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达·芬奇寓言的艺术特色
达·芬奇寓言在数量上虽然并不特别多,但达·芬奇寓言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这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烈的人文精神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巨人中的巨人,达·芬奇自身所具有人文精神自不待言。但这一人文精神,要在寓言这种篇幅短小且规定性极强的文学样式中得以充分体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达·芬奇惊人的、让人叹服的艺术才华再一次在寓言创作中向人们展示了出来。他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人文主义的精神气度,更向人们展示了这种人文主义精神气度的高贵性和必要性。 且看《金翅雀》。 金翅雀叼着小虫子飞来了,它回到自家窝边,窝里静悄悄的。就在它出去打食的这段时间,小鸟不知让哪个恶棍掏走了。 金翅雀哭叫着寻找失踪的孩子,森林里充满了它的悲哀的啼叫声和呼唤声,可是什么回音也没有。 金翅雀爸爸伤透了心。第二天清晨,苍头燕雀碰见它说,昨天在一个农夫家里看见过它的孩子们。 金翅雀喜出望外,奋力向村子飞去,很快飞到了苍头燕雀说的那家农舍。 它敛翅歇在房顶马头形的檐角上,举目张望,不见小鸟的动静。它掠翅飞向打谷场,场地上空空荡荡。可怜的父亲一仰头看见了悬挂在屋檐小窗口的鸟笼,里边蜷伏着成了俘虏的幼儿。金翅雀猛冲过去。 小鸟们也认出了父亲,它们隔着笼子,一齐叽叽喳喳诉起苦来。小鸟央求父亲快些把它解救出去。金翅雀爸爸用它的脚爪,用它的尖喙,狠命地扯着鸟笼上的铁丝。它泣血挣扎,想把铁丝拉开,却是枉然。 极度哀伤的金翅雀挨过了一个夜晚。第二天,它飞回到自己孩子在里面受苦的鸟笼边。它用温柔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孩子们,然后在每只小鸟张开的嘴巴里都轻轻啄了一下。 金翅雀把一种毒草喂进幼鸟的嘴里,笼里的小鸟死去了…… “不自由,毋宁死!”高傲的金翅雀伤心地说完这句话,飞回森林里去了。 或许金翅雀爸爸让幼鸟食毒死去,有些不尽“情理”,但是对于一生追求自由的金翅雀家族来说,还有什么能比身陷囚笼、失去自由,更让人痛苦、更让人悲哀呢?失去了自由,生命还有什么意义呢?对金翅雀家族来说,追求自由,已不仅仅只是一种理想,它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存法则和生命体验。因此,当金翅雀爸爸“泣血挣扎”,仍无法拉开囚禁孩子们的鸟笼时,它便只好瞥下最后“温柔的目光”,向不自由的现实宣战了:“不自由,毋宁死!”这是一种多么豪迈的英雄气概。 在《游隼和金翅雀》中,游隼是强者。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游隼外出打猎,饥肠辘辘,一无所获。谁知游隼回家,竟发现两只金翅雀与自己还没有长出羽毛的幼雏挤在窝里。游隼盯着两位不速之客,真想把满肚子不快发泄到对方身上,把它们撕得粉碎。可它毕竟是游隼,忍住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在两个小不点儿身上撒气。当两只金翅雀瑟瑟发抖地说,由于林中下雨它们误入游隼巢时,游隼所做的,只是请两只金翅雀马上离开。