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产品、框架、服务与功能这样的层次,系统架构整体地表达了它对实现域和交付域(以及阶段)可能构成的影响。再来看一下图4-17。
□功能架构:将功能分割为基本独立的功能块,基本映射了用户的原始需求,并约束了开发架构中的功能模块。
□运行架构(静态部分):将这些功能包装并发布成服务,用以约束开发架构中的包的组织与接口的设计。
□运行架构(动态部分):选择或实现可运行框架来驱动服务与功能,基本约束了开发架构中可选的第三方应用服务器,以及应当自主开发的、系统中的关键联接件,如事务服务框架等。
□集成架构:以产品来封装和交付可运行框架,基本约束了部署架构可用的部件,以及部件之间的组合、依赖等关系。
综上所述,系统架构可以通过上述的一般过程来完成决策,最终将在不同的阶段产出相应架构(一般称之为某种架构视图)来影响其他阶段的工作。在产生这些架构视图的过程中,隐含了大量的架构决策细节。例如:口功能架构中,账户子系统与部门子系统可以依赖Windows中的目录服务(直接使用或二次开发);角色定义服务,意味着它需要依赖某种对定义(definition/specification)的解析服务,也就是说,该服务应当基于某种策略服务器来实现。yipindushu.com
□运行架构的静态与动态部分,事实上是参考了JavaBeans模型。因此如果使用J2EE服务器,则应用服务器、Beans容器及其运行框架,会话、事务等基础服务,以及在架构的各个层次上都有较为成型的解决方案。
□集成架构主要表达产品的规划以及产品之间的组织关系,这与系统的“领域集”特性有关,也与系统规划(包括上述的框架选型)带来的可组织性有关。
由此可见,“架构形成模型M0”的提出,提供了“通过什么来影响什么”的一般过程,进而对种种架构内容与阶段提供了参考。我们可以顺着这一过程来梳理架构活动,进而形成或明确我们在系统架构上的架构意图。如上一小节的示例中,已经渐行渐显地得到:一个以企业管理应用为目的、以业务功能为核心的三层架构。
需要补充的是:我们在现实中的架构活动,通常是先“凭经验选择”了某种架构模式(如三层架构或多层架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框架和第三方产品的选型,最后再按照这些基础环境的约束来做自己的架构工作。——这一过程通常如此,但它只是一种可重复的实现方法,而无法解决“如何形成架构意图”这一问题。
最后,对“架构形式模型M0”作一些简化,得到图4-23所示的系统架构的一般过程。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事实上是以能力架构为出发点来讨论实现,而缺少对体系架构的思考的。因此,我们提出了“如何定义实现架构,以使它满足系统的能力需求”这个设问,并基于“架构是在不同阶段形成的(即架构形成论)”这一假设,通过“一般过程”来探求系统架构的实施与决策②。
①因此,其一,基于对我们当前的、现实工作的过程回顾,是不可能找到“获得架构意图”的一般方法的;其二,我们在上一节中并没有再现某种实施过程,而是讨论了这一过程中的(可能的)思想脉络。②换个简单而直白的说法,“架构是做出来的”这一观点就是这一架构方法的基本论调。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主要编程范式及其语言特性关系21:http://www.yipindushu.com/xuexifangfa/16563.html
推荐文章
02-27
1 初一英语学习方法12-08
2 成人拼图学习方法02-10
3 成人职场学习方法书籍02-13
4 促有效学习02-20
5 如何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