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图尼埃(MichelToumier,1924—)是法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他出生于巴黎,高等院校哲学专业毕业后,曾从事过文学翻译,在电台为新闻报刊撰稿,之后在普隆出版社担任了10年文学处主任。1967年,时年43岁的图尼埃发表了第一部小说《星期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缥缈之境》,并一举获得了当年的法兰西文学大奖,从此在文学界崭露头角。1970年,他的第二部力作《桤木王》获得龚古尔文学奖,从此名声大噪。1972年,他被选入龚古尔学院,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权威人物。1980年初,法国《文学新闻》周刊评选他为法国70年代的代表作家。
在法国当代作家中,图尼埃是一位极富哲学气质的作家。他的作品融形象与哲理于一炉,正如他在自传体散文《圣灵风》中所说的,“把形而上学转化为小说,我必须借助传说故事”。这似乎也是他整个创作的纲领。“形象之中寓有哲理,虽然不是作家是否杰出、是否伟大的唯一标志,却是重要的标志之一;一个真正出众的作家,要么是以其艺术上的独创性见长,要么就是以深刻的哲理或者以提出了重大的问题取胜,三者必居其一。”429而图尼埃的作品正是以其深刻的哲理性,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里,考察一下图尼埃的哲学背景也许不是没有意义的。图尼埃显然是热爱哲学的,这与他那日耳曼化的家庭或许有关。他的父母都是通晓德国语言文学的知识分子,他从小就受到德语教育和德国文化艺术的熏陶,这离德国哲学就只有一步之遥了。因此,当他在大学里得到文学学士和法学学士两个学位后,又到德国去专攻哲学,钻进了康德的本体论、黑格尔的体系,并以出色的成绩拿下了文凭。肯定是因为运气不好,他回国后在哲学教师会考里落第,通往哲学教授席位的大门对他关闭了。但人生中的这一曲折未尝不是好事。当他不由自主地成了一名小说家后,“他就为自己的哲理找到古典文学的风格与特具魅力的形象,通过诉之于大众的感情而渗透到社会的理智中”。430
图尼埃也是一位热衷于为儿童写作的名作家。更确切地说,他善于借用神话和传说故事来阐明哲理的艺术本领,他的作品所具有的老少咸宜、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质,都使他赢得了许多的小读者。图尼埃在谈到自己创作的变化时曾这样说过:“我的作品愈写愈短,愈写愈简练,很多批评家都以为我在为儿童写作,其实,我并不是专为儿童写作,但如果儿童也能看懂我的作品,我认为自己就成功了”“我判断我的作品是否成功,是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反应”。431在他的作品中,最适合儿童阅读的有作者根据其第一部作品《星期五或太平洋上的虚无缥缈之境》专为少年儿童读者改写的《星期五或原始生活》(1977)、短篇小说集《大松鸡》(1978)中的部分作品以及《贝洛或夜的秘密》(1979)、《金胡子》(1980)等。 图尼埃小说的寓意或哲理是发散的、丰富的。以收在短篇小说集《大松鸡》中的作品为例,《愿欢乐常在》描写一位天才的音乐家拉斐尔·比多什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咖啡馆、影剧院演奏庸俗曲调扮演小丑去迎合小市民观众的故事。他每次出丑都赢得观众疯狂的掌声,钱也挣得一次比一次多,可是他内心非常痛苦,艺术家的良心和个人人格尊严都在妻子讲究实惠的劝导和金钱诱惑面前砸得粉碎。最后他鼓足勇气弹起自己喜爱的巴赫乐曲《愿欢乐常在》,听众席上竟死一般寂静。作品揭示了商业化的现实与人的天赋禀性的矛盾对立。