游隼望着窝里嗷嗷待哺的幼隼,一字一句地说:“我们是鹰。我们的本领是捕捉大的野物。哪怕饿死,也不要去袭击这些无辜的小鸟。”说得多好!对弱者不是袭击,而是爱护和关怀,这就是强者的气度和胸怀。游隼的言行举止展示的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份坦荡、宽容和大度。 《渔网》讲述的是鱼们争取自由的故事。河里各色各样的鱼,被渔夫的大渔网捕获后,不分大小,全都送到市场。有的下了油锅,有的进了沸汤,一阵痉挛挣扎之后,大都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些侥幸留在河里的鱼儿,吓得失魂落魄,惶惶不可终日。它们再也不敢擅自游动,把自己的身体藏进淤泥。然而这样的日子怎么过!于是,所有的鱼儿不能不面对的现实出现了:“是活,还是死?”在一次鱼们的聚会上,鳗鱼激动地说:“我们应该为我们孩子的命运好好想想。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生的权力。”难道不是吗?任何生命都有“生的权力”。而“生的权力”,得靠自己去创造。“冲破渔网!”——这就是鳗鱼的选择,这就是鱼们的选择。鳗鱼把会议的决定传遍了河头河尾。鳗鱼见多识广、身子矫健,接到它的通知,鱼群都向岸上有白柳遮掩的河湾深水区游来了,大鱼小鱼,游得可快了。它们的数目成千上万,汇集到约定的地点,誓死向渔网宣战。足智多谋、曾“不止一次咬破渔网夺得生路”的鲤鱼担任了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它率领着像一支大舰队似的鱼群,浩浩荡荡向战区挺进,决战终于开始了。愤怒的鱼群展开了进攻。它们兵分两路,有的从河底拱起渔网,有的找出网绳的来龙去脉,狗鱼锋利的牙齿挨上去,几嘴就咬断了,绳扣也咬开了。不过,暴怒的鱼群并没有因此而收兵。尽管渔网早已是破破烂烂,它们仍用尖利的牙齿咬住,用劲地甩动尾巴和鱼鳍向四处撕扯,不久,渔网成了碎片。鱼们大获全胜。这岂止是鱼们的胜利,这分明体现了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体现了求生者们对黑暗、对非“人性”的抨击,对光明、对自由、对崭新生活的渴望。谁能说这没有折射着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而《老鹰的遗嘱》简直就可以说是一篇呼唤文艺复兴的宣言书。 它是一只孤傲的老鹰,在壁立的峭岩上独居了很多年月。渐渐地,鹰老了,体力衰微了,它感觉到了死的威胁。 一天,老鹰拼出全身的力气,喊出了一声激昂的呼叫,把远近的孩子都召唤到面前来。孩子们聚齐后,它挨个地看了它们一眼,说: “你们都是我的孩子,是我用心血养育了你们。从很小的年纪起,我就告诫你们,既然是一只鹰,就必须勇敢地正视太阳。你们的兄弟之中,有的承受不住强烈的阳光,我把它们都饿死了。这就是你们比所有的鸟都飞得更高的原因。谁敢靠近你们的鹰巢,它就别想活命。天地之间的飞禽走兽都畏惧你们。但你们要宽厚仁慈,决不要去伤害那些无辜的小生命。有一条古训你们必须牢记,你可以强迫别人害怕你,却无法威慑别人尊敬你。” 鹰的孩子们分列在岩石上,屏息聆听父亲的教诲。 “生命留给我的日子不多了,”鹰继续说,“但我不想死在冰冷的岩洞里。我要进行最后的冲刺。飞向蓝天、飞向太阳、飞向翅膀能把我带去的一切地方。我要让太阳的光焰焚毁我那些衰朽的羽毛,只在这时,我才投向大海的万顷波涛。” 老鹰在说话时,山野一片寂静。风,放轻了脚步;崖壁的回声,也蹑足远遁。 “你们应该知道,”老鹰说,“正是在这个时刻,将发生一个伟大的奇迹:当我从海水中冲出来的时候,同时也获得了新生。