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指的是看起来好像很负责任又很庄重的习惯性措辞,如“必须”“你应该”“我们没得选”“一直都是这么做的”,而它们表达的却是让对方屈服、顺从于自我之外的东西。这种措辞表达的并不是以负责任的态度赞同某种价值或理想,而是不容许反思、强迫对方。它是受害者'或是奴隶的言语。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一切都变得沉重、窘迫、痛苦,没有前景也没有自由。
任何“必须”背后真正要表达的其实是“我想要”或“我确实希望",这些真实的意愿让我们与生活重新连接起来,即使去理清它们既不容易也令人不舒服,但只有直面它们,我们才会更加轻松、更加开放。我们不可能总是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所做的都源自自己的选择,我们是自由的。直面这个事实不见得令人舒服、满意,但却是内心安适的源泉。我在后面讲到义务和爱的时候,还会把这个观念展开来谈。
1 我所说的受害者并不是指普通意义上的凶杀案或意外事故的受害者,它针对的是情感或心理状况。这类受害者抱怨一切,但从没看到自己也应该对事实负有责任,也没有看到这一切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非常希望读者可以阅读居伊·科尔诺(Guy Corneau)的《他人的受害者,自己的刽子手》(Victime des antres, bourreau de soi-meme)。在这本书中,作者非常深入地阐释了“受害者”这个概念并劝说我们离开受害者的位置,变成生活的积极参与者和创造者。此外,您也可以参照本书附录里介绍的独白,即“受害者的独白”。
本章节中,我希望大家了解两个陷阱,它们来源于我们童年以来所接种的双重矛盾信息。这些信息就像疫苗一样阻碍我们获得幸福,或妨碍我们获得长久的幸福。所谓“双重矛盾信息"是指个人服从对立或自相矛盾的两个指令,因而服从其中一个就违抗了另一个。这种情况也被称为“双重束缚”“双重羁绊”和“双重限制”。
“双重束缚”这个概念是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和美国旧金山的研究者们立足于系统分析¹的研究成果于1956年提出的。简要地说,系统分析是社会心理学的治疗方法,它将个人重新置于熟悉的环境及他所属的各种系统中:家庭、夫1 有许多作家和作品专注于系统分析。我强烈推荐贝特森和沃茨拉维克(Watzlacawick)的著作,而且我希望所有过夫妻生活、家庭生活或同居生活、属于某个工作团体或社团的人,都对这种方法中的一些概念有所了解,以便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关系,从而更好地处理关系。
妻、社会或职业系统。个人不再被看作困难、障碍或疾病的唯一当事人。个人问题被视为某个系统运转不良的标志。这个系统是由个人组成的群体,大家在其中互相影响,形成了情感体系。一个系统中,活跃的部分是沟通网,在这个网中所有的交叉点都是相互作用的。系统的整个组织架构是动态的,随时都在发生变化。yipindushu.com
维持一个系统的基本定律是稳态(homéostasie),即保持在特定的限度内。换句话说,系统内部的变化只有在不损害整个系统的平衡和延续性的情况下才被容许。
至此,对您那退了休的上校爷爷的一些反应,您可能就会更加理解了。还是在您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您穿着皱巴巴的迷你裙,顶着一头淡紫色的爆炸头,戴着鼻环去参加他的生日宴,还把您那走颓废路线的小男友介绍给他。您的小男友裤子吊在屁股的一半上,留着鲍勃·马利(Bob Marley)那样的脏辫子……可怜的爷爷!你们一下子就超出了他在家庭系统内对变动的耐受限度。他气得被鸡肉泥里的骨头噎到了,还打发您快去换衣服!
要知道,爷爷生气并不是针对您:他只是害怕自己苦心经营的、长久生活在其中的体系受到损害。当然,从此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分寸的把握和温情的积累,您自然而然就被“驯服”了。现在让我们回到贝特森所谓的矛盾指令和双重束缚。
贝特森认为双重束缚是引发一些疾病的原因。双重束缚是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常用的交流模式。我在电影《闪亮的风采》(Shine)里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例子:主人公的父亲童年时就梦想着成为音乐家,而他的爷爷却故意弄坏了父亲的小提琴,导致后者梦想破灭,所以父亲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帮自己圆梦。父亲时时督促儿子勤学苦练,鼓励他成为一个伟大的钢琴家,并支持他参加各种比赛以赢得奖学金、顺利完成学业。儿子最终赢得了梦寐以求的奖学金,非常自豪,因为他终于可以到国外一所著名的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了。不料这时父亲却发怒了:“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不管怎样,你现在都不能离开我。你忘恩负义!你不能丢下你父亲一个人。”儿子大脑短路了,住进了精神病院。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不负责任的言语1:http://www.yipindushu.com/zhichangchuangye/20420.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价值观冲突09-12
2 当你不忙时,不妨主动帮助别人09-12
3 职场进取语录指南精选09-12
4 从他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09-12
5 不要错过孩子发展的关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