此外,在《鲁滨孙·克鲁索的结局》中,表现的是鲁滨孙的平庸化、委琐化以及“不能涉足于同一水流”式的世事皆变的哲理;在《铃兰空地》里,是关于现代生活作为人自然状态之异化的寓意;在《少女与死亡》中,是康德式的感性的先验形式的神秘主义倾向;在《圣诞老妈妈》中,是妙不可言的折中主义精神;在《特里斯丹·沃克斯》中,是对以假顶真、名实错位的荒诞性的揭示;在《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中,是人的超越本能与性意向的象征…… 尽管意蕴丰富甚至深奥复杂,但图尼埃作品的叙事层面是纯净、有趣、好读的。例如,图尼埃曾经坦率地说过:“《阿芒迪娜或两个花园》是我最好的作品之一。”这篇区区数千字的小说,内容看起来似乎简单而平淡:一个10岁的小女孩的日记,记述了她对一只母猫怀孕与生小崽子的观察,以及她如何不满足于待在自己家的花园里,而要爬过墙头去探看另一个神秘花园的情景。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简洁纯净,整个作品流露出小女孩的天真情趣。但是,作者就这篇作品的内涵,曾向访问他的中国学者柳鸣九做了这样的开放性的解释:很多人以为这是一篇儿童文学作品,其实大有寓意。对于这个小女孩爬梯子看墙外这个情节,就有好多种分析,社会学家认为这有妇女解放的寓意,心理学家认为这表现了性的压抑与对墙外的性的关注,哲学家则把它视为超越的象征,甚至(德国统一前的)东德学者认为可理解为要从东德看西方;对中国批评家来说,未尝不可以理解为要从长城内往长城外看,等等。图尼埃说:“总之,这篇作品提供了各种理解的可能,我就是要通过越墙这一个简单的行为,来表现深刻的寓意,事实上,这篇作品也提供了各种理解的可能,它发表后,社会反应很热烈,当时的第一个试管婴儿就以这篇小说中的女主角阿芒迪娜的名字为名。”432 图尼埃认为1979年出版的《贝洛或夜的秘密》也是自己最好的一本书。他介绍此书的价值和其中的精髓时说:“我把这个故事念给非洲儿童听,他们都能听懂故事内容。但这个故事的哲理含义是很深的,它包含了本体论的寓意和其他的思想。”433这部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只是一个爱情传说:面包坊伙计爱着洗衣坊的少女,而少女被新来的油漆匠所吸引并随他私奔。冬天来到,为饥寒所迫,少女回到了面包坊伙计的温暖的家,油漆匠也来投靠,面包师接待了他们,三人分享一个人形面包。但在作品的故事内容与那些很有表现力的形象描绘中,的确闪烁着极其丰富的寓意的磷光。面包师、油漆匠、洗衣女似乎都是某种象征,炉火、面包、颜料、白天、黑夜、花花绿绿的奇装、雪白素净的衣服、五颜六色、黑白素色以及人形面包等等无不都有某种隽永的含义。所有这一切都启迪人们的思想走向真正的善、真正的美。而作品“那最后的象征性的、带有某种暧昧双关意味的结局,是否意味着现象对本体、对自在之物的回归?”434 很显然,图尼埃的这些作品都具有较为阔大的解读空间和较为丰富的解读可能。对于儿童文学作品来说,设置较为深刻的寓意和意味层显然是允许的,而且常常也是必要的。美国学者马修斯就曾经认为,儿童“同样是有思想权力的人,儿童,他的精神食粮,包括情感特别丰富的故事,要是故事中没有智能探险是无益的”。435这些深刻而丰富的意味,对于儿童来说也许一时还存在着解读上的困难,但它对儿童精神成长的潜在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代阅读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作“两重阅读效应”,意思是指那些在童年时代读过,并且在成年后又回过头来读的书能够真正深刻地对一个人起作用,并且被他所理解;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会产生两重阅读的效果,对毕生起作用的效果。436图尼埃的这些既具有可读性,又具某种哲学气质和丰富寓意的作品,显然有可能产生这种“两重阅读效应”。 图尼埃为儿童创作的最重要的作品无疑要数他根据自己的第一部力作特地改写的小说《星期五或原始生活》(中译本还加上了一个副标题“鲁滨孙漂流新记”)。