我将带着新的活力,新的翅翼飞回天空。同样的命运也在等待你们,这就是我们鹰的命运。” 老鹰的话说完了,它腾身飞到空中,平展双翅,在它生活了多年的峭岩上空盘旋。它的神态高傲而威严,转了一圈又转了一圈,它在和它的孩子,和这片梦魂萦绕的山野作最后的告别。孩子们沉默着,注视着父亲,只见它一扭身子,疾电似的向太阳飞去。 好一个“既然是一只鹰,就必须勇敢地正视太阳”,好一个“要宽厚仁慈,决不要去伤害那些无辜的小生命”,好一个“你可以强迫别人害怕你,却无法威慑别人尊敬你”,好一个朝“飞向蓝天、飞向太阳、飞向翅膀能把我带去的一切地方”的冲刺。也许正是有了这一博大的胸怀和健康的心态,老鹰才会在作别亲爱的孩子和梦魂萦绕的山野后,“疾电似的向太阳飞去”。因为老鹰相信,它将由此而得到“新生”。是的,老鹰将由此而得到“新生”。这是一种乐观向上、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精神的“新生”。而有了这样的精神的“新生”,又有什么障碍不能逾越,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所以,与其说这是老鹰对它的孩子们的遗嘱,还不如说这是老鹰对这个世界的宣言。这里,作者达·芬奇时代强烈的人文精神再一次显示了出来。 2.浓郁的哲理意味 达·芬奇的寓言十分注重对生活哲理的揭示。达·芬奇很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来讲述他的故事。 《雪松》中的主人公雪松虽然长得“高大挺拔”“英俊潇洒”,“华美的树冠雄伟地高耸在其他树木顶上”,但它“傲慢”“目空一切”。它不满意自己身边所有的树木,在它的命令下,核桃树让人砍倒了,无花果树让人砍倒了,老苹果树让人砍倒了……就这样,周围所有的树都让人砍光了,它成了果园里拥有无上权力的主人。可是有一天,“突然起了风暴。狂妄的雪松用强大的根系紧紧抓住土地,拼力抵抗。风暴一路上没有碰见什么树木去削减风力,通行无阻,呼啸着向孤立无援的雪松猛扑过去,无情地扭弯它的身腰,把它压向地面。受尽磨难的雪松终于顶不住猛烈的冲击,‘咔嚓’一声折断倒地了。”雪松纵然“成了果园里拥有无上权力的主人”,但没了共同抵抗风暴的同伴,它也只好“‘咔嚓’一声折断倒地了”。狂妄总是与无知联系在一起。当你目空一切、忘乎所以的时候,你的末日往往也就到了。雪松的下场就是这样。 《小熊和蜜蜂》则通过小熊的贪吃揭示了生活中的哲理。小熊独自跑进森林,来到一个飘着香甜气息的树洞前。“小熊仔细一看,发现这里的蜜蜂特别多。有的蜜蜂发出威严的嗡嗡声,在树洞口游弋,像警醒的哨兵;有的蜜蜂带着花蜜从原野上归来,像辛勤的搬运工人;有的匆匆外出,忙着飞进大森林采集蜜。”“小熊被眼前的景象迷住了。它急切地想要弄清楚,树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趴在树洞口,先是凑近了鼻子闻闻,紧接着又伸进了毛茸茸的爪子。它捞到了满爪子暖烘烘、黏糊糊的东西,缩回来一看,爪子上尽是金黄的蜜汁。”“小熊试着舔了一口,甜得它眯紧了眼睛。它是那么满意,可不容它再尝一口,暴怒的蜂群向它袭来了。哎呀呀,铺天盖地都是蜜蜂。它们有的叮耳朵,有的蜇嘴巴,有的刺鼻子……小熊痛得嗷嗷直叫。它举起掌左右扑打,谁知蜜蜂一点也不怕它,攻得更紧了。小熊抵挡不住,只得满地打滚。那又痛又麻的滋味,让它苦不堪言。”小熊最后好不容易,带着遍体伤痕逃回了家里。这个故事巧妙地从蜂蜜的“甜”,转换到了生活的“甜”;又从生活的“甜”,引申出了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要获得必然要付出,甜的获得是要以苦来作为代价的。 