认定的评价,或者根本就是当时当地的个人观点。生活始终在继续,我们不可能以科学实验一般的严谨态度去核查每一件事,因此在实际生活中,需要建立一种两层结构体系:认为的事实与核实的事实。 当然可以在白帽思考中提出自己认为的事实,但我们必须十分清楚,它们只是二级事实。 ……我觉得关于俄罗斯商船带动了很大一部分世界贸易这个陈述没有错。 ……我曾读过资料,说日本高管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支出账目,是因为他们把全部薪水都交给妻子了。 ……我觉得我说新型的波音757飞机要比前一代飞机更安静是有道理的。 恼火的读者也许会指出这些短语都是“万金油”,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短语说出任何话而丝毫不用负责。 ……有人曾跟我说过,他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丘吉尔私下里很崇拜希特勒。 如此一来,必定会产生很多断言、八卦和道听途说的消息。的确是这样,然而我们必须有一种方式来提出自己认为的事实。 要点是我们要这些事实做什么用。在就事实做出判断并据此决策之前,的确需要核查。但我们需要评估哪些认为的事实是有用的,并继续努力证明其真实性。例如,如果认定波音757飞机很安静对于机场选址至关重要,那么当然需要将该事实从“认为”状态转变为“核实”状态。 白帽思考的关键规则是,不应平白无故地将一件事情提高一个层次。只要陈述被恰当地看作一种看法,提出它就是被允许的。切记,我们采用的是一个两层结构体系。 再重复一遍,我们无疑需要看法层面,因为尝试、猜想和启发性的评论都是思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提出的框架先于事实。 接下来就是更难的部分了。“看法”何时成为“观点”?我可以“认为”波音757飞机更安静。我也可以“认为”女人抽烟更多是因为她们现在承受的压力更大(观点)。 这里要赶快补充一句,在白色思考帽模式下,你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见。那会破坏白帽思考的基本宗旨。当然,你可以报告他人的真实意见。 ……施密特教授认为人力飞机根本不可能实现。 要非常小心地注意一点,事实的认为层面仅指那些你认为是事实,但尚未被彻底核实的信息。你或许更喜欢这样来定义两层结构体系: 1.已经核查的事实,以及 2.未经核查的事实(看法)。 说到底,态度决定一切。头戴白色思考帽时,思考者提出的是中立的“成分”类陈述,它们只是被提出以供审议。绝对不能利用这些陈述推进某种特定的观点。一旦陈述看似被用来支持某种观点,它就不再可信了:也就滥用了白色思考帽的角色。 白帽规则会适时变成第二属性。思考者不再试图悄无声息地提出陈述来赢得辩论。人们开始培养那种科学观察或探索式的中立客观态度,谨慎记录不同动植物的情况,绝口不提如何进一步利用它们。制图者的任务就是绘制地图。 白帽思考只是将“标本”罗列出来——像一个刚刚放学的小男孩,从口袋里掏出一些硬币、几块口香糖和一只青蛙。 白帽思考:日式输入 讨论、争论和达成共识 如果没人提出观点,那些观点从哪儿来? 先制图。 日本人从未养成西式的辩论习惯。究其原因,可能是在一个封建社会,提出异议太无礼也太冒险了;可能是因为互相尊重和给彼此留面子非常重要,没有辩论抨击的空间;可能是因为日本文化不像西方文化这样自大:辩论往往都是自大的表现。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日本文化没有受到那些希腊式思维用语的影响,后者被中世纪的僧侣们以证明异教徒的谬误为目的进行了美化和发展。我们觉得日本人不辩论很奇怪,他们倒觉得西方人如此喜欢辩论才是古怪。 在一场西式会议上,与会人员带着各自的观点前来开会,甚至在很多情况下他们事先就已经有了结论,希望大家都同意自己的结论。这样一来,会议就变成了不同观点之间的辩论,看看哪一种观点能经得起批判,哪一种能吸引数目最多的拥护者。 人们当然会对最初的观点进行一些修正和改善。但这往往是一个“大理石雕塑”的问题,也就是说,先有大理石块,然后精雕细琢成最终的成品。 西式共识会议就没有那么剑拔弩张,因为这些会议不会最终决出个是非胜负。这类会议的结果是每个人参与达成的,因而每个人都接受这个结果。这更像是“陶土雕塑”:在核心的周围添加陶土,塑造成最终的成品。 日本的会议不是共识会议。 西方人很难理解日本人坐在会议桌前开会时,脑子里根本没有现成的观点。会议的目的是倾听,既然如此,为什么他们的会议不是没有任何成果的一片死寂呢?因为每个与会者会轮流戴上白色思考帽,提出自己知道的中立信息。一般来说,地图会变得更完整、更丰富也更详细。地图绘制完毕后,每个人都能看到应该采取哪条路线。我可没说只需一次会议就能完成这一过程,它可能会持续数周或数月,需要开很多次会议。 问题是没有人在会上提出现成的观点。大家都以白色思考帽的形式提出信息。这些信息会逐渐自我组织成为观点,在座诸位只需静待这一过程完成。 西方观念是,只有经过辩论才能形成观点。 日本人的观念是,观点会像树苗一样生长出来,继而养育它,让它生长成型。 上文以多少有些理想化的方式对西式争论和日式信息输入进行了对比。我的目的只是对比,而不是像个哈日者一样,认为日本的一切都是好的,都应该拿来模仿。 我们无法改变文化,因此需要启动某种机制,让自己克服辩论的习惯。这恰恰是白色思考帽的作用。会上每个人都戴上白色思考帽时,它的作用可能意味着:“此刻我们都假装自己是日本人,开一次日本式的会议吧。” 正是为了以实用的方式做出这一转换,才需要像白色思考帽这样一个人造的工具和用语。规劝和解释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我可不想深入解释为什么创造发明是日本人的弱项。发明可能需要某种自大的文化,喜好辩论的个人偏执地坚持己见,即便周围的人都觉得他就是个偏执狂。我们可以用平行思考中的刻意激发这一更为实用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我将在本书其他章节以及绿色思考帽那部分对此展开讨论。)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白帽思考:这是谁的事实?: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685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智慧的结晶与启示09-02
2 关于经典俗语09-12
3 “糟透了”是非理性09-12
4 对自由企业的挑战09-12
5 不要做“职场怨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