这部作品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鲁滨孙乘坐“弗吉尼亚号”船出海远航,遇到了狂风恶浪,只身一人漂流到一个无名小岛上。他用木筏把搁浅的船里的一些物品运到岛上,开始治理荒岛。他饲养家畜,开荒种地,修盖房屋,制定宪法,试图完全按照文明社会的模式在岛上复制着一个小型的社会。黑人星期五到来之后,鲁滨孙俨然成了他的主人。星期五表面上对主人百依百顺,却在暗中寻找自己的欢乐,实际上并没有接受鲁滨孙的影响和对他实行的殖民统治。他躲在山洞里偷偷抽鲁滨孙的烟斗,引爆了40桶火药,使鲁滨孙多年经营的事业毁于一旦。爆炸之后,鲁滨孙变得判若两人,他不再是主人了,并逐渐丧失了文明习性,学着星期五过起了原始生活。他们没有房屋、衣服,没有文明社会所拥有的任何财富,生活反倒过得比过去更加充满乐趣。流落孤岛28年之后,当盼望已久的船只终于出现在眼前时,鲁滨孙反而拒绝返回故乡,拒绝成为文明社会中的一员,甘愿留在岛上——他彻底皈依了自己的新生,与从船上逃出来的小水手在岛上相伴为生。 自从1719年英国作家笛福的名著《鲁滨孙漂流记》出版之后,文学史上模仿鲁滨孙故事或借用其人物、环境加以再创造的作品便不断出现,当代法国也是如此。如80年代,法国作家阿兰·埃尔维就由拉泰斯出版社出版了长篇小说《鲁滨孙》。作者在书中着重塑造了一个聪明能干,但有时又很胆怯的鲁滨孙形象,特别渲染了他在大自然面前的恐惧与焦虑。作者似乎有意要写出人类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的一面,并告诉读者人是孤独的。不过比较起来,图尼埃的作品则是最富经典品质的当代版本的鲁滨孙故事。图尼埃沿用了笛福的故事题材和人物原型,但人物关系和作品题旨则做了耐人寻味、妙不可言的“逆向处理”。在这里,鲁滨孙是在星期五的熏陶和影响下,才逐渐感受到了“野蛮生活”的乐趣,并且再也不愿意回到文明世界中去,在他看来,后者充斥着耗损和破坏。有研究者在分析原作时指出:“这种变异透露出的,是当代西方人对物质和技术畸形发展的疑惑、忧虑和复归自然的精神取向。人与动物、树木及大地的关系,神秘的象征,难解的迹象,本体论意义上的玄奥……被批评界认为是根据弗洛伊德、荣格和列维-斯特劳斯的心理学和哲学理论改写了的《鲁滨孙漂流记》。一个原本十分陈旧的荒岛故事,经过点化,便折射出现代意识之光。”437这里的分析对于改写版的《星期五或原始生活》来说同样是合适的。 为了使改写本更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图尼埃没有在作品中表达太多的哲学思考,而是在叙事中自然地掺入了一些富有教育意味的格言式的短语,如:“必须冷静下来,好好干活,掌握自己的命运”“他懂得了懒惰、气馁、绝望的危险时时在威胁着他,为了逃避这种危险,自己必须坚持不懈地工作”“他们要创造新的游戏,新的奇迹,新的胜利。一个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这生活与他们脚下正在雾霭中苏醒的小岛同样美好”…… 70年代以来,法国儿童文学创作表达了一种“重返大自然”的集体愿望。其中,图尼埃的作品占据了一个十分醒目的艺术位置。今天,他的作品已被翻译成25种以上的文字,在更广的范围里得到了传播。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儿童文学重要作家-米歇尔·图尼埃: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282.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编织心灵的温暖港湾09-04
2 大雪诗词09-03
3 笔记本散热底座有用吗09-12
4 经典古风诗句大全合集精选24009-06
5 谜语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