《雪团》的切入角度很独特。它从山巅岩石上一撮白雪的反省开始,进而引申出人生的艰辛与辉煌。“雪花望着周遭茫茫的宇宙,开始沉思默想。它对自己说:‘人们会说我太自以为是、放肆了,这是真的!像我这样一小撮白雪,只是雪花罢了,怎么能高高在上地停留在这儿而毫不害臊呢?任何人抬头望着这座高山,都可以看出其他的雪都比我低下得多。像我这样一小撮白雪是没有权利攀上这使人昏眩的顶峰的,要是太阳像昨天对待我的同伴那样对待我,一眼把我望融,那也是我罪有应得的。不过我将躲开太阳公正的愤怒,逃到一处更适合于像我这种卑微的雪花停留的地方去。’这样说着,这小撮雪花,冷得又僵又硬,从岩石上往下一跃,打山峰上直滚下去,但它越往下滚,就变得越大,很快它就变成了一个大雪球,接着引起了一次大雪崩。它最后停在一座小山上,那大雪球已变得像小山一般巨大了。因此,到了夏天,这片雪花成了被太阳融化的雪花中最后的一片。”作者并未按人们通常的思路,去写雪花如何被太阳融化。而是另辟蹊径,写了雪花的自知之明,写了雪花如何面对流言蜚语,写了雪花如何在困境中求发展求壮大。雪花勇敢地越下山巅,使自己变成了像“小山一般巨大”的雪球!敢于领略人生巅峰的风光,敢于面对人生低谷的现实,这才是真豪杰。 《石头和道路》写了这样一个故事。 人世间有过这样一块大石头,它长得美丽非凡。小溪流的浪花把它的两侧淘洗得异常光洁,在阳光下都会放光呢。 小溪流慢慢地干涸了,石头仍然躺在山坡上。在它的周围簇拥着一大片长得很高的青草和绚丽的野花。 它居高临下望去,能清楚地望见从山坡脚下绕过的大马路,看见路边的沙砾和鹅卵石堆。 大石头怀念小溪流潺潺淌水声。它感到说不出的孤单。它心情愁闷,越来越频繁地张望山脚下的大路,那里一片热闹景象。有一天,它太忧郁了,忍不住叫喊起来:“花啊,草啊,对我有什么用?我不能孤单地了此一生!跟我的伙伴们肩并肩地生活在喧闹的大路上才是最明智的!” 说完,它毅然离开了脚下的热土,拼命朝山坡下的大路滚去,直到跻身加入铺路石的行列,这才停下来。 大路上的行人熙熙攘攘,马车的铁轱辘、漂亮的骑兵长筒靴、农民打了铁钉的结实的皮鞋,还有马啊、羊啊、牛啊的蹄印,络绎不绝地在这条大路上踩踏过。 这块石头在拥挤的道路中间日子并不好过。它常常被过路人粗鲁地踢到一边,被人踩踏、弄碎,身上溅满泥浆,有时糊满牛粪。 它光彩照人的仪表哪里去了?它怀着忧郁的心情时时翘首仰望着小山岗,过去它就待在那里的香花中间,生活得很安宁。如今它只能在梦境中去寻找失去的静谧了…… 石头本来生活得很幸福。它所在的山坡“周围簇拥着一大片长得很高的青草和绚丽的野花”,自己还拥有“光彩照人的仪表”。可这一切,石头自己并不能真正感觉到。它总觉得山上冷清、孤单;总觉得自己委屈。于是,它“毅然”地来到了它所向往的行人熙熙攘攘、马蹄羊蹄牛蹄踩来踩去的喧闹的大路。可谁知,它所向往的地方“日子并不好过”。“它常常被过路人粗鲁地踢到一边,被人踩踏、弄碎,身上溅满泥浆,有时糊满牛粪。”它的梦想就在这被人踩踏中,就在这泥浆、牛粪中破灭了。这时,也只有在这时,它才开始对什么是真正的生活有所体味。“它怀着忧郁的心情时时翘首仰望着小山岗,过去它就待在那里的香花中间,生活得很安宁。如今它只能在梦境中去寻找失去的静谧了……”石头终于为自己的轻率得到了惩罚,石头失去了它美好的过去,但它也因此领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这就是:“得到幸福不知珍惜,失去幸福空自叹息。”而领悟到了这样的生活真谛,石头会不会重新振作、竭尽全力去创造自己幸福的未来?这就是作品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3.独特的生活感受 达·芬奇对生活的感受十分独特。他的寓言常常能在人们常见的生活情景中发掘出新意。 《核桃和钟楼》是一篇观察十分细致的作品,它将核桃的“小人”心理、“小人”做派刻画得入木三分。乌鸦叼着一个核桃向钟楼飞去,不慎将核桃滑落至钟楼的墙缝旮旯里。这时,被乌鸦的嘴巴啄得晕头转向的核桃眼泪汪汪地向墙求情:“墙啊,好心的保护者!”“墙啊,你不能见死不救,请可怜可怜我吧!你这样坚固宏伟,又有那么漂亮的钟楼。请不要赶走我!”大钟担心核桃是个危险人物,便用低沉的轰鸣声提醒墙,要墙不要相信核桃的话。狡猾的核桃见状哭得更起劲了,它继续向墙哭诉:“请不要在危难中扔下我这个孤儿!”“我本该离开养育我的树枝,掉到潮湿的土地上安家的,谁知撞到这么个恶棍。我在落进贪婪的乌鸦嘴里后,我曾发誓,如能逃命,我就要随遇而安,不声不响地度过我的残生。”核桃想让自己的哭叫尽量淹没大钟愤怒的轰鸣声。核桃一番带着“感情”的花言巧语,竟把忠厚的墙给打动了,墙“沁出了同情的泪水”。墙没有听从大钟的劝告,让核桃留了下来。这一来,酿成了大祸。 渐渐地,核桃从惊恐状态中清醒过来,它也习惯了新环境,长出了根须。这些根须开始紧紧咬住热情好客的墙壁。不久,它的第一批幼芽从裂罅里冒了出来。它们攒足了劲头,一齐往上延伸。又过了一段时间,核桃树的嫩枝已傲然耸立,长得比钟楼还要高了。 树根长出来以后,让大墙深受其罪。适应能力很强的、有韧劲的核桃树根恣肆生长。它们破坏古老的砖墙,毫不客气地把砖石一块块地挤出去。 这个不起眼的可怜的小核桃当初是何等谦恭,赌咒发誓要不声不响顺从地度过余生,可实际上它是何等的奸诈啊!等墙壁觉察到这一点时已经太晚了。现在它只能谴责自己的轻信,后悔当初没有听从明智的大钟的劝告。 核桃树睥睨一切,恣意扩展;支撑钟楼的大墙,却在一天天地瓦解。 这里,作者写了核桃从滑落墙角、长出根须、发出嫩芽、抽出枝杆、节节生长的整个过程。而伴随着这一切的则是可怜、谦恭、哀求、哭诉、花言巧语、得意忘形、无所顾忌、毫不客气、恣意扩展、睥睨一切。核桃终于挤走了砖石,毁坏了砖墙,核桃的阴谋终于得逞了。作为一个“小人”,核桃所做的一切是那么“合乎逻辑”,但又是那么让人厌恶和鄙视。于是“小人”核桃的形象,在人们的这种厌恶和鄙视中树立了起来。作品所期望达到的效果达到了。这不能不归功于作者达·芬奇对“小人”形象的细致观察以及出色的刻画。 《毛毛虫》写毛毛虫如何通过观察同类,继而开始自我反省,最后达到自我的完善。毛毛虫趴在树叶上,饶有兴致地观察昆虫的活动。这些昆虫有的在唱,有的在跳,有的在跑,有的在飞……周围的一切都在运动,只有自己既不会吱声,也不会奔跑,更不会飞翔。毛毛虫只能艰难地在树叶上蠕动。但它并不抱怨命运,也不羡慕其他昆虫的生活。当它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的时候,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它坚信每种昆虫都有自己该干的事情。自己“眼前最要紧的是学会抽丝纺织,学会用细丝为自己编造一幢牢实的小茧屋”。毛毛虫没有空发表议论,它埋下头去勤奋工作。结茧的时候,它把自己从头到脚都裹进了温暖的茧子里。它在与世隔绝的茧屋里告诫自己:“要耐心等待,事情总会有眉目的。”果然,毛毛虫新生了。“时辰一到,它醒来了,它再也不是那条动作迟缓的毛毛虫了。它灵活地从茧套中挣脱出来,惊异地发现自己长出了一对轻便的、色彩斑斓的翅翼。它愉快地扇了扇,身子像羽毛那么轻盈。它从树叶上起飞了,翩然溶进了淡蓝色的雾霭。”这样,作品便很自然地揭示出一个道理:“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毛毛虫言行举止、生长过程的观察和描述在这里显示出了重要意义。 《蝮蛇和夜莺》讲述的是蝮蛇和夜莺之间发生的故事,但情节的发展出乎人们的意料。夜莺外出打食的时候,它们的孩子还没醒来,正挤挨在巢中酣然熟睡。蝮蛇探听到这一消息,心里快乐无比,琢磨着怎么才能尽快地把这些美味弄到嘴里。蝮蛇向鸟巢徐徐爬去。正在这时,夜莺衔着小虫飞回来了。它看出了蝮蛇罪恶的企图。夜莺急了,哀声恳求蝮蛇说:“请你不要再向前爬了,请你放过我的孩子吧。我愿用我的歌声来赎取它们的生命。我的歌儿胜过天国的音乐,你一定没有听见过……”说罢,“夜莺亮开嗓子唱了起来。它泣血的歌唱,充满了崇高的忧伤,那么美,那么动听;大森林因有了它的歌声,显得更加温馨了。”听了夜莺的歌声,“蝮蛇张皇失措,犹豫不决。它停下来不再往前游动,夜莺的歌声太动听了,甚至使蝮蛇牙齿里的毒液失去效力。蝮蛇为了不受歌声的迷惑,用尾巴堵住耳朵,尽快溜回家里去了。”歌声竟然可以使蝮蛇牙齿里的毒液失去效力,竟然可以迫使蝮蛇放弃袭击目标,“用尾巴堵住耳朵,尽快溜回家。”这初看有点不可思议,但当你知道这是夜莺“充满了崇高的忧伤”“那么美”“那么动听”的歌声所致后,你又会觉得这实在是情理之中的事。美妙的歌声使这世界的一切都变得“温馨”起来。极致的赞美,这是达·芬奇独特的体验与表述。 《蝴蝶和火焰》写了类似中国古代“飞蛾扑火”这样一个寓言故事,却明显糅合进了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一只美丽的蝴蝶在朦胧的暮色中飞来飞去,尽情地享受着傍晚的清凉。突然,远方透出一点烁亮的灯光,它旋即飞了过去。只见窗台上亮着一盏油灯。蝴蝶惊奇地打量着油灯,绕着灯焰上下飞舞。它被这陌生而又漂亮的东西迷住了。蝴蝶不满足于单纯的欣赏,决定进一步认识认识灯焰,它要和它在一起做游戏,就像平时在公园里坐在花瓣上荡秋千玩耍一样。 它调过身子,擦着灯焰径直飞了过去,仿佛想邀请这朵金黄的小花去玩耍。 不知是什么东西剧烈地刺痛了它,把它向上抛去。蝴蝶在小油灯旁停了下来,它吃惊地发现自己少了一条腿,翅膀也烧煳了。 “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蝴蝶莫名其妙地问自己,可惜找不到答案。很难设想,这样美好无害的火花竟会给它带来灾难。 蝴蝶从震惊中渐渐地清醒过来,重新振翅起飞。 它在亮着的油灯上面兜了几个来回,放心地向灯焰扑过去,想在它上面荡秋千,谁知立即跌进了供狡猾的火苗用的灯油里。 “你太残酷了。”蝴蝶有气无力地说,“我希望和你交个朋友,却给自己招来了死亡。你是那么险恶狠毒,可惜我觉悟得太晚了,我为自己的愚蠢想法付出了代价!” “可怜的蝴蝶!”油灯回答说,“你太天真了,你把我当成洒满月光的花朵,这难道是我的过错吗?我的使命是给人们照亮。谁不会谨慎地使用火,谁就会被火烧伤。” 虽然这个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与中国古代《飞蛾扑火》的寓言故事的基本情节并无二致。但达·芬奇的寓意显然不在扑火者自取灭亡上。他有自己的发现。他所要告诉人们的是他的人生体验。即谨慎、不盲从,摈弃幼稚,学会识别美丽背后的“险恶狠毒”,进而走向成熟。
版权声明
本站素材均来源与互联网和网友投稿,欢迎学习分享
达·芬奇和他的寓言创作2:http://www.yipindushu.com/wenxue/9091.html
推荐文章
09-12
1 经典句子,触动心灵的永恒之言09-12
2 名家辈出,硕果累累509-12
3 追寻梦幻岛:詹姆斯·巴里和他的《彼得·潘》26509-12
4 约翰·罗斯金和他的《金河王》25609-12
5 经典句子,充满欢笑的智慧箴言